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马效佩 《回族研究》2007,(4):104-112
世界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被称为"亚伯拉罕宗教",它们在圣贤人物、历史渊源、教义理论以及地理位置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围绕着如何看待耶稣这个宗教历史神秘人物而形成的神学信仰和教义体系,是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个篇章。三大"一神教"因各自看待耶稣的立场不同而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从而巩固、创新或者构建了各自的神学信仰和教义体系。站在比较宗教学的多元视角上,把它们对耶稣所持的不同立场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不但具有追求宗教间相互理解、和谐共存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全球伦理也有理论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邱树森 《回族研究》2001,2(3):39-42
元朝统治者把各种宗教作为维护其统治的精神支柱 ,因而对宗教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方针。各种宗教为了扩大其影响 ,相互之间进行排斥和打击。本文通过蒙古国时期漠北地区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关系、阿合马事件和乃颜事件看元代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相互争斗 ,以及元朝统治者为了平息争斗而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马娟 《回族研究》2006,(1):54-58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分别于公元1世纪和7世纪产生。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有很深的渊源关系,都属于一神教。按理二者应当能够和平共处,但事实并非如此。二者在世界范围内时有摩擦,冲突不断。传入中国后,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这种“冲突传统”依然保留,元代尤甚。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讨论元代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通过探讨二者在元代的发展与走向,并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分析之后,指出文化之间的冲突不是永远的,对话与交流才是不同文化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才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较之其他两大宗教,伊斯兰教产生时间较晚,其文化也独具特色。伊斯兰文化起源于阿拉伯半岛,随着伊斯兰教向四方传播。每传播至一地,便会积极融入到当地文化生态之中。伊斯兰文化与各地区、各民族相互借鉴、相互影响,既保持了自身独特的本质内含又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伊斯兰文化的融合性与吸纳性在伊斯兰艺术,尤其是建筑艺  相似文献   

5.
根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藏族地区并非藏传佛教一统天下的单一教区,而是共存着世界三大宗教,即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当然,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藏族地区不具有普遍性或没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影响力.因而藏区宗教,依然以藏传佛教为中心,而多元宗教共存的特殊现象,只是在一小部分地区或较偏僻的个别村落存在.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对巴塘基督教、盐井天主教堂和昌都清真寺与拉萨清真大寺略作考证和描述.  相似文献   

6.
马通 《回族研究》2002,(1):87-92
世界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三者关系非常密切。它们都发祥于中东的闪族即闪米特人 ,原属同一个先民 ;都反对偶像崇拜、多神崇拜 ,只信仰一个主宰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造物主。三教在耶路撒冷都有圣迹 ,都自称是自己的圣城。但同时 ,三教又构成为中东问题的主要症结  相似文献   

7.
犹太教是产生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一种闪族宗教,逐渐发展成为人类最古老的一神教。犹太教的核心是相信宇宙只存在一位而且是惟一的上帝———雅赫维(即耶和华) ,它作为世界一神教之母,与基督教、伊斯兰教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犹太教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犹太人所信奉和遵行。犹太教教义强调:犹太人是上帝雅赫维从万民中拣选出来的一个特别的民族,是与上帝雅赫维订立契约的特殊选民。这个契约代表了整个犹太民族对上帝的承诺,对每一个犹太人都具有约束力。对犹太人来说,这个契约就像日月星辰的运行一样,永远不能废除。英语称“犹太教”为“Ju…  相似文献   

8.
通过伊斯兰教了解回族群体的生存状态、历史发展,考察回族文化的变迁与特色;反之,从回族的角度考察伊斯兰教,以便从回族群体的精神层面角度把握伊斯兰教,了解回族的深层心理和情感依托;通过对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的比较解析两者的涵摄关系。借鉴民族宗教学理论探讨伊斯兰教和回族之间的关系,探讨伊斯兰教的民族性和回族的宗教性。  相似文献   

9.
西藏基督教史(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西藏势力最盛,但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在西藏的历史及现状如何呢?目前西藏仅在拉萨有一座回族清真寺,但却没有一座基督教教堂。西藏的本地人也没有一个是基督徒的。我们知道:基督教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的。广义的基督教包括历史上任何一种信仰基督的教派。目前基督教主要分三大派,即:天主教、新教与东正教。天主教的神职人员有神父和修女。新教称神职人员为牧师。东正教则称神职人员为神甫。夭主教神职人员不许结婚,而新教的神职人员则可以结婚。在历史上,天主教曾在西藏(指今日西藏  相似文献   

