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亚文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对一种有别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现象的界定,青年亚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自美国,指的是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本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特别是西方社会青年反叛运动的崛起,青年亚文化又获得了新的内涵,成为“一种与我们社会的主流信念完全分离的反文化现象”,①当然,青年亚文化与青年越轨文化并不是一回事,但从亚文化角度分析青年越轨行为无疑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尝试。对此,目前所见的比较系统的资料当推加拿大学者迈克尔布雷克有关青年亚文化与越轨亚文化的研究。②事实上,众所周知,从亚文化角度研究并建构理论体系,已经成为当代…  相似文献   

2.
形式多样的青年亚文化形成了当代文化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景观,给主流文化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冲击;同时,媒体呈现出的青年亚文化形象很大程度上成为大众看待青年亚文化的直接印象。通过对网游族、粉丝群体及愤青三种青年亚文化现象的重新解读,可以为客观看待青年亚文化提供一条路径,进而为更加全面分析当代青年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3.
圈层化传播是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交往的重要形式。文章从青年社交媒体用户对跨文化女性形象的圈层认知建构出发,剖析青年传播圈层形成的内源机制与外源动因。基于网络田野和深度访谈法,研究发现:圈层化传播是青年文化的突出特征,也是青年群体内部交流互动的主要方式,已成为网络多元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在全球化系统下的本土话语逻辑生成过程中,青年传播圈层对跨文化性别符号进行了现代性改造和本土化加工。在新型社会关系和群体身份认同的双重作用下,围绕跨文化性别形象所形成的青年传播圈层呈现出性别层面的“去中心化”和族裔层面的“再中心化”特征。青年圈层传播路径一方面折射了后全球化时代文化杂糅对青年群体身份建构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不同青年圈层围绕价值观念和话语建构权的博弈。  相似文献   

4.
话语作为特定社会语境下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具有社会性特征。媒介技术更迭引发了青年话语实践的变迁,包括语词、文本、社交及思维的转变。反叛和群氓是新媒体语境下青年话语的两个主题,集中表达了青年的群体地位诉求不顺和价值选择迷茫。剖析当代青年群体身份形塑困境之因,既要从政策安排相对滞后和受众商品化等因素对青年群体产生的影响进行考量,又需从数字媒介软性操控禁锢青年主体性建构和互动式信息生产模糊青年身份认同等方面综合审视。  相似文献   

5.
音乐社交媒体拓展了人们关于抑郁的话语表达空间,催生青年“网抑云”亚文化圈群并引发新一轮抑郁污名现象。分析网抑云圈群有助于了解青年对抑郁的公开表述与互动状况,为互联网情绪治理提供借鉴意义。基于网易云170个抑郁歌单和20374条歌单评论进行文本挖掘与情感分析,探讨网抑云圈群的话语表征及互动策略。研究发现,网抑云语言形式多样,除了“矫情的‘伤痛文学’”,还具有自我聚焦式抑郁展示、自我验证式抑郁建构及娱乐性抑郁异化等特点。圈友互动主要包含点赞与回复,呈现消极偏好与仪式互动等策略特点。尊重青年群体心理规律,正确引导互联网圈群,是规范网抑云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王斌 《当代青年研究》2022,(6):59-66+77
随着平台社会的来临,基于数据商品化的平台机制将“功绩至上”的主体化模式推向极致,由此引起抑郁、过劳等负面情绪爆发的危机。“躺平”是这一危机在中国平台社会的情感征候。“躺平”情绪有内外两方面成因,外因是平台机制过度压缩了人的自由、自控与自主,内因则是中国青年价值虚无感在平台社会的进一步放大。从理论上看,“躺平”情绪形成的社会根源不在速度,而在数据。“躺平”也绝非单纯的低欲望,而是欲求不满与欲望调试的复杂混合。同时,“躺平”情绪还反映了人们在平台生态系统中竞逐自我却丧失自我的困境。现阶段,重整平台生态势在必行,以理想信念匡正被不良平台机制扰乱的心态秩序,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不容忽视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的动力:青年的反向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本世纪初就盛行的社会结构理论倾向 ,研究者多论及个体心理行为变化对文化变化的影响 ,而很少将文化变迁与青年社会行为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本文从青年类行为出发 ,解释以前喻行为为特征的青年反向社会化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一、反向社会化、文化变迁及其关系在社会学研究领域 ,西方学者总体认为 ,作为青年文化现象的反向社会化 ,是与主体文化相悖的 ,有人认为是越轨文化、反文化 ,强调其反叛性、对抗性、边缘性、反文化性等。而在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领域 ,则强调反向社会化“是其中先进的、积极的一支”亚文化 ,主要是…  相似文献   

