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文体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文体浑和往往发生在存在两种以上文体及有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支撑时。文体浑和不同于文体融合,前者往往是非自觉的、集体无意识的,是文艺自然进化的结果;而后者则是少数文人刻意追求新变的产物。我国文学文体的发展经历了从单纯文体、两个以上的单纯文体浑和成为一种新文体(复合文体)到巨型文体的发展过程。其中,巨型文体往往是“黑洞”文体,它几乎可以囊括一切已有文体(包括非文学文体)。巨型文体也是不断更新换代的,没有终结者巨型文体。  相似文献   

2.
关于露布的起源有四种典型观点:“贾洪说”、“后魏说”、“汉代说”和“纬书说”.“纬书说”支持者以“武露布”—语为依据,但对词意理解存在偏差,故观点不能成立.露布一词产生于汉代,但在当时应作动词理解,是政令文体的传播方式之一.汉魏之交,露布由传播方式转而代表被传播的文书本身,文体正式生成,但在内容及形式上并不固定.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且有了较为固定的传播模式,人们对其功能的认识也日渐清晰,因此这一时期是文体的成熟与定型期.  相似文献   

3.
薛泉 《殷都学刊》2005,(4):86-89
李东阳文体辨析说是明代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由体类之辨与体派之辨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构成,是其诗文理论基石,针对性强,意蕴深刻。其说意在辨清文体畛域,回归诗歌当行本色、规范行文、指导写作、改革文风,客观上又启迪了“七子”之崛起,对明代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其亦有保守、不足的一面,尤其是为诗讲究技法,已开“七子”机械拟古之法门,导致了一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4.
"文体三变说":中国文学史的基本论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朝沈约的"文体三变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最基本而且是唯一具有完全方法论意义的文学史论述模式.历代理论家依此模式创造出唐文三变说、唐诗三变说、宋文三变说、宋诗三变说、宋词三变说、古今诗三变说、元文三变说、元诗三变说、明文三变说、明诗三变说、清诗三变说等论述."文体三变说"有着深刻的哲学和民族心理文化依据.此说开创了中国文学史论述的基本模式;开辟了古代文学史论述的基本视角;确立了古代文学史论述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创立了一种推尊某些作家文学成就和文学史地位并使之合法化,从而树立文学偶像和文学经典的论述方法.当代的文学史书写应当借鉴、吸收这份理论遗产.  相似文献   

5.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体观念十分丰富。前人关于刘勰文体论的讨论有多种不同意见,但这些观点都有缺憾。徐复观的体裁、体要和体貌三次元的理论是有益的,有的研究者对他观点的批评更不可取。我们要在全面理解刘勰文体观念的基础上,加以理论的系统化。刘勰的文体论是针对他所处的时代"文体解散"而发的,具有现实意义。刘勰对于文体问题作了历史的逻辑的梳理,指出了文体的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刘勰的文体论具有体制、体要、体性和体貌四层次或四个序列,并且四层次之间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5,(9):104-109
语境在文学文体学中一直作为影响语言选择的外在因素,它对文体选择具备制约作用。随着现代文体学的语境化,语境已成为渗透在整个文体分析过程中的内在因素。基于篇章语言学的情景性描写语境在文学文体交际活动中的作用,建立一个有效的语境化文体分析模式,可以从认知视角阐释语言形式与文体效果之间关联的任意性问题。语境化文学文体分析模式,对文学作品的阐释,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7.
金鑫荣 《云梦学刊》2007,28(6):89-92
明清讽刺小说可分为文言与白话两大类型,他们表达的核心意义则具趋同性即讽刺主题意义的表达。它们都秉承“史传”与“诗骚”的叙事格式,通过文体的互变、互渗,各自展现小说的叙述风格。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明清讽刺小说要比明清神魔小说、世情小说所呈现的文体形式更丰腴、更多彩,所涵盖的讽刺形式甚至横跨了神魔、世情类小说,因为明清讽刺小说把神魔、世情类小说固有的叙事方式熔铸到小说的讽刺体裁之中,这使得明清讽刺小说真正有了“文备众体”创作畛域。  相似文献   

8.
踩着二十世纪的脚步,载着新世纪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和家喻户晓的伟大人物,报告文学走进了读者的视野,冲入了艺术的界地。但只要稍加留意,便发现思想内容的惊天动地,并没有随之而来的形式光彩,灰色的理论始终没有能将这横空出世的“轻骑兵”定性、定型和定论。本文的思考便由此开始。文本特质说报告文学“三性”:在报告文学的定性上,教科书认为,报告文学是以文学的手段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意义重大的人物、事件的一种文学样式,兼有新闻性内容因素和文  相似文献   

