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最近几年,中国人似乎格外容易"上火"。从马路到机场,从菜市场到宾馆,从课堂到故宫,生气发飙的中国人处处可见。愤砸榴莲"你们不让我带,我吃掉总可以吧!"今年4月的广州白云机场,一名中年妇女被告知榴莲不能带上飞机,愤然将重达6斤的榴莲砸向地面。不顾周遭乘客难当熏天臭味,这位中年妇女自顾自掰开榴莲大快朵颐。吃完后,留下一地散发着异味的榴莲壳扬长而去。  相似文献   

2.
邢照华 《中外书摘》2014,(11):70-72
求学者节节攀升自1924年在广州创办到1927年迁往南京,黄埔军校作为培养国民革命精英的重要军事教育机构,很快蜚声中外,成为热血青年群体竞相追求革命目标,施展人生抱负的园地。他们翻山越岭、离乡别井地奔赴黄埔。仅仅数年之间,黄埔军校第一至五期的学生人数便从最初的450余人,迅速累积增至7399人。其传播之陕和膨胀之速,令人振奋,形成了风靡而起的黄埔潮。黄埔青年学生来源遍及全国主要省份,以及越南、缅甸、朝鲜、土耳其等国家,显示了黄埔军校的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职业》2013,(1):18-18
清晨,当阳光照进这间小而明亮的玻璃房,总能带给她温暖和幸福。是的,这里就是她的舞台——职业指导室。在这里,她总能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及时为企业推荐适合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我国青年汉服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已有10多年的时间,在这10多年当中,汉服运动在各地青年当中蓬勃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目标诉求以及丰富多彩的实践形态。以广州为例的实证调查发现,汉服文化爱好者中80后、90后已经构成了绝对的主体,且以女性、汉族青年为主,文化层次较高。其主要目的是:汉服文化的传承、传播与普及;汉服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与汉服相关联的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深化。而青年汉服文化的兴起主要有以下原因:全球化的持续推进所激发的民族认同的觉醒;国内少数民族政策对于民族身份的强调所引发的民族意识的增强;服饰作为青年亚文化的直观标识往往成为青年时尚流行文化的先锋。为此,我们要准确研判汉服运动中的青年及其组织的不同诉求,并对之加以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5.
网络空间青年人的"丧"是一种重要的话语论述和实践,呈现机制是以情感的自我探索为源起,沿着公共形象的自我控制路径,达到共同体自我抚慰的终端。从"自我"意义的生产和消费到群体认同乃至显性文化的形成,"丧"有从个人困扰转化为公共话题的趋势。自恋与阶层固化是真正干预和影响青年人"丧"气的心理与社会动因。面对青年人"丧"的呈现,社会正确的应对是形成舒展而自由的体制和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6.
网络信息时代,虚拟生存成为网络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样态。这种特殊的虚拟生存维度从技术意义、话语意义、形象意义上消解着现实社会的崇高价值,表现为网络青年群体整体性意义感的弱化,价值取向的技艺性特征和对崇高价值的虚伪性拒绝,乃至于衍生出现实社会问题。纾解网络青年群体崇高价值感失落的问题,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黏合网络圈层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网络青年群体塑立和维护崇高价值的目标客体,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话语之中,对网络青年群体的崇高价值感进行话语性弥合,唤醒网络青年群体对崇高价值的渴望。  相似文献   

7.
“街角青年”作为城市青年边缘群体的客观存在已经无可置疑,当前的任务不是去指责谁,而是要为“街角青年”的正常社会化与正常社会生活出计献策,帮助“街角青年”走出街角,参与到主流社会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8.
《职业》2009,(9):71-71
福建省统计局发布的城镇失业人口调查报告显示,青壮年已成为失业率最高的群体,而高学历失业人口比例正呈上升趋势。在失业人口中,因本人原因(如主动辞职)失去原工作而失业的占30.5%,这部分失业人员以青年群体比重最大;因单位原因(如单位倒闭裁员)失去原工作的占27.8%,这部分失业人员中中年群体比重最大;毕业后未工作的也达到了失业人口的18.2%。  相似文献   

9.
单身青年相亲失败是社会规训的非预期性结果。在学习工作方面,学习工作占用了青年的大量时间,客观上影响了其日常交往的时间;更严重的是,学习工作对青年进行思维表达的工具理性规训,造成其交往行动单向度为目的性行动,阻碍了日常交往的社会化。在日常交往方面,家庭规训——家庭对子女溺爱式的教养,造就了其低自尊的人格特征,以至于其在与他人交往中,当知觉到他人否认时拒绝承认不足与改变,交往失败,沦落为"单身狗"。青年单身现象的社会规训机制的揭示,一方面在微观上实证生活殖民化理论的同时质疑了交往合理性实现社会整合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将规训概念的解释范畴拓展到非预期性结果的领域。  相似文献   

