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村人口结构老龄化,家庭结构一再缩小,通过调查仙姑村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以此为基础建立回归模型,结合个案研究法研究农村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满意度、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年龄与经济收入情况等是影响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本文提出相关建议,应该整合农村留守人群,形成为老年人服务的社区,发展养老机构是建立在了解基础需求上,逐步发展不同层次的养老机构,扩大自身优势,重视老年人健康并且提升自身医疗服务优势.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衰老,思维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日趋下降,若家庭和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照未能相应加强,老年人便容易产生心理危机。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黄昏心理:一些老人认为自己风烛残年,死亡只不过是早晚的事,对生活丧失信心。有的认为自己对社会已无多大用处,怀疑别人看不起自己;也有的老人因为社会地位变更,说话不管用了,觉  相似文献   

3.
薛利梅 《劳动世界》2013,(12):10-1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服务成为老年人生活中的关键问题。老年人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其身体状况、人际关系及经济来源都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针对老年人的照料服务的特殊性。文章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入手,分析了传统老年人照料服务面临着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渐弱、女性就业率升高、子女在外地不与父母同住比例高、家政行业尤其是护理市场的缺失等方面的挑战,提出了社会化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路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之间的养老模式-互助养老模式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在我国一些省市地区也有成功的实践经验.互助养老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也比较适合中国老年人的养老,但是,一种新养老模式的实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本文从老年人自身、家庭、社区及政府四个方面探讨了老年群体互养老模式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并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就业难的压力之下,高校考研大学生的数目逐年增多,因而考研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以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对考研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考研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抑郁、紧张等心理问题,而这些表现与当前社会状况和大学生自身的家庭状况、学习状况、人际交往等方面有一定联系。作为考研大学生学习所在的学校应该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调整好这一时期的心理状况,积极推动大学生考研工作,从而服务于高等教育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正>建立老年人权益保障机制十分重要,关系到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潜力。应建立老年人权益保障机制,切实为老年人的健康、安全和尊严保驾护航。老年人权益法律保障的现状与问题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和法律保障需求。首先,部分老年人由于收入来源的减少和生活费用的增加,其经济状况较为困难。很多老年人需要靠子女赡养,所以老年人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青口镇养老保障现状进行相关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青口镇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和集体养老三种模式保障功能功能严重弱化,老年人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同时,从劳动力流动、政府职能缺位及社会保险缺失三方面分析了养老困境的成因并较充分考虑制度实施对象范围、筹资及给付、基金管理运营等,对青口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需要借助社区居家养老的力量,对家庭养老进行补充。依托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的养老服务,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新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的基础上,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河南省12个地级市的1179名老年人样本数据为基础,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对影响其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城市老年人幸福感普遍较高,其中个人年龄、与子女的关系、孤独烦闷感、经济满意度、日常开支承担能力等是其最主要影响因素,可提取经济能力、精神感受、家庭关系和生理年龄四个公因子.大力培养老年社工人才,促进老年人精神健康、家庭和谐,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经济收入,是提高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的老龄化发展,机构养老需求不断增大,不少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来获得专业的照料.为使老年人能享受有品质的养老服务,对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的生活质量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生理机能的变化、社会地位的下降以及机构的环境和服务质量等因素会影响到生活质量,因而从优势视角下对机构养老老年人进行赋权,通过自我赋权、能力培育等方式增强老年人对生活的掌控感,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人口老龄化及全面深化改革时期,需对老年人长期照顾服务体系进行合理建构.本文通过比较国外护理保险实施状况,结合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发展方向及老年群体的护理需求,在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对老年人长期照顾服务体系提出合理的建构.式支持方面,一是发展同现有医疗保险资金分开管理的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将其逐步发展为以护理为主的全民保障制度;二是发挥社区作为社会初级群体的保障护理功能,进一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社区专业护理人员培养.非正式支持方面,一是鼓励促进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到老年长期照顾护理服务体系当中,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完善社工专业人才长期培养及NGO服务提供激励、评估机制;二是鼓励家庭赡养抚养老人,营造良好的助老敬老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2.
