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瀍水"是洛阳的一条河流名称,"瀍水"之"瀍"来源于古代洛阳的方言词语"廛"。"廛"产生于殷周社会变革之际,与"周公营洛"这个重大历史事件关系密切,是西周发达的奴隶制社会的产物。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廛"由"一家之宅"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市场经济的最初形式——"廛式商业模式"。由"廛"引申而来的方言词"店、摊、坛、场"等在今天的河洛地区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释为:“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是雅正。”这个“雅正”不仅包括《诗经》之情思,而且也涵盖《诗经》之言语和《诗经》之音乐。有些学者仅仅片面理解《诗经》雅正中和的思想情感,忽视了其文本存在的多重内涵,应当立足文本,考索文献史料,还原《诗经》时代的历史风貌,进一步澄清人们一直以来对“思无邪”理解的疏漏和误解。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经济发展。亚国主义、思想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宋朝延续300余年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依照司马迁描述,孔子搜集、整理和重新编定《诗三百》,形成了文献意义上的“善本”,同时也是按照新标准(“取可施于礼义”)辑定的“精选本”。后人依据不同史料进行不同解读,分歧主要集中在孔子搜集整理和依据的原始文献到底有多少篇,孔子是对已完全成型的积累文献进行“校勘”还是“重新编定”及“重编”幅度、是否发生文本性质的“质变”。近年发表关于孔子“删诗”的论文,超过70%支持“删诗”说,不断有新材料或新论证支持该说。司马迁“删诗”说不但有调查与史料的依据,其描述潜隐着一个关键史实:从孔子逾战国至汉武帝时期———距离真相最近的400余年间,包括战国墨、道、法诸家,当时社会均对儒家编定《诗三百》并无异议。这一个最重要的事实,原本必须充分尊重。  相似文献   

5.
三百山     
三百山是我省安远东南边境诸山峰的合称,距安远县城25公里。它属武夷山脉南段西坡与南岭山脉东段北坡余脉交错地带,是长江水系之贡江与珠江水系之东江的分水岭,是东江的发源地,也是香港同胞饮用水的源头。三百山总面积约260多平方公里,是四季皆宜的旅游胜地。1993年5月经国家林业部批  相似文献   

6.
每个人都活在时间的洪流中,对时光的思考也是每个时代的诗人关注的人生主题。文章以《唐诗三百首》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唐代诗人对时光意象的思考:时光意象是诗人反思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方式,是诗人衡量自我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方式,也是诗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耶鲁三百年     
夏红卫  程瑛 《21世纪》2001,(6):57-59
1701年,在北美大陆东岸的小渔村纽黑文,那所只有一位校长、一位教师、一名学生、一座校舍,旨在培养神职人员的教会学校──耶鲁大学,如今名扬四海,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发展历程缔造了一个三百年的传奇。 耶鲁校园中,一座座以巨大石块砌成、尖顶直刺蓝天的钟楼、高塔,留有宗教色彩的深深烙印;从这座校园中走出的莘莘学子,往往成为在某一领域举足轻重的社会精英、领袖;这所大学对入学者精挑细选的“高门槛”,以及对学校规模的严格控制,每每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这一切,都为耶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  相似文献   

8.
“近三百年”是民国学者在清史书写中使用较多的一种固定表达,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叙事模式。梁启超先生最先对“近三百年”进行历史界定,赋予其反对封建史观、倡导思想解放、服务社会现实等内涵,试图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深刻影响了民国时期的清史书写,是这一叙事模式的实际开创者和推动者。“近三百年”历史叙事广泛出现在当时的学术、政治、外交、宗教等诸多研究领域,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史学解释体系,标志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近三百年”叙事模式的产生,不仅受到近代西方文化强势输入及中西文化论争的影响,而且与清季民初兴起的“反满”思潮有很大关系。“近三百年”本身包含着清代历史的“前因”和“后果”,将有清一代的兴衰史迹、思想变迁拉伸、拓宽,追源竟流,消弭了朝代更迭造成的历史隔阂,较为清晰地展现了清代历史发生、发展、兴盛、衰亡的完整图景,这比以“断代”叙事脉络更为清晰。“近三百年”叙事模式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反对封建史观,以“时段”理论冲击了传统的“断代”叙事,强调整体研究的方法,更加注重以史经世,反映了当时学者思考和解决中国社会历史诸问题的一种方式,代表的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这一叙事模式虽受西方文化影响而产生,但转而以中国历史为本位,以历史主动精神反思中国学术、政治与社会,是对清史研究范式的新探索,为当代清史书写提供了理论借鉴。需要指出的是,“近三百年”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当代学者在使用“近三百年”论述清代历史时,有必要对其时间断限、研究范围、理论内涵等进行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种方言隔山有异,异地不一,差异甚大。方言是语言的区域变体,具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特征,为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传承着宝贵的文化遗产。方言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具有民间文化价值。温州话也是方言一种,专家定义为吴语的次方言,民间称为瓯语。瓯语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别,与北部吴话无法沟通,所以有人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  相似文献   