10.
西藏是一个佛教盛行之地,研究西藏的人都研究藏传佛教。但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决不会置西藏于不顾。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史的学者往往对西藏的伊斯兰教不置一词,因为他们缺乏资料。有伊斯兰教,就有穆斯林,但这些穆斯林又并非都是回族。白寿彝等人编写的《回族简史》对西藏的回族也不置一词,也是因为极度缺乏资料。因此,这个问题就变得引人注目了。笔者试图勾稽多种文献,对伊斯兰教在西藏的传播及其发展、对穆斯林在西藏的活动,作一番初步的叙述,以供从事西藏史、回旅史及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的学者们参考。由于资料的极度缺乏,不可能作很系统的论述,请同志们原谅。  相似文献   

11.
浅析青海汉族的神灵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灵崇拜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存在于今天,反映了一种共同的民族心理。在青海东部汉族集居的地区,崇拜神灵这一精神民俗渗透到生产、生活、娱乐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存。青海汉族神灵崇拜虽源于中原文化,但也受地方原始宗教的影响,虽无完整意义上的教义与宗教组织,但神灵崇拜体系比较庞杂,一些祭神活动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这就决定了青海汉族神灵崇拜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而神灵崇拜与当地社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少数民族青年宗教信仰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省少数民族青年的宗教信仰主要以本民族信仰的传统宗教为主 ,所在的社会环境及家庭对青年宗教信仰的确立仍有重大的影响。调查显示 ,少数民族青年中信仰宗教的人数亦十分可观 ,宗教信仰在少数民族地区将会长期存在 ,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青年之间在宗教信仰程度上有较大的差异。青年教职人员在宗教职业者中所占的比重较高 ,他们在积极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主要分布于海南省昌江县和东方市境内的美孚方言黎族在与毗连的汉族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了既吸收了汉族文化,又保留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这在宗教信仰方面表现尤为明显。本文试从鬼神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三大方面介绍其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美孚方言黎族宗教信仰形成形成今天这些特点的原因,并指出其构成因素是多元的,在黎族各支系宗教信仰中也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4.
宗教对话模式研究对构建和谐宗教关系意义重大。中国宗教的"多元通和"模式具有人文性与宗教性融通、民间性和正统性互补、民族性和开放性统一、通和性与多样性共存、连续性与阶段性并显的特征。互读、互释或互用宗教经典是多元通和的重要的途径。学习互通、和谐共处是中国宗教关系的独特经验,对世界宗教关系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的宗教生态模式,首先承认宗教种群多元共生的必然,同时要合理运用各宗教之间既共存又相互牵制的关系;注意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使社会机制正常运转,才能把整个宗教生态控制在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6.
和继全 《民族学刊》2014,5(5):34-39,110-112
东巴文玛尼堆铭文是中国西南多民族杂居区多种宗教文化交融和语言接触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佛教、本教、东巴教兼容并存、相互融合的历史。本铭文文字较多、结构完整、内容丰富,保留了一些人类早期文字的特征和地域性特征,同时补充了纳西东巴文献的材质类型,也是区域多学科研究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7.
新兴宗教大多具有较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以"妙善居士"为核心形成的网络传法活动,在很多方面体现出了当代新兴宗教的典型征象。妙善的宗教活动具有神人关系的直接化、思想基础的多元化、解释理论现代化和认识态度的理智化等四个特征。作为当代新兴宗教运动中的一个特别案例,其研究价值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对其形成机制和社会影响的分析,发现当代新兴宗教的某些特征及其嬗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18.
论藏族的丧葬风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什么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民族,其丧葬的主要类型不是佛教所推崇的火葬而是天葬?为什么最高级的葬法是塔葬而不是最流行的天葬?为什么土葬的兴衰史与苯教的兴衰史相一致?文章从藏族的地理环境、宗教文化与民族史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藏民族葬俗双因素决定理论:地理环境与宗教交互作用决定了藏民族葬俗,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宗教的决定性影响,特别是苯教所推崇的土葬和佛教所推崇的火葬的影响;而宗教又削弱了地理环境对葬俗的限制和束缚。  相似文献   

19.
印度人移民菲律宾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他们主要是来自旁遮普地区信奉锡克教的锡克人和来自英属印度信德省信奉印度教的信德人。在与印度宗教文化、习俗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里,菲律宾印度人进行了一定的文化调适,在自觉或不自觉中逐渐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缩小与菲律宾主体民族之间的社会、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