老有所为是在老龄化的到来,健康积极老龄化背景下产生的,作为养老保障的"六个老有"目标之一,是养老保障中最为积极、最活跃的部分。老有所为即通过发挥老年人的内在潜力(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满足国家、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自身的多元需求,它的存在是老龄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老年人的主观愿望。老有所为的实现目前还存在着文化氛围以及法律政策不健全外部环境和老年人口知识技能等内部原因的制约,完善我国城市老有所为的实现途径,应重构社会文化环境;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保证政策落实到位;依托社区继续加强对老年人的教育完善终身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3.
当代社会贫富分化和阶层分化扩大已然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而由于社会比较而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心理更是波及到了大学生群体。在尚未形成自身完整的社会资本与人际网络体系的大学生中,来自原生家庭的阶层背景成为重要的参照标准,朋辈群体则成为参照对象。在社会比较中处于不同家庭阶层的大学生在幸福感、对社会发展整体状况的满意度和乐观度的主观评价上具有显著差异,由此体现出家庭资本与大学生"相对剥夺感"心理的内在联系。本文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9年"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的相关数据为基础,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的方法,分析家庭资本对大学生相对剥夺感的影响是:家庭资本拥有量越低,产生"相对剥夺感"的心理程度越强烈;反之越高。具体来说,处于经济中下阶层的大学生,家庭资本量较低,其"相对剥夺感"则比较强烈。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社会养老服务问题日益凸显。现行的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服务在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方面存在供需匹配度不佳、功能不足等一系列困境。在传统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的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成效突显,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可行的养老服务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能够克服家庭养老服务能力弱化的困境,也能弥补机构养老家庭隔离、成本高昂、覆盖面窄的缺陷,是家庭和机构养老的有效替代和补充。在多元供给主体背景下,如何重新明确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社区、  相似文献   

15.
医养结合保障人才体系的建设是当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备受关注的内容,是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动、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医养结合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于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老年人对医疗和养老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医养结合保障人才体系的建设可以将医疗与养老服务有机融合,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服务,该体系建设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需求,还可以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6.
随着老龄化日益加剧,老年人慢性病比率的提高及家庭结构的变迁,使得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日趋重要。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上海市176个退休老人(≥60岁)家庭进行了调查;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老年人口统计学特征及身心状态、长期护理需求意愿、长期护理服务需求、长期护理模式需求意愿及家庭护理负担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老年人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亟需长期照护。90.91%的被调查对象有长期护理需求意愿。将近一半的老人倾向于居家护理,但会给家庭成员带来日益沉重的精神、经济负担等结果。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相结合的社区护理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百善孝为先"是先人对"孝"的最高的认可与评价,我国的反哺式养老就是推崇孝道.孝不仅是子女对父母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更是精神上对父母的关怀.再者,老年人晚年希望回归家庭来养老,最主要是家人带给他们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但是老年人精神上处于空巢的状态,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子女对父母精神上的慰藉缺失关注,老年人自身的原因等,了解老年人精神慰藉中难以得到满足原因,对症下药,对老年人健康养老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新农保’语境下,家庭养老方式不会过时,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仍然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这一论点。围绕这一论点,笔者分别从“新农保”基本精神的解读、“新农保”目前试点的实践、社会养老保险的外在约束与内在局限、我国薄弱的农村养老服务现实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并结合《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中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异地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悄然出现.目前,常住上海的外来老年人口数已达到15.95万,且这一数字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从异地养老的社会适应、社会参与和社会尊重三个方面,分析了老年人异地养老的社会融合状况,并得出以下结论:随迁老人在迁入地受社会政策限制;文化认同不足;人际交往也存在一定的困难;社区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总体社会融合程度较低.基于这一研究结果,笔者对促进异地养老的社会融合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于异地养老老年人的社会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老龄化问题与日俱增,由此而产生的一大难题便是老年人失智症的患病比例不断升高,失智老人的养老形势愈加严峻。目前,国内失智老人的机构生活状况并不乐观,失智老人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支持网络而导致生活质量难以保证。基于社会工作介入的视角,以青岛市X机构内失智老人为对象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失智老人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着社工服务效果难以维持、护理员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养老机构自身支持有限和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着家属联系不足、朋友沟通渠道不畅和同住老人关系紧张等问题。因此,应该从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个方面整合、运用失智老人的各方支持力量和资源,从社会工作者、护理人员、养老机构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为养老机构内失智老人构建起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从家属、朋友和同住老人等方面为养老机构内失智老人构建起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改善养老机构内失智老人的生活处境,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