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 总被引:98,自引:0,他引:98
弱势群体在其基本的群体特征上具有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现阶段中国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既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 ,也不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并且已经构成了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能否有效地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支持问题 ,不仅事关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而且也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实现长期高效有序的发展。因此 ,只有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 ,既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护 ,又要能够有效发挥社区服务和“第三部门”的积极作用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问题 ,从而化解政治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概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和谐也逐渐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为了增加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使社会主义社会更加健康有序地运行,必须以关注和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为先导引领和谐社会构建。本文讨论了我国弱势群体的成因和构成,指出其存在和扩大对我国社会和谐的不利影响,提出了解决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间组织与社会弱势群体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还存在着规模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在社会弱势群体救助体系中,我国民间组织凭借其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个体属性,在“救助”体系中具有贴近基层、灵活服务、中介沟通、筹资广泛等功能优势,并在妇女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中有突出的“救助”功能表现。 相似文献
4.
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深入研究当前我国的弱势群体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近年来学界对弱势群体的界定、分类、产生的原因、特征及其救助途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东北老工业基地出现了下岗失业人员构成的新的弱势群体。解决这一问题有助于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正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为此,必须构筑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综合全面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6.
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历史与现实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中国,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以国家救济为主,民间慈善义举为辅。近代以后,地方士绅商人和宗教机构等创办的民间慈善机构及西方传教士经办的慈善事业作用突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化加剧,催生了一大批弱势人群,造成一些社会冲突。这些弱势群体的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引起的,因此,应当侧重从社会支持的角度考虑对他们给予救助。在对这些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方面,应确立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理念,即现代社会救助制度是国家责任性的制度性救助;同时,强化宣传民众在社会救助中的责任,尤其是高收入阶层的纳税责任;大力推动社会保险如失业、养老、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发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广泛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加强弱势群体自身素质的提高,让他们学会自救自助。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对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研究主要以社会转型为背景,转型期该群体的多样性需求决定了社会支持主体的多元化。到目前为止学术界研究主要围绕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提供的正式支持、社区提供的准正式支持、个人社会支持网提供的非正式支持以及社会工作提供的专业技术性支持展开,并着手探索社会支持系统化问题。总的来看,已有研究初步形成了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系统框架,但是在多元主体间协作以及社会支持市场化运作等方面,还缺乏有深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9.
在我国社会转型中,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分层的日益明显,使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本文从法律和社会的角度,论证了法治社会下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分析了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的现状,并提出保护弱势群体基本人权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正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这种结构性的变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造成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断裂结构的出现。在这种背景下,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很必然的背负了制度与结构变迁的代价。断裂的社会结构使得社会政策出现缺位,使得社会资源的重新积聚失去平衡。而这又反过来强化了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和加剧了他们被社会排斥的困难处境。因此建立以初级社会关系和人生价值取向为基础的社会支持系统也就成为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弱势群体的特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晓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12):45-47
针对我国弱势群体存在的现实 ,从其形成、分布、生活现状及其心态等几方面入手 ,剖析我国弱势群体的特殊性 ,对于制定扶弱解困的合理对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出.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研究和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争高校的稳定,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入手,分析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通过探讨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对和谐社会的意义.提出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论转型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与社会公正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转型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弱势群体政治参与权利的贫困,即在政府主导的各种价值分配中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公共政策制定中,弱势群体的愿望和利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真实的反映,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弱势群体处于政治参与权利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公正的实质是社会主体权利的平等性,而转型期弱势群体在政治参与权利上的不平等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所以解决好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是促进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转型时期,农民问题始终是关键性问题。由于相关的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及国家政策的不适当,造成了对农民利益的侵害。如何维护农民阶层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探究我国农民弱势阶层合法权益保护的途径和方法,则是需要从社会法的角度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中弱势阶层的概念界定及其生成原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从社会排斥理论出发对弱势阶层的概念做出一个界定对于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掌握极少,由于生理或社会的原因遭到社会排斥的脆弱群体.并在社会排斥理论框架下利用"自我"生存论、劳动过程创造论、意识形态认可论等观点来分析转型期我国弱势阶层生成的原因,得出不是由于弱势阶层的"弱势"地位而遭到社会排斥,而是由于社会排斥造成部分群体"弱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范旭红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8):74-77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但针对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立法需要承担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促进。所以,在立法时应实现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确认、保护与分配的任务,平衡不同的利益冲突,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以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相似文献
19.
关于弱势群体研究的批判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弱势群体到底是什么 ?我们应该怎样界定它 ?这是当前理论界研究弱势群体现象的一个基本前提。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会性问题 ,弱势群体现象的出现能否给理论研究注入一丝新鲜的话题 ,而这一话题又能否带来预期的效果呢 ?如果答案是不确定的 ,那么 ,弱势群体的未来研究导向又是什么呢 ?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几个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社会的四个利益群体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从经济利益关系的角度 ,将当今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区分为四个主要社会群体 ,即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任何改革都是利益关系的调整 ,都会造成物质利益的得失。本文证明大多数中国人在 2 0年的改革中还是获得了利益的。然而 ,利益获得的多寡是有差异的。本文分析了社会各群体的利益获得和利益相对受损。只有了解了此种情况 ,我们在将改革向前推进时 ,才会使其每一项措施能够尽可能地对于多数人有利 ,尽可能减少改革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