10.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多元文化的产生与碰撞提供了广阔的平台。2016年以来,"丧文化"现象在网络空间骤然兴起,它以"丧"表情、"丧"语言等带有"丧"特征的符号来表现青年人颓废、悲观的负面情绪,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在特定时空节点出现的一种亚文化现象,网络"丧文化"现象的产生与流行,必然与当下青年群体的生活现状与复杂心态密切相关。在信息社会的土壤中产生的"丧文化"不仅仅在内群体迅速发酵,还扩散到了整个社会环境当中。  相似文献   

11.
街角青年作为城市青年边缘群体的客观存在已经无可置疑,当前的任务不是去指责谁,而是要为街角青年的正常社会化与正常社会生活出计献策,帮助街角青年走出街角,参与到主流社会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青年政策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最终目标,兼顾青年的福利获得和青年作为能动主体的作用发挥,更注重青年优先理念的传达和青年群体的动员引导,各个层级政策制定主体具有较大创新空间。政策的传导并非简单执行,而应被界定为政策扩散。作为青年政策主要推动者的共青团,同样需要不断适应时代对青年工作的更高要求。青年政策扩散是以党政意志的制度保障层、资源汇聚的吸纳层和强大动员驱动层有机结合并相互转化,这三者共同作用于政策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孟磊 《当代老年》2006,(7):46-46
(一)劳宫贴血海:端坐于凳,两腿自然分开,用两侧劳宫穴(在第二、第三掌骨之间,握拳,中指尖下,两手掌心处)轻轻按在两大腿内侧髌骨(即膝盖)内上缘上2寸的血海穴,鼻尖对肚脐,再两眼微闭,内视肚脐,周身放松,排除杂念,坚持20分钟左右,疼痛不适之感即可缓解。  相似文献   

14.
当前,伴随着社会组织的繁荣兴起,各类青年社团蓬勃发展。如何发挥共青团作用,扩大联系、正面引导、广泛凝聚,是共青团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代青年多元性、多样性、差异性的时代特征,以及信息社会对青年交往方式、聚集方式的深刻影响,对传统的行政化的青年组织方式提出了挑战,社会领域青年面临“再组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医疗人类学的视角对一个青年女性打工者的疾病叙事进行分析,从而揭示病痛的意义、个人生活世界、地方医疗系统以及外出务工这一社会过程之间的关联。本文主张,对青年女工病痛的关怀要关注结构性的不平等如何塑造个体生命历程与道德体验,但不应只是将关注点放在户籍制度,而应将农村青年女工与城市之间的连接视为一种生命的互惠,转向更加以人为本的医疗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金色年华》2010,(7):2-2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今天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们的青年一代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五一”期间,《壹百度2:人生可以走直线》一书,虽未正式上市,却已在京城各大书店抢先预订。这本书收录了百度CEO李彦宏先生给年轻人的29条职场阳光法则,为青年群体指引一种简单、质朴的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17.
向京,中国当代女雕塑家,以其独特细腻的女性视角,塑造了众多大胆、直指人心的女性艺术形象,“通过身体说话”曾是向京的个人标签之一。继北京、上海个展之后,2013年向京在台北推出她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个展《这个世界会好吗?》。  相似文献   

18.
耽美消费是青年女性自主书写、消费认同的,形容男性与男性之间的情感关系与性关系的一种话语和文化的消费方式。早期关于青年女性的耽美研究主要围绕着耽美消费的大众化、低俗化、低龄化等伦理问题展开文化批评,凸显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年女性自我意识的压抑与控制。为了对抗公共生活的文化霸权和论证耽美消费的合法性,当前学者主要从耽美消费的身体性、话语性和时空性三个重要视角分析其抵抗的合理性以及可能性手段。同时,要进一步实现性别自觉与理论自觉,还更加需要反思和面对当前耽美研究所存在的本体论混淆、认识论不清、价值论偏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广东东莞的泗安岛,是一座神秘的孤岛,这座岛与岛上被隔离近半个世纪的特殊群体,曾一度被人们遗忘. 这个特殊群体,正是被安置在泗安岛上的80多名麻风病康复者.由于对麻风病的认识根深蒂固,人们对曾经的麻风病患者的歧视和排斥也一直延续到现在.泗安岛上的康复者,平均年龄大约为70岁,在康复村时间最长的已经住了超过40年.他们年事已高且身有残疾,仅能靠政府的补贴维持温饱.另外,他们还遭受着年迈体弱、缺乏照料、精神孤独和亲情疏离等精神上的困扰.  相似文献   

20.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不断演变为一场具有传染性的全球社会危机,对世界青年群体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2011年9月爆发的美国纽约“占领华尔街”运动成为危机时期经济与社会互动发展的佐证。本文以世界青年人的发展为视角,以“占领华尔街”运动为对象,分析青年发展要素提出完善青年政策的基本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