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坎坎代檀兮,宾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宾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宾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相似文献   

2.
迎着和煦的春风,我们满怀激情地走进火红的五月。五月是一首歌,是岁月奉献给劳动者的赞歌。工人伟大,劳动光荣,这是全世界劳动者共同的节日,也是劳动赞歌飘扬的日子。"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首首铿锵作响的古诗词,幻化成潺潺的溪水,流进我的心房,在浪漫的气息里感受着劳动的快乐。"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  相似文献   

3.
《诗经·魏风·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古今注家对此二句的分歧,主要在于“君子”指谁。按《毛诗》传、笺、疏的传统解释,“君子”指伐檀者。这两句的意思是:那伐檀的君子,是不白吃饭的呀!全诗之意在手讽刺“不稼不穑”者,并认为此二句为反语,其意思是:那些大人先生们,可不是白吃饭的呀! 就此二说,我们认为传统之说可信。即“君子”指伐檀者,不含讽刺意味。其理有  相似文献   

4.
一、《伐檀》“取”字当读“聚”《诗经·魏风·伐擅》指斥剥削阶级不劳而获,云其“不稼不搞”,“胡取一百厚兮”、“胡取未三情兮”、“胡取禾三百目兮”。取,古今说者皆读如字,末畅诗旨。如云剥削阶级掠夺农奴劳动果实为“取未”,则迹近轻描淡写,与通篇讥刺口吻不谐。今案“取”当读聚敛之“聚”。上古取读清母侯部,聚读从母侯部,清从旁纽,侯部叠韵,二字音近相通。如《周易·苹卦》家传“聚以正也”,释文曰“苟作、取以正’”;《汉书·五行志广内取兹谓禽”,师古往日“取,如《礼记》‘聚席’之聚”。聚字有聚敛之义,如《论…  相似文献   

5.
《齐风·东方之日》一诗凡二章,一章各五句:“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许多说法。毛序:“东方之日,刺衰也。君臣失道,男女淫奔,不能以礼仪也。”姚恒《诗经通论》:“此刺淫之诗。”陈子展《国风选译》:“《东方之日》也是所谓‘男女之词’,写男女关系的诗。”  相似文献   

6.
关于老子哲学的性质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有争论。虽然问题的探讨越来越深,越来越广,但原则分歧始终未能解决。 在给老子哲学定性时,人们涉及了多方面的问题。其中主要的是,老子的“道”究竟是“有”还是“无”?“有”和“无”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断定老子是唯物论者的同志认为:“道”是“有”。其主要根据是,《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由此得出“道”是物质的结论。断定老子是唯心论者的同志认为:“道”是“无”。  相似文献   

7.
《九章、涉江》的首章是这样的: 佘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缺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如兮,旦余济乎江湘。这一章,无论就其押韵方式,还是章节组成而言,都与楚辞中其他屈作部分不相类,而且文义窒碍难通,其中分明有错简。历代许多楚辞研究者或碍于资料,放诸阙如;或因“以下登昆仑兮亦五句为三韵,而不之疑”。也  相似文献   

8.
《诗·周南·麟之趾》原文: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此诗比较简短。全诗三章,每章正诗二句,第三句是乱辞。诗中“公子”是公之子,与公之同姓、公之同族依次排列。这是在节日或某种吉庆事件的庆祝会上祝贺之辞。庆祝是团  相似文献   

9.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王逸注,“纷,盛貌”,历代治《楚辞》者无异辞。王夫之变言之曰:“纷,不一之谓也”;姜亮夫先生《屈原赋校注》亦伸之曰:“纷,纷然美盛也”,实际上仍未脱旧说的樊篱。在屈赋与《九歌》中,纷字有三种用法:一是单独用于句首,如《离骚》:“纷独有此姱节”,《九歌》:“纷吾乘兮玄云”。二是与其他词组合而置于句首,以状事物,如《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九歌》: “纷总总兮九州”,此是与叠音词组合;《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喜”,此是与助词组合,与“温其如玉”(《小雅·小戎》)、“烂其盈门” (《大·韩奕》)同例,即“纷然”之意。三是置于句中,如《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凤皇纷其承旅”,《涉江》:“霰雪纷其无垠”,《九歌》:“五音纷兮繁会”,“流澌纷兮将下来”,此与第二种用法同,也是与同义词或助词(按:兮也是助词,可释为其、之等字。闻一多、郭绍虞俱有此说。)组合,以状事物。  相似文献   

10.
《离骚》是屈原写的一部自传性政治抒情长诗,开篇即叙主人公的世系、生辰和名字道: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摄提贞于盂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古今学者都认为“正则”、“灵均”是诗人名“平”字“原”的释义或隐语。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说: 正,乎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高平曰原。故父伯庸名我为“平”以法天,字我为“原”以法地。言已上能安君,下能养民也。自从王逸首唱此说之后,各家注释虽有所取舍发挥,并扬弃了其中的“法天法地”、“安君养民”的比附经义之说,但基本是撷取王注,小异大同,,没有突破王注的格局。例如: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用来形容眼目的“清扬”,或分或合,一共有六处: (一)《齐风·猗嗟》第一章:“[抑若扬兮],美目扬兮。”毛传:“好目扬眉。”孔颖达疏:“美目扬兮,目扬俱美,传欲辨扬是眉,故省其文,言好目扬眉。既言目扬皆好,又传解扬为眉,盖以眉毛扬起,故名眉为扬。”  相似文献   

