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形势下,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自主创业成了大学生价值取向和择业观念的新动向,尤其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后,就业问题更加凸显,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显著增加。大部分毕业生对自己创业压力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并且愿意参与到社会激烈竞争之中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明显增强,但面临的困难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高校毕业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关乎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针对近年来攀枝花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状况。政府人事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会同相关部门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建好面向基层就业、市场化就业、竞争择业、自动创业四大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了解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通过市场途径实现就业的基本情况,研究政府所属人才交流机构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调查高校毕业生求职选择取向,研究探讨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的质量提升问题,探讨打造一流创业园的方式方法。吉林省人才中心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2014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的调研工作。  相似文献   

4.
李杨 《劳动世界》2017,(25):54-55
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变革和高校的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巨大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也面临着巨大压力.高校教育与市场脱节、专业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和就业能力与就业现实需求存在差距等原因,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本文基于对农安县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介绍,分析了农安县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几点建议:优化政策环境,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高校适应市场要求合理设置课程,高校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教育,引导学生精准定位;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加大舆论宣传,优化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
高校毕业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关乎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针对近年来攀枝花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状况。政府人事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会同相关部门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建好面向基层就业、市场化就业、竞争择业、自动创业四大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6.
1993年之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分配制度由原来的统包统配已逐步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但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远不能适应这一制度改革的需要。一、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后,应当说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没有减轻,而是压力更大,责任更重了。因为,一方面,学生的就业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而招生又会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毕业生作为高校培养出来的产品,如果在市场中不能很好的推销出去,最终这所学校会被市场经济淘汰。所以学校要把招生、培养、管理与就业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使招生与就业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后,国家不包毕业生的分配了,毕业生分配工作就必须转向为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服务。这种转变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7.
<正>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十分重要。高校作为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应为高校毕业生做好思想价值引领,做好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局势。  相似文献   

8.
邵琨 《劳动世界》2016,(29):12-13
近几年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竞争加剧,高职就业工作面临着巨大压力.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价值取向上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他们的求职就业,也影响着他们今后的个人发展.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价值取向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希望能为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一些引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惨烈的竞争,艺术类大学生也同样经历着这样的阵痛。由于心理,家庭等多方面原因,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的时候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本文将跟根据贵州省本地的特殊情况,对贵州艺术生择业心理进行简要论述,希望对毕业生的就业择业心理有一些裨益。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在择业时的所思所想,受到社会舆论压力、家庭教育影响,对大学生就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进行了系统阐述,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中存在的问题,就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非公办高校歧视下的性别歧视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造成了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在简要分析西安地区民办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从政府、用人单位、民办高校及女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提出改善民办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信息     
浙江: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浙江省人事厅、劳动保障厅等六部门发出《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在全省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帮助高校毕业生提高择业能力。见习期的基本生活补助不低于当地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通知》规定,对当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大数据资源,选择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性指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总体有向好趋势,但就业质量水平不高,且存在较大的下降风险,需要给予重点关注。其中,毕业生相对于城镇在岗职工的工资水平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就业满意度有适度提高,就业稳定性比较平稳,但两者水平均不高。毕业生就业期待与现实的偏离,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所带来的就业资源分配不均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青年就业是全球性的难题,受到需求端和供给侧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非标准就业成为全球就业市场的大趋势,但高校毕业生尚难以接受。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易受市场需求变化和相关政策影响、相对收入指数横向比较差异显著、就业分布非均衡化、学历匹配和专业匹配程度均较高、偏好经济价值和个人价值等特点。与此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就业能力不足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应当发挥有效市场的就业吸纳作用,高度重视和利用民营企业的发展;加强高等教育改革,按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能力;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对业离校时仍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的帮扶。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甘肃省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共有12.8万人,比去年增加1.3万人,加上往年沉淀的未就业毕业生和省外院校回甘择业毕业生,预计今年全省需要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18.2万人。为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创业成功率持续增高,省政府在已有的政策基础上,又再次提出了12项举措,进一步促进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是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资金。二是调整基层服务项目方向,通过双向选择引导毕业生  相似文献   

16.
肖爽 《劳动世界》2011,(1):10-11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竞争中心理压力大,择业中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生正确择业中起着重要影响。因此,重视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利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且有利于其顺利就业,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竞争中心理压力大,择业中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生正确择业中起着重要影响.因此,重视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利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且有利于其顺利就业,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是同步的,产业发展过程与技术升级协同并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更加快速转变,高校毕业生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显著高于全国城镇水平,高校毕业生需求行业分布与产业转型升级保持同方向变化。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建议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协同发展;加快推进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使之更加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变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创业政策。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泰兴市劳动就业管理处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压力专门设立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研究小组,对全市应、往届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做了详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劳动力市场今年应聘的大学生现场调查,了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以及对其择业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其自身特点进一步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建立起长效的就业服务机制.实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式标准化,采取七项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20.
<正>为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社部启动了"第五届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活动"。活动从10月9日至11月25日,以"城市联动,精准发力,高效就业"为主题,整合大中城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资源,推进招聘服务与互联网技术融合,依托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精准服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精准对接,为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提供便捷、精准、高效的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