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政治上有争议的人物,但是,曾国藩的人品,人格,远见卓识,治国之策,治军之术,治人手段却被公认为指导做人的智慧金典。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我刊将从本期连续《曾国藩十二策治人治国金典》,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3.
岳亮 《决策探索》2014,(14):79-80
在英杰辈出的中国近代史上,最具魅力的人物当属曾国藩。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大儒,又是一个文可治国、武能安邦的奇才。他27岁才中进士步入仕途,但37岁即官至二品,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先后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加封一等毅勇侯,有清一代没有第二人。他以编练湘军起家,扑灭太平天国,使行将灭亡的大清王朝又延续了50多年;他大力兴办洋务,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他教子有方,子孙后代人才兴旺,一部《曾国藩家书》流传后世。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 《决策探索》2004,(12):80-81
从一开始就要看准哪些错误绝对不可以犯.并以它作为行动的准则和指南。一系列小失败都不及方向性错误造成的损失大。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如果你不幸地选择了刀刃那一头.再好的结果也会伤害你:如果你选择了刀把这一头,最坏的结果也会保护你。千万不可混淆了大节与小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处处成功、有些人处处失败的一大原因。如果要向神祈福的话.就祈求能够区别大节与小节的智慧吧。任何时候,任何场合,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过曾国藩:“我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字文正,我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理学家,晚清第一名臣。心存敬畏意识,保持头脑清醒,是曾国藩一生为官从政之道的核心。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其谋略过人和坚韧不服输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而他功成名就后的全身而退,则得益于他的“敬畏”观。  相似文献   

6.
回忆高小初中,国文教师选讲《曾文正公家书》,催人磕睡,记不起讲些啥。校长每周训话,又抬出曾国藩大圣人做榜样,烦死人了。四十年代来成都读高中,《曾文正公家书》有廉价本,青年路书摊上摆着呢。本想翻翻,听同学说蒋介石爱读此书,便决心不看了。五十年代做了编辑,又听同志们说此书“反动透顶”,想看看到底如何反动,图书馆里又没有了。跃入六十年代,读了罗尔纲研究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一篇文章,才晓得曾国藩加冠了,是“现行反革命分子”,觉得这顶帽子有趣。现今混到六十快退休了,突然瞥见湖南大学出版社精印的《曾国藩家书》,非常吃惊,买一本…  相似文献   

7.
李加详 《领导文萃》2010,(23):131-132
<正>曾国藩,清代名臣,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将士的刽子手,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曾国藩是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  相似文献   

8.
唐浩明 《决策》2008,(8):58-59
曾国藩有两句话说得非常好,他说对待部属要“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就是对部下好的方面,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去表扬;他若有做的不对的地方,要悄悄地在一个个别的地方,去批评他、规劝他。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最大的特点是内清外浊,内方外圆。如果给清官分类的话,曾国藩应该归入"非典型类清官"。一方面他的"清"货真价实,问心无愧。在现存资料中,我们找不到曾国藩把任何一分公款装入自己腰包的记录。他终生生活俭朴,"夜饭不荤"。晚年位高名重,其鞋袜仍由夫人及儿媳女儿制作。及至身后,他只剩下2万两存银,在晚清时代确实算得上相当清廉。但另一方面,曾国藩的轶事中缺少"囊橐萧然"、"贫不能殓"这样容易涌动人悲情的极端化情节。在中国人眼里,真正的清官,必须"清可见底",一尘不染。曾国藩远没有清到这个程度。海瑞等"典型清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测字     
邹吉庆  长河 《领导文萃》2006,(5):137-139
清朝名臣曾国藩在京为官时,常微服到民间暗访。有一天早朝回来,他又脱去朝服,换上便装,独自从花园的角门走出去,来到人声嘈杂的大街上。曾国藩在熙攘的人群中慢慢走着,猛见街口有一算命摊,卦旗上写着“测字看相”四个大字。曾国藩一时兴起,便向那算命摊走去。算命先生见来了客人,忙起身打招呼:“这位客官,您是看相,还是测字?”“测字。”曾国藩不假思索随口回答。“请客官赐字。”算命先生打开砚台,递过毛笔。曾国藩提笔蘸墨,在纸上一挥而就写了个“人”字,随即将笔搁在砚台上。没料想那笔没搁稳,竟从砚台上滚落下来,停在刚写的字上。算命先…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作为晚清重臣,曾国藩参与并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兴衰荣辱。其一生波澜壮阔,饱受争议,既有“中兴名臣”的美誉,也被冠以“卖国贼”的恶名,可谓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曾国潘在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持家教子、管理军队和为官理政方面的思想却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值得后人反复体味。  相似文献   

