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西部地区民族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遗产包含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中国是世界上无形文化遗产蕴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西部地区又是中国无形文化遗产蕴藏最丰富的地区。民族无形文化遗产与有形文化遗产一样,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形文化遗产因以物质形式存在遗存下来,受到了国际国内足够的重视,得到了合理、有效的抢救和保护。但长期以来,民族无形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还没有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流失、消逝现象仍显突出。保护民族无形文化遗产,同样是在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没有丝毫的理由让这笔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无声无息地从我们眼皮下消失…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联合国下属负责科学文化教育的一个特殊组织。在文化部门主要分两个工作范围:其中之一是有形文化遗产,另一个是无形文化遗产,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音乐、艺术、舞蹈、戏剧、语言、诗歌等方面。正因为如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积极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尤其报提保护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传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统的保护,对这些少数民族的青年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如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去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小村落里,我们会记录这些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3.
艾菊红 《民族学刊》2020,11(3):54-63, 133-134
近些年,西藏林芝地区的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采用生产性保护、表演性保护和博物馆保护三种模式,这也是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模式。然而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口规模小,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其文化的存续空间不断压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极为严峻。对林芝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这三种非遗保护模式的利弊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人口较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当跳脱以民族为单位的保护思路,代之以区域性的文化空间为单位来进行思考,使这三种模式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在文化空间的大环境当中互相促进,从而使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处在完整的活态“文化场”中。  相似文献   

4.
黄彩文  梁锐 《民族学刊》2014,5(1):16-22,-100-101
近年来,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民族地区的文化生境不断遭受破坏;加上人口较少民族的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出现断层等问题,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形势严峻。云南布朗族在应用信息化手段保护民族文化方面有很好的实践。布朗文化遗产可数字化资源划分为实体和物质文化遗产与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按照三级指标评价模型,结合可数字化文化资源的特点,首先聘请专家依据"可数字化资源评价赋分标准"对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打分,并采用微积分运算公式计算出三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值,根据最终评价得分来评判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是否具有可数字化的价值。然后,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综合采用静态数字化技术、动态数字化技术和三维数字技术,按照文本数字化、图像数字化、三维图像建立、虚拟物品制作四个数字化级别来进行信息化处理。  相似文献   

5.
杨志新 《回族研究》2012,(4):96-10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称国家级名录)的建立,为展现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回族作为一个人口较多、地域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却明显不足。是回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不够,还是相关的保护措施滞后?亟须非遗保护单位和研究者跟进。  相似文献   

6.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有语言,无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代代相传;研究赫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别是对于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代以来,外省移民和区域内的人口流动决定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新疆的分布格局。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促进了新疆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汉族的分布及与他民族的互动,推动了具有多民族、多地区和多层次内部结构特征的汉族移民文化的生成,并在北疆地区形成一条文化带和两个文化区。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的是人的生活本身,是人类创造的又一种文化形式,其特点是活态的、无形的(或是以非物质状态存在的)、口传身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黄河上游甘、青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之地,也是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荟萃、交融的地区.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等黄河上游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不但是黄河上游各民族长期融汇交流过程中升华而成的思想文化的结晶,而且也是当代各民族创造和生产新文化的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9.
2010年9月24日至29日,笔者随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人口较少民族非遗保护调研组,赴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聚居地区,就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相似文献   

10.
达斡尔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其重要聚集地之一;达斡尔族人口虽少但历史悠久,拥载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其中口耳相传的口传文化"乌春"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各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但当前达斡尔族口传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诸多保护难题;基于保护传承的现实需要,必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把达斡尔族口传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推动达斡尔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甘肃民族基础教育是甘肃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奠基工程,它对提高甘肃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甘肃民族地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甘肃民族地区正面临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民族基础教育,贯彻和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的战略方针,是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的重要保证.因此,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对当前甘肃民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并实施积极有效的对策,是一项极为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目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对他们来说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汉文化适应,这将关系到少数民族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民族地方的建设发展、民族团结、校园稳定.因此,应充分分析少数民族学生汉文化适应的现状、过程及模式,提出了加快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东乡族是全民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宗教文学在东乡族中的长期传承过程中,呈现出它的变异特征,首先表现在原有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吟诵讲述变异为东乡语的吟诵讲述, 这就为伊斯兰宗教文学打上了鲜明的民族性标记.小经文是以阿拉伯字母来记述东乡语的文字,"拜提"是诗歌之意.东乡语小经文的"拜提"有它产生、发展、消亡、濒危的自身规律,研究它的这种轨迹和它的主要作品<哈散与候赛尼>、<战黑娜姆>、<矣利夫>、<和者阿姑>、<葡萄蛾儿>、<诗司乃比>、<来拉尕黑>所表现的文化意蕴,对我们思考"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工程,有许多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陈云霞 《民族学刊》2013,4(4):62-70,120-122
一直以来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开展了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渐形成了国家、省、市(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后申报时期",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应力争实现民族自治地方文化资源与优势资源结合、民族文化资源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常态化、产业化、多元化、专业化、制度化的发展策略和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民族实体之间因政治决策、社会变动或族群迁徙等因素导致的族际接触或交流,往往会使民族间的文化发生涵化.从而,促使民族交流与融合时期的重要表征--语言的融合及词汇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6.
我国 2 2个人口在 1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西部地区。近年来 ,他们在对待文化艺术遗产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歌手们更加关注自己民族的歌曲 ;地方政府在城镇和旅游建设中强调突出民族特色 ;农牧民组织民族服装模特队等。在此把这种发展变化称为“新开发”现象。  相似文献   

17.
城市中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与迁移就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少数民族在民族文化村和具有民族特色私营企业中的就业状况 ,指出少数民族迁移者因为自身民族文化在城市就业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不但是城市中的“就业迁移者” ,而且是城市中的“民族文化携带者”。从进入城市的角色看 ,他们不但是“就业移民” ,而且是“文化移民。”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自治区建立“民族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国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建立"民族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通过制度保障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权利的具体措施之一;"民族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有利于解决资源开发对区域环境的破坏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流失的问题,使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得到精心保护和创新发展,从而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marital assimilation of the ethnic Hui, the biggest Muslim minority group in China, with the Han majorit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ties, using the 1% sample data of the 1990 Chinese Census. Unlike previous research which focus on demograph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minority individuals on their marital choices, this study provides a community-level analysis scrutinizing local marriage market conditions on ethnic intermarriage rate i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s. Evidently, the Hui–Han intermarriage rate in different city units varies greatly, as high as over 80% while as low as less than 30%. Furthermore, the great variation in Hui–Han intermarriage rate has been found to be highly related to three aspects of local ethnically related structures, which are ethnic demographic compositions, ethnic stratification, and interethnic contact structure. This study add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Muslim minorities in a host society of a different religion.  相似文献   

20.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与性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论者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类型遗产的区别中,提出并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变异性、综合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基本特点,以及其他特点。同时,论者还结合中国的国情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并建议据此制定相关政策、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