8.
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滑板运动已从青年亚文化现象发展为奥运会永久参赛项目,成为青年社会学、体育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领域内的重要研究对象。基于对中国滑板文化社群的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滑板亚文化在不断加速的商业化、体育化和体制化过程中出现了多次的建圈、扩圈、破圈与守圈的现象。在这些现象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滑板文化参与者对滑板亚文化风格、商业行为、滑板技巧、创新精神进行动态的亚文化建构,形成与主流文化之间灵活性抵抗的文化实践策略。运用这样的文化实践策略,中国滑板亚文化群体主动参与到滑板商业化、体育化和体制化的过程中。最终,中国滑板亚文化形成了与主流商业和体育文化互为对象、相互建构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9.
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结构的变迁。初创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同时也是青年价值观变化最快、最深刻的时段。该文聚焦于“后一代”青年特性融入社会结构变迁这一背景,分析其时代特性以及社会结构的嵌入性。近20年来,青年在接受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主流文化及其价值观,创造其新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主导价值观被青年所认同与接受的同时,也将更多吸纳青年价值观中具有活性的成分.从而使社会主流意识因为得到青年文化的反哺而走向年轻。  相似文献   

10.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变革,社交媒体对青年群体的社交形态、时空秩序与心理体验均产生了嵌入式的影响。一方面,社交媒体为青年群体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关系空间”,实现了跨越时空的畅通联结;另一方面,也使青年群体产生了“在一起”的场景幻觉,情感转化力与心灵融通力不断下降,最终呈现出“身显连而心隐匿”的“孤独社交”现象。文章采用深度访谈法,在勾勒青年“孤独社交”图景的基础上,从技术、平台与主体形式三个方面探讨与省思当代青年群体“孤独社交”现象的形成逻辑,进而提出解决这一困境的路径:一是建立“共鸣轴”,二是重拾独处,三是建构沉思的“精制环境”。  相似文献   

11.
“青年文化”具有“亚文化”属性,不仅仅指“青春叛逆”这一特质,在新媒体时代更涉及到“网络媒介”对“青年文化”的形塑。通过当代大学生阅读调查、网络使用习惯调查以及实际社交状况的深描,探讨青年群体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中不同的身份表达,可以发现当下“赛博空间”中的青年自我表征与现实身份认同的关系具有“自反性”,一方面“次元壁”的区隔显示出青年身份认同的焦虑,另一方面从“网络—现实”空间的二元对立中又生产出身份认同的路径,即通过“自我对抗”最终生产出青年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青年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或支配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的附属性文化方式.体现了青年人特有的反抗、冲突、另类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在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具有即时性、跨文化等特点,具有匿名交流、张扬个性等虚拟空间特征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给青年亚文化带来了多元化变迁。在新媒体的语境下,“粉丝团”、“恶搞《新贵妃醉酒》MV”、“火星文”等实例展现了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Cosplay是青少年通过扮演动漫作品中的角色从而表达自我的青少年文化活动,目的是为了抵抗主流社会、父辈阶层对于自我角色的强行刻写,夺回话语权与重新刻画认同描述。构建认同机制是推动青少年参与Cosplay的主因,具有个体认同、组织认同、制度认同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个体认同使青少年获得反抗主流文化强行认同的亚文化个体身份;组织认同聚合了青少年亚文化个体认同进而为形成亚文化组织奠定基础;制度认同则创造了亚文化场域,构造制度结构来确立青年亚文化秩序及其合法性,进一步反向支持亚文化个体认同、组织认同。青少年通过构建这三类认同机制,促使Cosplay文化成为由青少年编码角色形象图式、获得自主话语规范从而抵抗主流文化的青少年亚文化。  相似文献   

