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鲁迅小说创作,分别收入《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集子里。《故事新编》收集的八篇小说,都是历史题材,而且都是第三人称手法,短篇中没有涉及到“我”这个人物,兹不议。《呐喊》里有小说十四篇,《彷徨》里有短篇小说十一篇。在这总共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在作品里有“我”这个人物。这十一篇小说是:《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  相似文献   

2.
斯坦贝克的小说《愤怒的葡萄》极富电影特征。其强烈的视觉效果及大量且独特的电影画面技巧使之成为西方经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以电影化理论为基础,以同名电影《愤怒的葡萄》为参考,分析该小说中的电影元素,尤其是视觉艺术特征,并认为他的以《愤怒的葡萄》为典型的“电影小说”具有鲜明的视觉造型性,类似于电影中的全景、中景和特写。  相似文献   

3.
《愤怒日》是澳大利亚女作家克里斯蒂娜·斯特德的短篇小说之一。在《愤怒日》中,斯特德用女性特有 的表现手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20世纪早期澳大利亚的社会现实,尤其再现了当时乡村女性的悲剧。本文从故事情 节、悲剧女性、悲剧根源三个方面的再现来剖析此篇小说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改编电影有1956年北京电影制品厂的《祝福》、1957年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的《阿Q正传》,1981年的《阿Q正传》《伤逝》《药》和1994年《铸剑》六部作品。这些改编电影在寻找忠实文学原著的精神内涵和契合改编的时代语境间平衡,艺术表达上暗隐当代中国文学性渐弱而视觉性渐显的趋势。改编电影从原小说中挖掘贴合电影表达的质素,强化电影的故事性,强化情节结构,增添情感元素。充分利用原小说中包含着现代性的“看”的思考和现象,在银幕上下、故事内外的各种历史文化影像中试图寻找小说和电影共通的解读编码,演绎成各类影像化模式。鲁迅小说电影改编的实践经验都显示了20世纪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中的视觉语言和文字语言影响和交融日益加强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字文化经历影像转化进入更为宽广的“公共领域”的努力过程。  相似文献   

5.
《呐喊》与《彷徨》是鲁迅在“五四”到大革命时期写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呐喊》收入一九一八年四月到一九二二年十月所作小说十四篇,一九二三年八月出版。《彷徨》收入一九二四年二月至一九二五年十一月所作小说十一篇,一九二六年八月出版。到三十年代初期,鲁迅站在新的思想高峰,对前期写的这两部短篇小说集,题了两首五言绝句。这两首五绝是我们研究鲁迅文艺思想的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铸剑》写于1927年4月3日。这篇小说几乎是人们公认的“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的历史小说。鲁迅自己也说:“我是只给铺排,没有改动。”对照《列异传》和《搜神记》中有关干将莫耶的记载,这篇小说确类一次扩写,它和《补天》《奔月》虽都属《故事新编》中早期创作,但和《补天》《奔月》确有不同,那就是从这篇小说字面上看不到直接影  相似文献   

7.
鲁迅从一九一八年四月到一九三五年十二月的十几年时间里,陆续写出了三十三篇短篇小说,即收入《呐喊》十四篇,《彷徨》十一篇,《故事新编》八篇,三个集子总共二十余万字。鲁迅的小说创作,宛如一座巍峨的丰碑,他在五四前后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小说从思想到形式的总突破,同时在国外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鲁迅善于吸收外国文学的营养,继承并革新我国的传统小说艺术,以自己的创作成就贡献于世界。下面简略谈谈他的小说及小说理论在国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40年代,《秋海棠》在整个沦陷区引起巨大反响,继《申报》上连载后,被移植为其它剧种,如沪剧、话剧以及越剧,甚至被改编为电影,搬上银幕。如此盛况堪比当年张恨水的《啼笑因缘》。造成这种连锁反应的原因除了《秋海棠》这部小说本身优秀外,沪剧、话剧、越剧以及电影这几种艺术形式对于《秋海棠》的传播亦是起了一定的推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谈“含蓄”     
一当你看完一部好的电影以后,银幕中的人物事件仍活动在你眼前;当你读完一首诗或一篇小说以后,虽然已经好几天,脑子里仍然被这些情节所萦绕。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文学作品都具有其感人肺腑的魅力,构成这魅力的因素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的一条是“含蓄”。  相似文献   

