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丰富的实例为基础,从研究线索、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探讨抵达西方译论研究之堂奥的路径,理出了西方译论研究的四条线索,论述了在西方译论研究中该如何突破传记式研究模式对事实性知识的平面呈现,如何提出问题、学会反省的怀疑,如何通过知识系谱法、语境还原法、纵向梳理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达到对西方译论的透彻理解,从而最终实现推进和超越。 相似文献
2.
西方刑罚目的思想研究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关于刑罚目的的思想主要有报应主义、预防主义、折衷主义。刑罚目的应是报应主义与预防主义的有机统一。报应主义与预防主义在刑罚的制定、适用、执行阶段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3.
曾大兴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1):57-63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的词学研究与传统的词学研究有着根本的不同。他的词学研究,原不是为了词学的“中兴”,而是为了适应当时“文学革命”的需要,为白话文学提供“历史材料的证明”。但是他的研究本身,由于使用了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给千年词学带来了新的局面,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扩大了词的社会影响,客观上导致了词学的“中兴”。胡适对词史的分期,对词人词作的评价,与他所持的进化论的文学史观和白话文学的标准是相统一的。评价胡适的词学研究,应该着眼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宗教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宗教学研究四人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4)
“中国宗教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是应《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学报编辑部之邀、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发起的一次小规模的学术讨论。虽然参与讨论的学者不多 ,但所涉及的问题却相当广泛和深入。参加讨论的四位学者均为我国宗教学界的领军人物 ,他们各自所在的单位更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镇 ,这就使这次讨论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龚振黔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2):19-22
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是人区别于动物、人的自觉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重要标志。对人来说,目的总是活动目的,活动总是目的活动。活动目的与目的活动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苏富忠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0(1):1-8
思维研究的目的是思维科学家建构和追求的展开思维研究要达到的研究目的;包括科学目的与价值目的两方面。思维研究的科学目的,是建构真实、全面、系统的思维科学的科学目的。思维研究的价值目的,是思维科学家追求和所创思维科学应然具有的、以促进人的良性自觉为核心价值的价值目的。思维科学的价值是思维科学家在实现其科学目的的研究过程中,在统一所用基础文化和文献的既有价值的前提下,在自己意志力的支持下,站在广阔的世界立场上,把自己的人格、智能、意向、认识、审美倾向、情感等凝聚在揭示思维的研究过程中,从而赋予所创思维科学的。 相似文献
7.
程群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2):68-72
本文从如下角度分析西方社会科学的起源一是明确社会科学的定义;二是分析社会科学产生的学术前提或理论前提;三是着眼于社会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四是分析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观念与传统.由此,我们体会到西方社会科学起源的多个面向人、人类社会、理性、科学、社会巨变与历史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8.
刘涤源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8,(2)
为什么要学习、研究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以及应该注意哪些要领?这两个问题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现拟先就前一问题简要地展开一些讨论,然后简要条列若干学习要领,聊供参考.一、把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作为整个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这门课程的主旨是了解、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各个流派的发展线索、源流及其主要特点.解放前和解放后,我国各大学的经济系大都开设了这门课程,而且列为必修课.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这个课程的讲述范围每每只到 A·马歇尔尔为止,最多 相似文献
9.
刘涤源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为什么要学习、研究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以及应该注意哪些要领?这两个问题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现拟先就前一问题简要地展开一些讨论,然后简要条列若干学习要领,聊供参考。一、把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作为整个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这门课程的主旨是了解、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各个流派的发展线索、源流及其主要特点。解放前和解放后,我国各大学的经济系大都开设了这门课程,而且列为必修课。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这个课程的讲述范围每每只到A·马歇尔尔为止,最多只把凯恩斯本人的就业理论包括进去。实际上,严格地说,西方经济学说史作为一个整体应 相似文献
10.
李国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本文对“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历史主体”三者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考察,从不同的考察角度和侧重点、考察的主体活动系统质的不同、主体活动赖以进行的条件和手段的不同、主体活动的直接结果和功用的不同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三种主体的区别;而三者在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着对象性活动的现实的人身上达到了统一,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并在主体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达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11.
