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伯夷列传》中的公正理念和永恒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几乎所有文明的核心价值,都涵有“公正”理念和“永恒”理念。至于如何阐释这些理念,不同的文明采取不同的方式,中国文明主要采取刻诸青史的方式。中国文明这一阐释方式,最经典地体现在《史记》中,特别是体现在其间的《伯夷列传》中:司马迁一是问难苍天(“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问出了人间有无“公正”的问题;二是引言孔子(“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引出了人生能否“永恒”的问题。“公正”使得“永恒”成为必要,而“永恒”又使得“公正”成为可能。司马迁所彰显的这种坚守“公正”理念和“永恒”理念的历史观,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思想,而且已泛化为一种体现着中国文明传统价值取向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
“永恒女性”形象与俄罗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的“索菲亚学说”联系在一起。索洛维约夫将“索菲亚”发展成为一种学说,并给“永恒女性”主题注入了宗教想象的激情。梅列日科夫斯基秉承这一传统,对“永恒女性”观念加以发挥,认为它既具有彼岸的神性本质,也具有此岸的属现象本质,是此岸与彼岸融合的纽带,它以“肉体美”与“精神美”的和谐统一出现在现实世界中,体现着作家对彼岸圣灵的赞美,对爱与关能拯救世界理念的企望。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蝴蝶梦》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大海”进行分析研究,探寻它与两位女主人公的关系。对吕蓓卡来说,大海不仅仅只是一个自然景观,它反映了她矛盾的思想,大海的变幻莫测也是她性格情绪的真实写照。大海是自由的象征,大海的自由、忠诚、永恒和无限都是吕蓓卡所追求的。而对“我”来说,大海是“我”情绪变化的晴雨表,它的变化烘托了“我”思想、情绪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方块汉字基本上属于表意文字,它是以独立的符号来记录语言,来代表和表达各个不同概念的,于是,就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形,代表同一概念,同一音节,往往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和结构,这些代表同一概念和音节的不同书写形式和结构,我们就称之为“异体字”.异体字从来就存在,我们从现在见到的汉字最早形体——“甲骨文”、“金文”中,就发现有大量异体字.甲骨文中有的异体字,如“羊”字竟多达四十多种书写方式,由于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须臾或缺  相似文献   

5.
台湾诗坛一直把尹玲看成是一个单纯的“战争诗人”。实际上,战争只是尹玲诗创作的一个诱导性因素,诗人真正关注的是与人类的生存处境有着更普遍、更本质关系的“不流血的战争”的时间,以及人类超越时间困境从而达到“永恒”的可能性。诗人的结论是:只有“回忆”才能超越时间,拥抱永恒。  相似文献   

6.
赛珍珠《大地》基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双重的文化背景,发现了中西民族共同的特质,选取了“恋土”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使这部中国题材之作获得了世界性品质,而从其中的中国形象来讲,又具有西方集体无意识和西方“东方主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台湾诗坛一直把尹玲看成是一个单纯的“战争诗人”。实际上 ,战争只是尹玲诗歌创作的一个诱导性的因素 ,诗人真正关注的是与人类的生存处境有着更普遍、更本质的关系的“不流血的战争”的时间 ,以及人类超越时间困境从而达到“永恒”的可能性。诗人的结论是 :只有“回忆”才能超越时间 ,拥抱永恒  相似文献   

8.
《三界内》运用数字“三”与“九”的特殊文化内涵,以《易经》体现出的生成、运动原理为哲学基础,以“九品中正制”为评定人格的标准,设计了一个有意味的文本结构,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哲学解读,即虽然生命在“永恒轮回”的运动中是荒诞的,但人却处在奋斗的过程中;人需要有理想有追求,向善而在。  相似文献   

9.
婚姻爱情被称作“文学的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概莫例外。司马迁说: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春秋》讥不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竞竞。……可不慎与?由此可见,司马迁已睿智地意识到婚姻爱情在文学中的重要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与人  相似文献   

10.
从《故乡》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几幅画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鲁迅和陶渊明都是各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又同遭理想的幻灭,在幻灭中挣扎。“走”与“化”是他们各自永恒的人生姿态。  相似文献   

11.
以西方原型批评理论为对话方式,对《西游记》中“法宝”等意象进行研读,发现它是由神秘思维和审美经验两种因子融构而成的文学经典。“法宝”等意象记录着华夏祖先的美好愿望,是《西游记》在我国民间文化中浸染数代的标记,是民族心理的折射。  相似文献   

12.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重要力量。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在积极而"为"的同时,也要"有所不为",这是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必然选择,是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而"为"和"有所不为"是辅导员工作理念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感伤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特殊形态由来已久,个体的微不足道,命运的不可捉摸,加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等等,总会造成感伤的出现,并使之持续不断.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和焦仲卿,《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他们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最终都以悲剧收场.虽然他们的身份、社会地位不相同,但他们都同样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都体现出了感伤.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时代及自身性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校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 ,树立法制观念的守法教育课程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更高的需要 ,法律基础课教学应由一个侧重点变为两个侧重点 ,即思想性与知识性并重 ,教育性与应用性并重 ,守法教育与用法教育并重。在以宪法教育为主进行守法教育的同时应加大经济法、诉讼法等应用法的教学力度 ,培养学生的用法能力 ,延长教学时间 ,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案例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清代归旗制度行废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旗制度是满洲统治者为防止驻防官兵丧失本民族特性、渐染汉习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但却在要求归旗的同时,也默许了一些驻防官兵居留驻防地。满洲统治者于此间流露出的无奈之情,乃是时势所限。而归旗制度的废止,却为满族不同社会群体的形成,尤其是分布全国的驻防群体的形成拓平了道路,是清朝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汉字是表意文字,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若干汉字的形体及意义反映了远古先民们的居住方式:在向阳的山坡 上穴居或依山崖构建简单的棚架。方位词“北”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要注意区分只有代表进步生产力的法律和道德才能作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依据 ;防止以德代法或以法代德 ;当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时 ,要以法律为主。要进一步完善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 ,创造良好的法治和德治环境 ,加强对公民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陈季同为个案,尝试指出,近代以来的“东学西渐”在促进中国的“世界文学”观念发展方面,曾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中外文学交流中的“东学西渐”不可一概否定。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在古代巴、楚两个民族交错杂居的长江三峡地区 ,不宜用“巴楚文化”来作为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名称。因巴文化和楚文化各有特点 ,虽有一些相互影响或部分融合现象 ,但尚不构成一种新的文化 ,故仍不宜随意命名。同时 ,对“三峡地区是楚文化的摇篮”的提法 ,也认为不妥。对有的学者还用“巴楚文化”这一词汇来涵盖从古到今的地域文化 ,更觉不宜  相似文献   

20.
按劳分配的"劳"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劳"在涵义、产生条件、分配对象和实现形式上有着严格的区别。我们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不是所有生产要素都参与价值的创造,也不是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而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