14.
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文化逻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互联网的诞生带来了传播范式的革命,网络这个大型广场赋予了参与者狂欢式的审美体验。在青年网络亚文化中,节日庆典与广场狂欢充分体现了网络话语的精神特质,网络民主与在线自由彰显了网络话语的行为机理。网络主体的迷失与渴望自由的想象异邦,显示了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张力之下,多极式交流格局对意义多元化的过度张扬造成了普遍价值规范缺席的文化困境。在网络社会的自由与秩序之间,救赎之道在于建立一种富有弹性的张力,以人文关怀调解网络技术进步与人类生活意义的失衡。本文以网络话语传播为视角进行相应分析。  相似文献   

15.
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芝加哥学派与伯明翰学派两个时期,进入了后亚文化时代。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逐渐告别了抵抗/收编的二元对立,青年亚文化研究已融入了新媒体、消费文化以及全球化等语境。引入"地方"的概念到亚文化研究中,通过对网络纪录片《城市之光2.0》的文本分析以及被拍摄对象的深度访谈,发现亚文化的风格不可避免地会吸收地方文化,融合地方文化的亚文化实践会催生出青年群体的地方认同,而这些地方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以及地方文化产业之间存在互构与辩证勾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诞生带来了传播范式的革命,在网络这个大型广场赋予了参与者狂欢式的审美体验。在青年网络亚文化中,节日庆典与广场狂欢充分体现了网络话语的精神特质,网络民主与在线自由彰显了网络话语的行为机理。网络主体的迷失与渴望自由的想象异邦,显示了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张力之下,多极式交流格局对意义多元化的过度张扬造成了普遍价值规范缺席的文化困境。在网络社会的自由与秩序之间,救赎之道在于建立一种富有弹性的张力,以人文关怀调解网络技术进步与人类生活意义的失衡。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结构的变迁。初创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同时也是青年价值观变化最快、最深刻的时段。该文聚焦于“后一代”青年特性融入社会结构变迁这一背景,分析其时代特性以及社会结构的嵌入性。近20年来,青年在接受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主流文化及其价值观,创造其新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主导价值观被青年所认同与接受的同时,也将更多吸纳青年价值观中具有活性的成分.从而使社会主流意识因为得到青年文化的反哺而走向年轻。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以当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为背景,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影响。首先,对后现代文化思潮和青年亚文化的概念、特征做出界定与辨析。其次.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后现代取向的形成动因和表现形态进行揭示。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现象.分别从文化冲突论和文化生态学两个不同视域展开学理层面的分析。最后,对构建21世纪中国青年新文化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初,在欧美各国的青年问题研究中,开始注意研究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群的问题,并把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群的研究应用到解决当前的青年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去。在这基础上逐步产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群社会学。英国的迈克·布雷克是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群社会学的首创者之一。他曾先后从事非技术与半技术性工作以及专业青年工作,从中调查和收集了大量资料。1980年布雷克博士根据多年的工作和研究,发表了在欧美很有影响的著作——《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群社会学》。  相似文献   

20.
青年文化成因与发展的现代生物学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年文化是社会亚文化,一些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等不同视角广泛研究青年文化的形成动因、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取得了一些共识.边缘科学的发展为研究青年文化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正是从现代生物学的视角,对青年文化进行跨学科思考,以期拓展对青年文化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