10.
喜登三百山     
三百青山,林海白云翠相拥。东江源头,碧水飞瀑喜南流。参天古树,红叶紫果竞点缀。盘山玉带,林荫石径客远临。喜登三百山@宋世楷~~  相似文献   

11.
沓、踏是上下关系,遝、搭是前后关系,都具有交合的意思。其交合义一般指物,即动物的交配、禽鸟的交尾,由此延及到人,指人类的婚合,这在文献故训、神话传话、方言俗话中都能得到印证,可为人类文化学、神话学、方言学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2.
13.
释“十二”、“三十六”、“七十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文里有些数字,看上去是实数,其实并不表示确定的数目,例如“三”和“九”,在许多情况下都是虚指,概略地表示为数之多.清汪中在《述学·释“三”“九”》里写道:“生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推之十、百、千、万,固亦如是”.  相似文献   

14.
释“”、“”、“”@文术发...  相似文献   

15.
和《红楼梦》的其他许多问题一样,作品的主角贾宝玉究竟是如何一个人物,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看法甚至针锋相对,距离很大。尽管如此,却很难说某一种看法是绝对错误,没有根据的;相反,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并非一派胡言乱语。其原因就在于贾宝玉这个形象,其性格内容十分丰富。人们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他,这样就自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了。虽然有这种种不同,但不能说人们看到的不是贾宝玉,只是许多人未见其庐山真面目罢了。而各持一端,互不相让,就永远也不能真正认识贾宝玉。这里,除了理论、观点之外,观察问题的方法、角度也是相当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从何着手去认识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昵?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所收之“瓠”在上古本为瓠瓜的类属名,得名于“囫囵、浑然一体”;“匏”当为瓠的一个变种,得名于“包裹、包藏”义。在文献中,“瓠”也可特指“匏”,但并非许多学者所认为的二者完全等同。大约唐代时,“瓠”才开始专表今天所谓的“瓠子”这一品种。“瓢”为用剖开的匏做成的盛舀容器,并非指葫芦。  相似文献   

17.
日语中"にんげん"、"ひと"、"もの"三个名词都可以表示"人、人类"这个语义。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有时可以替换,有时不能替换,或替换后含义不同、语感不同。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用法总结、异同的分析比较,归纳了在相同的语义下各自不同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18.
“东”、“西”与“east”、“wes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在两种语言对译时,很难找到完全等同的一对词。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表面上“完全对等”的汉外词汇,在实际操作中,却使外国留学生感到疑惑,或是使他们在运用汉语时出现母语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现象。在这样的“对等”词汇中,汉语的“东”、“西”与英语的“east”、“west”即为一例。通常,人们多  相似文献   

19.
文章根据甲骨文、金文及《说文解字》等对字形的说解 ,再结合文献资料对“军”、“君”、“”、“屯”声字族进行了研究。认为“军”声字多有圜围义 ;“君”声字多有合义 ;“”声字多有围义 ;“屯”声字多有聚全义。  相似文献   

20.
实用主义是唯心主义经验论的一个流派。哲学家对人的认识的起源有两派对立的不同的主张,一派认为人的认识是起源于理性的思维作用,绝不依赖感官知觉,这就是哲学史上的唯理论派;另一派认为感性经验是认识的唯一泉源,绝不是什么理性的活动,这就是哲学史上经验论派。经验论又分两派,一派是唯物主义的经验论,一派是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唯物主义的经验论承认感性经验是认识的泉源,并认为这种感性经验是从物质自然界的事物中产生的。唯心主义经验论一方面承认感性经验是认识的泉源,一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