12.
康乔 《领导文萃》2008,(13):47-52
把鲍威尔和曾国藩放在一起显得非常不协调——对于当下中国企业的领导者来说,《鲍威尔领导秘诀》要放在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而《曾国藩十二招治人手段》只能放在家中的卫生间里。不过,如果把“治人手段”中的“治”改成“领导”。品味高下之分就不再那么明显。如果再摒弃《曾》中的糟粕,两者同样精彩。  相似文献   

13.
史宗义 《领导文萃》2008,(10):49-52
曾国藩是清代的名相,也是个官精。他步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跳十级,37岁就当上了二品京官,可谓一帆风顺。但是,综观曾国藩的一生,他常常言行不一,口是心非,戴着两副面具,是个典型的伪君子。  相似文献   

14.
郑光辉 《领导文萃》2010,(11):55-58
桃李满天下的曾国藩曾国藩本人虽不善带兵打仗(曾亲率大军上阵,结果全军覆没,几乎跳江自尽),但他那帮连皇帝圣旨都敢不遵的湘军悍将只要收到他的书信,就立马变得服服帖帖。  相似文献   

15.
赵月华 《领导文萃》2010,(15):55-57
有些小人才华横溢,但品德却差,这样的人怎样使用呢?曾国藩巧用刘铭传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16.
《决策探索》2003,(11):24-25
成大事者,驾驭对手是惯用的杀手锏,就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击垮他的心理防线. 第一招:不治人,难以成大事 人世间总有强弱之分,例如你总想控制住自己的对手,让他围绕你的指挥棒转,可惜却总不能如愿,反而会感觉到被对手控制,这样就会阻碍你成功的步伐.毫无疑问,成大事者总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要善于治人.  相似文献   

17.
《决策探索》2004,(7):18-19
领导者所面对的就是这三件事。现今的人们把许多原本简单的事也搞得极复杂.不是没进步.而是他们找不到显示自己的创造力与才华的空间。集众人之力去完成大事,这是一项天赋特质.那神圣的号召力来源于此。能解决三项中的一项.或自拥一项.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之为人才。有闲  相似文献   

18.
姜汝祥 《领导文萃》2008,(17):52-54
中国的企业家中,公开或半公开地以曾国藩为榜样的大有人在,所以我下决心去攻读一下曾国藩的东西,力图搞清楚他有什么值得我们的企业家如此神往。  相似文献   

19.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0,(20):45-49
<正>曾国藩的智商不过中等。梁启超说: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左宗棠一向瞧不起曾国藩,屡屡不留情面地批评他才短、欠才略、才亦太缺、于兵机每苦钝滞。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过他太儒缓。曾国藩自己也常说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  相似文献   

20.
《决策探索》2004,(1):22-23
行国家大事者讲求谨慎和万无一失,深谋远虑能使他们和国政一起获得崇高的声誉。但这种特质和野心做了朋友。就是有害的,会因为急于创建功勋而置可怕的后患于不顾,会因为过高地评估自己所具有的洞察力,最终可能以失败收场,陷入到一个他完全无力控制的境地。身处高位的人,深谋远虑和谨慎做了朋友,无疑是人民之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