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另一种是哲学意义上的.马克思探讨资本问题的根本旨趣,绝不是寻找发财致富的窍门,而是力图揭示现代社会的本质,探寻人类社会的未来.因而,必须超越经济学的视野,在哲学框架内解读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在马克思看来,随着社会关系的物化,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分裂,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必然表现为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也就是说,资本不过是在物的外表掩盖下的一种人和人的特定生产关系而已.  相似文献   

2.
“资本-技术”共生体是借用生物学的“共生体”概念描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与技术在现代社会彼此互利、互为依存、互为彼此根据和条件的本质关系而形成的概念。马克思的“资本-技术”共生体思想,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话语体系中,意指资本的增殖意志与技术的效率追求的同一,它们相互联结构成现代社会的基础结构;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实现的总体性哲学反思中,意指资本与技术相互联结,构成人类社会特定发展阶段人的历史性规定和异化的客观力量。“资本-技术”共生体思想是把握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而理解马克思思想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联系的枢要所在,也是诠释《资本论》的理论地位和话语逻辑,进而把握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实证研究具有的哲学高度的关键理论节点。  相似文献   

3.
资本是现代市场经济与简单商品经济的根本区别之一,资本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可是,对资本范畴的理解我们过去由于深受“左”的观点影响,至今仍主要局限于西方经济学的水平。因此,从经济哲学视域来探讨资本范畴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是很重要的。资本范畴是解读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的资本范畴兼具哲学与经济学的双重品格,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理论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运用就是资本理论的现代性,具体说来是人的理性与能动性也即是人性的弘扬。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第一次颠覆了西方哲学史两千多年的形而上学传统,完成了伟大的哲学革命,同时也开创了一种不同于意识哲学的现代性批判范式,那就是“资本现代性批判”,它深入社会存在的层面根本性地解决现代性问题,揭示资本的形而上学奥秘。其具体内容又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对资本改变了社会存在形式以及人们的生存方式的批判;其二则是对资本对意识形态的中介与干预的批判,表现为对拜物教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讨论人的逻辑起点为:人=人≠工人或资本家。但这种逻辑起点存在问题:马克思以类存在物证明人是有意识的,以人是有意识的证明人是类存在物,这就陷入了循环论证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基于思想生成视野把握马克思哲学核心范畴的内涵演变,是呈现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必要环节。实践概念是马克思哲学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超越传统西方哲学“逻辑在先”思维范式,进而真正实现其哲学革命的标志,也是人们把握历史、人的本质、分工、市民社会、资本以及自由等其他马克思哲学重要范畴的前提,而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这些基本概念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马克思对劳动与资本对立之谜的破解体现为“三维理路”,即通过经济逻辑揭示资本增殖“交换关系之谜”的事实批判,通过政治逻辑呈现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现在受抽象统治”异化生存状态的价值批判,以及通过实现人的解放逻辑完成对劳动与资本对立历史性超越的哲学批判。三重批判体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逻辑的真正统一,实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研究,本质上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他适度吸收了国民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将对资本的研究提升到经济哲学和经济人类学的高度。经济哲学构成了马克思的研究方法,经济人类学构成了马克思的研究目的,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内容。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的双重逻辑充分体现出他正视现代性,重视现代性,又通过批判现代性而超越现代性的内在理路。资本的运行逻辑及其人类学后果构成了现代性的经济形态;资本与劳动的分离又造成了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分离,私有制是现代性的政治形态;普遍的交换和全面的需求体系使基于资本运行逻辑之上的广泛交往成为必然。于是,一种超越地区、民族和国家边界的世界历史交往得以形成,全球化、世界化是现代性的社会形态。只有彻底消灭劳动异化,消灭违背正义原则的私有制,才能回归人本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简约地说,资本、私有制、世界化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构成了马克思研究资本逻辑的内在结构,经济哲学和经济人类学构成了马克思揭示这种结构的方法论基础。这些哲学画面勾勒出马克思资本研究的一个清晰内在逻辑:资本——私有制——历史交往——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9.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认为,我们当前在哲学理论研究上之所以缺乏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误解而引起的。本文引入类型理论,把哲学与哲学的具体类型区分开来。哲学是唯一的,与它对应的问题是哲学的元问题,即“什么是哲学”?哲学有许许多多的具体类型,所谓“哲学基本问题”不是对应于哲学而言的,而是对应于具体的哲学类型而言的,有一种哲学类型,就有一个基本问题,所以,它不是唯一的。实际上不应提“哲学基本问题”,而应提“某某类型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为代表的知识论哲学类型的基本问题。现代西方哲学从根本上超越了知识论哲学传统,所以它与近代西方哲学(知识论哲学的典型形式)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马克思哲学是从属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它不是知识论哲学,而是实践唯物主义,所以它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这一基本问题也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重新认识“哲学基本问题”,将使我们在哲学和哲学史研究中获得许多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提出的整体理念,它不仅涉及政治制度的建构或经济发展的规划,更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提升,是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感性对象性关系的哲学思考。建构和谐社会是人类直面全球化过程中的现实的生存问题。“生态文明”、“制度文明”已成为人类发展所追求的普遍性的理性选择,历史性的普遍化的和谐意识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它是解决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必要性视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和利用资本的历史作用的经济哲学的原则高度。  相似文献   