马忠尚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
西方文学如果从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德斯算起,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读者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曲折多变的历程。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对读者具有不同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确立了读者的主体观念,即立足于重视读者的地位、需要、趣味、独立性的基础上,全面地论述了读者问题。回顾西方文学中读者观念发展的过程,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的读者主体观念的确立,实属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冯黎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66(2):63-70,128
近代以来影响最大的文学研究范式是传纪研究。传纪研究体现了现代性知识学的特质,其作者中心论来自主体论哲学,生平经历事实决定文本意义的观念来自实证主义认识论。这一切在20世纪中国学术舞台上的新红学’得到了典型的体现。传纪研究的学理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即它用因果论和决定论处理作者生平事实与写作、文本意义的关系,因而忽视了写作的创造性和意义的超个人内涵。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从表现论的文学观念看,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作家精神个性的产物,反映了作家的经历、情感体验及无意识心理。主体生命对作品的渗透成为创作过程中共同的心理现象,作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与主体生命的渗透密切相关,因而了解主体创作动机以及主体生命的渗透情况,有助于把握作品本身的意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可划分为“基础哲学理论”、“应用哲学理论”、“部门哲学理论”三个基本层次。根据这一构想来建立相对独立的应用哲学理论形态,首先必须明确应用哲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这是探索应用哲学的范畴体系和一般原理的立论前提。一、应用哲学的研究对象应用哲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应用哲学,泛指研究一般的理论应用问题,它以一般的“理论与实际相结 相似文献
15.
王吉春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2-95
刑罚是为了保护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而对危害行为设立的保障措施和惩罚方式。刑罚目的是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刑机关通过设定刑罚、适用刑罚和执行刑罚等方式而在主观上期望实现的效果。刑罚目的应当包括惩罚犯罪、预防犯罪以及传递价值保护等内容。依据此目的,司法机关在量刑上应当更好地实现刑罚目的在惩罚犯罪、预防犯罪、保护社会价值等方面追求。 相似文献
16.
方立天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6)
一、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 的成就与问题 佛教是三大世界宗教之一,自两汉之际传人中国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以其特有的内涵和方式持续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佛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的长期存在、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成了宗教学理论研究的客观基础。宗教研究是我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在我国宗教研究领域中,佛教研究起步最早,研究人员最多,研究热度最高,研究范围最广,研究成果也最为丰硕。 我国历来具有重视撰写僧传教史的传统,当代学术界承此… 相似文献
17.
汪辉勇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3):22-25
需要、目的、理想 ,是表述人的本质的概念。需要是人对于外界环境和条件的依赖性 ,最关键的是要区分目的性需要和手段性需要 ;目的是主体行为指向的内在根据 ,它由被意识到的内在需要和外在环境的可能性构成 ,目的和手段很容易混淆 ,它们区分的合理性取决于社会实践发展的具体情况 ;理想是人们对于未来的合理设想 ,它是对目的的扬弃和超越 ,它既是终极关怀的体现也是现实关怀的体现 ,理想的冲突只会导致理想的更新 ,而不会彻底消解理想。 相似文献
18.
在欧洲近代哲学中,“自由主体”这个哲学上的重要问题,一直为哲人们所争议。在旧唯物主义者中间,他们认为:自由就在于无条件的遵循大自然和理性的规律,主体没有任何相对的独立性;人的思想和行动完全是受外界事物所决定,灵魂中没有绝对的或者自由的意志。甚至认为,人并不比任何一块石头更自由;人们在客观必然性面前即使认识了它,也只能是控制自己的感情,让理智服从于永恒的不可抗拒的必然性,主体成了适应或顺从客观规律的消极物。而在唯心主义者那里,自由只是“纯粹思想世界的 相似文献
19.
写作目的,是指作者通过写作活动要实现的文章的社会价值;写作主体的写作目的意识,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写作目的在作者头脑中的自觉反映。写作目的是写作活动的“指挥机构”,写作目的意识通过主题意识,指导和调控各写作环节,各写作环节通过为主题服务,来实现为写作目的服务。读者意识是写作目的意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张炳光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5):17-21,57
将专利的特征、生产力(含社会生产力、自然生产力)标准、全面效益(消费者效益、企业效益、国民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结合起来研究,论述创新的目的和标准,指出创新必须具备四个要素,即:前所未有或具有实质性进步、可实施(或可确证)、能产生有益的社会效果、有利于人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这才能避免"伪创新"。同时提出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和总体创新的系列定义。这一系列定义与以往各家的定义都不相同,它概括了各种创新的本质特征,并且形成了各种创新可以相通的话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