9.
王逸《〈天问章句〉序》提出屈原“呵壁”而作《天问》.这是研究《天问》创作问题的起点.历代学者对此说持续进行讨论,到目前为止,仍有诸多疑问尚未解决.从《天问》的文体辨析出发,对“呵壁”说重新审视,可知王逸所言虽有合理之处,但与《天问》的创作过程并不完全契合.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散文文体观念一开始就表现出文体上的自觉与成熟,注重散文文体建设;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散文观念的偏差与文体意识的失落,散文文体发展也面临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后,散文观念的多元化倾向,散文文体体式呈现出多种多样.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演变轨迹不仅清晰可寻,而且体现出古今文学的历史传承与现代性延展的整合性.但就目前研究情况而言,对其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和粗放.鉴于此,本文从古今文学的传承与演变,散文的模糊混用与清晰划一,散文的坚守与破体,以及散文的审美性与自由性等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散文在百年演变过程中的不同文体观念、文体形态、文体特征和文体精神,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代散文史做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学者散文的文体特征与文体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期散文文体研究笔谈,邀请到四位分别出生于20世纪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年代的学者参加。四位学者长期关注、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创作和理论研究,对于散文文体问题卓有心得。孙绍振教授以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对真情实感论的十大漏洞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范培松教授认为一部散文文体的变革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散文写作中自我的蜕变历史;陈剑晖教授将学者散文的文体特征归纳为内敛性的思维方式、生命的本真呈现、智慧写作和自由心灵四个方面;王兆胜编审认为当前中国散文出现了严重的失范,迫切需要解决散文的文体异化问题。四篇论文由于作者的知识背景、学术结构、观照视域、审美经验的不同,构成了令人回味和反思的理论对话空间,我们相信这种对话,一定会促发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深思和争鸣。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梳理和探讨古希腊至18世纪游历小说与游历式叙述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及特征,即探险游历文学的以情节为中心的游历式叙述模式,流浪汉小说的以人物为中心的游历式叙述模式及启悟小说的以人物性格为中心的游历式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模式说”值得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来"中国模式说"一时兴起,但这一说法值得商榷.主要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存在某种固定的发展模式;发展经验不等于发展模式;中国模式说既不符合中国发展现实,又不符合中国迅速变化的时代特征;苏联模式及其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也证明了所谓的模式是有害的;中国模式说会引发负面的国际效应;中国模式说会掩盖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吴承学等学者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的树立和建构,并在学科研究对象、学科研究范围、学科研究方法、学科内涵图谱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不过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和学科体系构建还在发展和探索之中,仍有很大的可开拓空间。借鉴韦勒克文学研究三个分支即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学科划分,以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三个分支来构建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体系。在综述近20年来文体学学科及其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析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三个分支之间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以古代文体学传统中三个分支的原生历史存在形态来印证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体系重构的学理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散文文体论     
散文文体论魏饴散文这种文体在我国产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我们今天判断一篇作品是不是散文,却常常很费脑筋。同一篇作品,或云通讯、或云小说、或云散文,这种众说不一的情况并不少见。探其缘由,即在于我们对散文文体的含义、范畴和特征还缺乏明确的把握。本文...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人类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活动,是读者从作者的精神产品中提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心智过程。它作为四大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之一,正从语文学、文章学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阅读学。 阅读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的矛盾运动的规律,用以指导学校阅读教学和社会读书活动。阅读正好在读者和读物的辩证关系中产生和发展。文体,即指文章构成的一种规格和模式,它反映了读物从形式到内容的整体特点。研究“文体”和“阅读”的种种内部联系,实质上就是从一个侧面探寻读者和读物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刘勰文体观念的探讨,通常的路径是从体裁和风格这两个概念出发,作平行的研究。事实上,由人体概念引申出的"体"的整体性和直观形相性是刘勰对文体认识的基础。在刘勰看来,文体不是某一因素所能决定的,而是情志事义和辞采宫商等形式因素的有机统一,是文体客观规范与作者主体情性的对立统一,是体裁和风格的交融结合,正是在这多种关系的辩证把握中,刘勰完成了他综合性的辩证的文体观念建构。刘勰这样的一种文体观念架构,因其指涉意义广泛,使中国古代的文体论具有向多种路径发展的可能和潜力,而成为一个包容能力极强的开放系统。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 由于传统的杂文学观念,造成中国古代文学文体纷繁的现象。尽管从现代文学观念来看,中国古代许多文体都不属于纯文学范围,但这些大多应用于各种不同场合、在学科属性上体现出边缘性的作品,却实实在在地构成中国文学史上客观存在的文体。不仅文人大多精于撰写这类文章,而且这类文体也或多或少地包蕴着文学性内涵,体现出文学化进程,甚至对后世纯文学文体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着重研究这类边缘文体的特点及其与纯文学文体的关系,就不仅可以对某些纯文学文体特征的形成得到深一层的理解,而且可以由此开拓文学史研究的…  相似文献   

19.
王泽龙 《河南社会科学》2013,21(1):91-94,108
按照现代逻辑关于分类的基本规则、标准和方法,根据各种文体的本质属性和显著特征,首先,应当可将全部现代文体分为文学类文体和非文学类文体,即文学作品和狭义文章两大部类.文学作品又应当分为表现性文学和表演性文学两大门类,其中表现性文学包括小说、散文和诗歌,表演性文学包括剧本和曲本.狭义文章又应当分为新闻文体、传志文体、论说文体和应用文体四大门类,其中新闻文体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传志文体包括传记、方志、回忆录等,论说文体包括社会评论、文艺评论、学术论文等,应用文体最为繁多,包括法定机关公文、行业专用文书、通用事务文书三个文体种类,其中每个文体种类又都包括若干具体的文种.  相似文献   

20.
《尚书·尧典》是我国最早的文论论文。《尧典》中已有“诗言志,歌永言”的提法,诗与歌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文体区分:诗与歌。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诗言志”、“歌永言”两句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