10.
先是诗,然后是小说,当象征成为电影的某种艺术特质时,又给人姗姗之感了。但不管怎样,情况已经在改变着历史:在电影院的银幕上,我们看到了苍茫渺远的黄土地(《黄土地》),潮涨潮落的海滩(《海滩》)、没有绿意的土石世界(《一个和八个》),还有那个时隐时现的疯女人(《良家妇女》)。人们发现自己处在一个象征的世界里:一切终极的意义都在银幕上,一切又似乎不在那里。与以往电影不同,象征本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美国作家霍桑的小说《红字》淋漓尽致地运用了意象,文本从红字A到人物的名字、人物本身直至客观事物,都极具深意。1995年再次搬上银幕的电影文本《红字》也直接、明了地运用了意象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将电影文本的深意蕴含于可视的意象之中,虽然和原著相去甚远,但为受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动。通过对《红字》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中的意象运用的研究,阐释了意象的运用为《红字》无论是小说文本,还是电影文本所带来的永恒的艺术魅力,试图为《红字》研究构建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徐志摩最擅长的是诗和散文创作。不过他也写了十几个短篇小说。四则童话小说甚为幼稚,我不拟置评。其他小说,除收入小说集《轮盘》者外,尚有《珰女士》(未完稿)。徐氏的这些小说,最早的一篇《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后改题为《春痕》收入小说集)写于一九二三年初春,发表于同年二月十一日出版的《努力周报》第四十一期上。最后一篇《珰女士》写于一九三○年年底,发表于一九三一年一月十日出版的《新月月刊》第三卷第十一期  相似文献   

13.
狗尾革(小说) 注:这篇小说是吴组细同志自己买的版权而出版。不幸的小草(小说) 刊于一九二三年十月七日,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署名:吴组襄。鸳飞鱼跃(小说) 一l=iJ于一九二五年三月,《妇女杂志》十一卷三期,署名:吴组襄。我怎样做父亲— 和大家谈谈可能罢(杂文) 刊于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妇女杂志》,十一卷十一期,署名:吴组襄。我要踏着云橄飞腾(散文) 刊千一九二力年十一月五日,《清华周刊》三十二卷五期,署名:吴组襄。歌,梦娜者—枫叶之三(散文) 写于一九二九年十月二十二日 刊于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七日,《清华周刊》三十二卷八期,署名:吴…  相似文献   

14.
正郭涛,祖籍北京,出生于陕西西安,曾是冯小刚银幕处女座《永失我爱》的男一号,也曾是张艺谋电影《活着》当中的春生。2006年,《疯狂的石头》中的包世宏让他被更多人熟知。而后在《黄金大劫案》《白鹿原》《盲探》等一众大银幕的表现,让他的名字愈发响亮。  相似文献   

15.
《我们要执行自我批判》,是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五日,张春桥化名狄克,在反动报纸《大晚报》副刊《火炬》上抛出的一篇黑文.在深入批判王张江姚反党集团的斗争中,剖析这篇黑文,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四人帮"中的重要成员张春桥从来就不是什么"正确路线的代表",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投降派.《我们要执行自我批判》黑文不长,但毒汁四溅,深藏祸心.它以评论小说《八月的乡村》为名,把矛头指向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鲁迅,为周扬在文艺战线疯狂推行王明右倾投降主义"国防文学"的路线摇旗呐喊,直接配合了国民党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一九三五年三月鲁迅为田军的《八月的乡村》写了序,热情肯定了这本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的小说,指出这部书"有碍"于帝国主  相似文献   

16.
日本“鬼才”文学家芥川龙之介(公元一八九二年——一九二七年)及其作品,对于我国人民来说并不陌生.早在二十年代前期芥川龙之介还在世的时候,鲁迅先生就翻译了他的两篇小说《鼻子》和《罗生门》;一九八二年,我国又新出版了《芥川龙之介小说集》.但是他的一些作品,如《莽丛中》及主要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电影《罗生门》等,却令人十分费解,甚至看后往往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这也许就是因为他的作品大多带有一点“鬼气”的缘故吧!  相似文献   

17.
王朔现象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现象的再思考张英伟八十年代以来以“现象”命名的事件越来越多,但各种“现象”似乎总是昙花一现,唯有王朔现象是个例外。他在1988年,先后把《轮回》、《顽主》、《大喘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四部小说搬上银幕,“玩”出了个中国电影的“王朔年”...  相似文献   

18.
徐志摩最擅长的是诗和散文创作。不过他也写了十几个短篇小说。四则童话小说甚为幼稚,我不拟置评。其他小说,除收入小说集《轮盘》者外,尚有《珰女士》(未完稿)。徐氏的这些小说,最早的一篇《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后改题为《春痕》收入小说集)写于一九二三年初春,发表于同年二月十一日出版的《努力周报》第四十一期上。最后一篇《珰女士》写于一九三○年年底,发表于一九三一年一月十日出版的《新月月刊》第三卷第十一期上,前后时间共达八年之久。但只有《珰女士》标志着作者思想的进展,其他作品表明作者在思想艺术上,均处在探索中。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紫颜色》小说和电影在叙述视角、主题和人物情节塑造等方面的差异,揭示小说搬上银幕过程中女性主义立场的削弱,论述创作者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尤其是性别特征对其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叙述结构、叙述形式、叙述事件和情感基调四个方面将《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的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进行了比较。小说文本虽不具有搬上银幕的优势,但由于编剧和导演在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了改编和艺术处理,电影文本仍给了观众极深的感动和极大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