11.
就性质而论,《资本论》是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而准备并有针对性地撰写的理论著作;其决定资本之读的路标是历史之读-阶级之读,哲学解读与文本诠释必须服从这个基本前提。作为劳动哲学,《资本论》采取“非A的A”表达式;作为资本哲学,则坚持走出哲学之读的否定辩证法研究路线。这锁定无产阶级哲学价值取向的无产阶级科学特质,是把《资本论》作为一门严格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的理解前提。因此,《资本论》体系是否定的体系,是坚持始终面向自然历史过程、与主体异化抗争的开放发展结构。《资本论》以矛盾规定的开端(作为发现资本普遍知识的原始开端)启航资本之读和哲学改造,目的在于揭示阶级与经济的同构,经由唯物史观的工作中介,将历史之读-阶级之读(研究规定性)尘埃落定为阶级之读-经济之读(叙述规定性)。阶级科学得以成为资本矛盾的逻辑羽化,经济范畴成为对资本恶的性质及其构造的知识型塑。所谓资本恶的历史二重性命题,是确认在这一行程中的以劳动二重性为根据的阶级规定和“剥削由统治而建”的特殊价值形式工作形态,即W=c+v+m的生产及其流通实现的全部行程。对第一重性质而言,资本作为历史矛盾的发生和工作呈现;对第二重性质而言,其继...  相似文献   

12.
哲学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西方近代哲学因从知识论的立场出发来解决这一问题而陷入困境。冯契立足于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一方面以实践为基础,通过人在实践活动中对象的实在感来论证物质第一性原理;另一方面,冯契又借用西方哲学中内在性与外在性概念以及中国哲学中“体用不二”的原理论述了人的认识是可以把握对象的,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为自己的智慧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把感性活动确立为哲学思考的主导原则,马克思开启了哲学回归其源始出生地即现实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向。在资本和形而上学作为本质根据的现代生活过程中,哲学由感性活动出发,可望能够澄明资本与形而上学抽象统治的实质。哲学只有在参与现实生活中才能履行守护思想的本务,进而确证自身的现实存在。  相似文献   

14.
解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元问题”,其根本在于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传统本体论表征着人类摆脱自身的无根化、追寻存在根基的终极关怀,它构成了理解解放论的终极追求的思想前提。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与其本体论的演化逻辑是一致的,是在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的形成过程中逐步展现的。正确地认识资本逻辑运动的辩证规律,才能真正抓住马克思解放论的革命性之所在,从作为人的现实实践活动的生产劳动出发,不断超越现实的资本与劳动之间生产关系,去构建新的通往未来的共产主义的终极道路。  相似文献   

15.
资本逻辑及其批判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重要维度。世界历史进程内蕴世界市场的生成,世界市场的发展构成世界历史演进的基础,两者内在的时空辩证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时空维度中的总体存在状态,本质上指向资本逻辑的时空双重维度。资本通过世界市场使得其抽象统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全面实现,在凸显资本主体性的同时消解和遮蔽了人的主体性,导致“个人受抽象统治”的异己性力量的生成。西方学者对资本逻辑的诊断呈现为回到“前现代性”、走向“后现代性”以及自反“现代性”等多样化的“现代性批判”思潮,但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逻辑的现代性危机。马克思在“解蔽”和“澄明”的双重进路中利用资本自身的内在否定性提出了辩证扬弃资本逻辑的科学解放方案。  相似文献   

16.
国内长期以来形成的把“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或说成是马克思学说的哲学灵魂,这其实是对马克思学说的误解。所谓“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不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也不是社会历史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即“历史哲学”。它仅仅是揭示“史前社会”人被“物化”方面的事实之科学方法,主要是研究资本剥削所形成的总的科学观点,根本就不是哲学。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只能是“以人为本”的“实践人道主义”和“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理解科学的哲学原则,是马克思科学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实践生存论是马克思理解科学的哲学本体论,是马克思科学哲学的基本哲学原则。它界定和衍生出了马克思理解科学的其他三个哲学原则,即"人的历史性"、"资本及其生产方式"和"现实的人的自由与解放"。马克思理解科学的哲学原则凸显和表征了马克思科学哲学思想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人们把哲学规定为“系统化理论的世界观”、“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做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本文认为哲学应关注人的问题,把人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哲学在本质上应是关于人的哲学。关于“人”的学说,最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土多德等人那里就提出来了。普罗泰戈拉提出了“入是万物的尺度”这二著名的命题,把人从自然界、动物界分离出来,无疑是对人的尊重,它提高了人的地位,强调了人的能动性。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心灵,是人自己。晚期希腊学者在…  相似文献   

19.
“情”是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在中国传统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西方哲学侧重形而上的理论追求不同,中国哲学更主要关注的是现实的人,关注的是人的生存。而对于现实的人来说,情感则是其基本的属性。因此,“情”理应成为哲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情感问题,中国哲学历来非常重视,传统中国哲学对于情感的问题作了非常详细的探讨,涉及情感的本源、发生、内涵以及意义、价值等诸多方面。主要从基本的中国哲学文献出发,试图对“情”所具有的哲学意蕴做一个概观性的把握,认为“情”在中国哲学传统中所具有的内涵包括本体义、价值义和境界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价值虚无主义课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对现代人价值虚无主义命运的批判性分析.通过揭示现代性的核心理念"理性"及其解放承诺的虚幻性,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最早阐明了价值虚无主义的思想根源,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资本虚无力量的剖析,马克思深刻揭示了价值虚无主义的现实根源.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价值虚无主义课题之间的深层关系,将为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理论背景、理论性质、当代意义等重大问题,提供一个十分重要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