12.
屈原《九章》“伍子逢殃兮”中的“伍子”,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直到今天的注本,无不把它释作“伍子胥”,我们认为是正确的,理由有三: (一) “伍子”出现的语言环境是“接舆髡首兮,桑扈赢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全段是诗人就亲身受谗被逐而不用的现实遭遇,联系整个历史上用人方面的悲剧,既自解自慰,又表达中正不阿的决心。“伍子”与“比干”相提并论,“比干”是忠臣,“伍子”也必与之同调,犹如“接舆”与“桑扈”同调  相似文献   

13.
《离骚》云:“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又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又云:“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脩”一词,《离骚》中凡三见。王逸注谓:“灵,神也;远也。能神明远见者,君德也,故以谕君。”(《楚辞章句》)朱熹的说法同王逸基本相似:“灵脩,言其有明智而善修饰,盖妇悦其夫之称,亦耗词以寓意于君也。”(《楚辞集注》)清代楚辞研究者亦认为:“灵,善也;脩,长也。称君为灵脩者,祝其所为善而国祚长也。”(王夫之:《楚辞通释》)“灵脩者,大夫颂其君之词,即借以为称其君之词。”(王邦采:《离骚汇  相似文献   

14.
“县特”     
《魏风·伐檀》第二章:“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毛传:“兽三岁曰特。”此说自汉以来无异辞,其实未必确切。(清人陈奂谓传文当作“兽四岁曰特”,那关系不大,与本文讨论的问题无关。)  相似文献   

15.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模糊思维被看作近代科学领域提出的新问题、新概念,其实中国古代哲学家早已率先论及。《老子·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里讲的虽然是老庄的泛道论,但实际上已经潜在地提出了模糊思维的问题。由于中国古代哲学在一定程度上美学化,所以这个论述也道出  相似文献   

16.
《楚辞·九歌》是在什么年代、什么情况下写作的?它关系到十一章歌辞的作者、目的、性质和内容理解,是研究《九歌》的一个重要问题。古今学者,对此作了很多努力,在许多见解中,孙作云《论国殇及九歌的写作时代》(《开封师院学报》1956年创刊号)我认为是比较可取的。孙先生以《国殇》“壮杀尽兮弃原野”,“平原忽兮路超远”,“援玉枹兮击鸣鼓”和“子魂魄兮为鬼雄”四句为依据说:歌辞“专言战败,而且败的极惨”;“其地必去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专门研究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三百年间中国学说思想史的开拓性著作。侯外庐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是“五四”以来有关近三百年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的批判总结。  相似文献   

18.
《郑风·萚兮》:“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诗序谓此诗是刺郑昭公忽“君弱臣强,不倡而和也”。说是刺诗,没有任何历史根据,诗中也绝无内证。这使相信诗序的注释家们枉费了许多笔墨,单是对“叔  相似文献   

19.
量词“条”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本义为“树木细长的枝条”,后引申出“条令、条款”义,均为名词,至东汉初期虚化为量词,由本义虚化为称量“条状物”的量词,由引申义虚化为称量“分项的抽象事物”的量词,二者只在实义上相关,虚化为量词后没有直接联系。量词“条”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一系列的词义泛化过程:表“条状物”的量词“条”所修饰的名词经历了静态事物-静态及动态事物-静态、动态事物及人体属性等演变,表“分项的抽象事物”的量词“条”所修饰的名词经历了法律刑罚类-法律刑罚类与信息事件类-法律刑罚类、信息事件类与言语条文类的演变。  相似文献   

20.
“周章”词,以屈原《九歌·云中君》“龙驾兮帝服,聊翱翔兮周章”句中为初见。王逸注为“周流”,言云神行迹遍及各处,这是正确的,因“周”为周遍;《说文》盲“乐一竟为一章”,“章”也可为全义,“周章”为联合式复问,与周匝、周遭等构词及词义同,这本是极明白的。但唐代五臣注《文选》,却将“翱翔、周章”同训为“往来迅疾貌”。翱翔,与往来、与迅疾,各自为义,并非同义词。因之此注误。《文选·吴都赋》:“轻禽狡兽,周章夷犹。”写围猎时,禽兽四向逃跑,拿不定主意,不知逃向哪面好。李善单注:“周章:章皇、周流。”“夷犹:犹豫。”各视为一词,因之得其确。而五臣则笼统注:“周章、夷犹:恐惧不知所之也。”恐惧,则与两词相距甚远,它只是句中事理所含的但并未明言的逃奔的原因。恐惧与不知所之,都不可能杂揉成为“周章”或“夷犹”的词义。王文考《鲁灵光殿赋》“俯仰顾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