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艺术被称为“当代艺术”,它的确立和发展,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直接相关.在中国视作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东西,包括了西方艺术发展中的现代派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这些艺术风格直接引发了当代西方的艺术终结命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当代艺术在接受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同时,也接受了艺术的终结指向的基本话语.然而,中国艺术界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热情模仿,但对艺术的终结这一话题则反应寥寥.这与中国艺术界并不需要这一话题作为自己的话语资源有关.由此可知,在接受西方话语的过程中,中国从来没有丧失自己的主体性,一直以本土的文化现实需要为基本的接受前提.  相似文献   

2.
李明银在《真理的追求》今年第2期上撰文分析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落后的外因,指出在15世纪以前,中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领先世界达千年之久,但15世纪以后科学技术急剧地从先进变成了落后,其主要原因是西方一些国家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把先进科学技术变成高价商品,被新兴资产阶级严格保密、封锁、垄断。在封建社会时代,先进科学技术没有成为商品,所以中国古代把“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先进科学技术,无保留无代价地传  相似文献   

3.
刘毅  弋慧莉 《理论界》2008,(9):107-109
为了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严重威胁和发展资本主义,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推行了一项移植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殖产兴业”政策。其具体方针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和动用国库资金来加紧推行资本原始积累,从而大力扶植、发展重工业建设,尤其是1872年第一条铁路——京滨铁路的诞生,更加速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文化观念的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象愚 《学术界》2006,1(3):7-24
中西“文化”观念有各自的演化路径。在“辞源学”意义上,中国的“文化”一开始指向形而上的精神层面;西方的“cultura”一开始指向形而下的物质层面。从古代到近代,中国的“文化“指文治教化,其内涵主要在精神方面;西方的“文化”从物质世界扩展到精神世界;就现当代而言,中国通过日本的中介引入了西方的“文化”观以及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以及文化研究等领域。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流亡日本后,潜心学习和钻研日语,在译介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大量使用日语词汇,这些从日语借用过来的词汇不仅使汉语词汇更加丰富,同时也给我们在接受近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通过日文报刊、书籍,借用日语词汇,进行思想启蒙,不仅加快了新思想的传播速度,而且也大大地丰富了祖国的语言文化。  相似文献   

6.
1980年5月,日本首相铃木善幸宣称;日本要靠技术立国,要由仿效、追随时期迈入首创、领先的文明开拓时代。同年,日本政府在《科学技术白皮书》中正式提出了“技术立国”方针。虽然在现代化运动席卷全球的今天,“技术立国”并非是日本的专利,但日本走向技术立国之路却饱含日本特色。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日本的近现代化过程中,吸取西方的科学技术,是通过日本式的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文化民族主义和“国学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化热”中全力学习西方一切先进事物的思想文化倾向相反,上世纪90年代初呈现出明显的中国文化本位论倾向。人们把这样的思潮称为文化民族主义:西方文明正面临不可解脱的精神和文化危机,只有东方文化(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把世界从这种危机中解脱出  相似文献   

8.
90年代以来,亚洲新电影在全球化语境中日渐崛起并引起人们关注。亚洲,在西方人的视野中,属于世界地理范畴中的东方。从地理分布上看,“近代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东方以后,又把中国、日本、朝鲜、印度乃至整个阿拉伯国家包括非洲在内,都通称为东方,以此区别于他们的西方世界。”[1]因此,很多学者又把亚洲新电影通称为东方电影。由于东方族群长期受到西方强权政治和殖民统治的奴役,东方的文化也因此而受到“西方中心论”文化的摧残和遮蔽。亚洲新电影普遍有着表达本土文化的自觉。在这个意义上,亚洲电影就不仅仅是一个属于地理范畴的名词,更是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文化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一时期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基督文化正面交锋的产物。中国近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体西用”,故可称为“体用文化”。从近代文化形成的背景来讲,随着西方的“船坚炮利”轰开古老的中华大门,清政府感到“面子丢尽”,不得不面对现实,接受西方的文明,其最终目的不过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综观中国近代文化,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落后挨打的历史事实,也使我们深切地领悟出传统文化的弊端。不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传统文化(就整体功能而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出版的外国文学史著作中,“东方文学史”常用于书名,却很少有西方文学史著作在书名用到“西方”,多用“欧美”一词.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探讨.首先,“欧美文学”的提法是约定俗成的.其次,由于西方列强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早期对中国的侵略,“西方”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带有明显的负面政治含义,因而被文学史研究者刻意回避.近十年来,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西方”从被回避到逐步被接受.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中西文化交流得失之考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赵敦华 《东南学术》2003,(3):91-101
本文从17世纪中西文化在中国和西方产生的不同影响入手 ,分析中国为什么会在最近几个世纪落后于西方的文化上的原因。本文强调徐光启引进的西方科学方法论对于弥补中国文化传统不足的重要意义 ,并分析了“徐光启计划”为什么不能被中国知识界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有长期交往史,在中国唐朝时期这种交往日趋繁密。为了向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唐朝学习其先进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从公元630年始到公元894年,日本先后派出遣唐使达19次之多。 日本统治者为向唐朝学习派“遣唐使”,而中国唐朝为直接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也主动向日本派出了“遣日使”。  相似文献   

13.
战后日本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到六十年代末,日本就已经消除了战后初期在经济和科学技术上比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约落后二十年的差距。在经济上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大国”,在科学技术上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日本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对日本经济实现现代化曾起了决定的作用。战后初期,日本工业部门的技术设备相当陈旧,同欧美先进国家相比,大约落后二十至三十年。日本垄断资本和日本政府为改变这种经济技术落后状况,为追究高额利润并加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于1958年即提出了“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口号。在科学技术方面采取了“吸  相似文献   

15.
《大庆社会科学》2012,(4):101-101
殷华成撰文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作为西方最先进的“科学形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它适合了中国近代唯科学主义的需要,很快被国人所接受。另一方面,五四运动时期,传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度成为西方科学的代名词,得到了大众的普遍认可,被当作救国的不二法门。但是,传统中对马克思主义“近代科学”式的理解也造成了悖反的历史效果。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科学传人中国是一场启蒙运动,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近代化,亦即日本的资本主义化或称西化,既是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主义制度的过程,又是意识形态上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战胜日本封建主义文化的过程。尽管日本在这两方面的变革都极不彻底,但却极大地推动了其近代化进程。纵观近代日本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接触过程,大体经历了“冲突——融合——再冲突——再融合”四个阶段。经过这种不断冲突和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整个日本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发生了逆转,西方文化成为日本社会的主导文化。  相似文献   

17.
对抗性的增强是新刑诉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日本学者野田良之在研究中国法制史和中国法文化时,强调了中国诉讼文化的非对抗性,他将中国传统的刑事诉讼称为上诉或保护性诉讼模式.而将西方的诉讼模式称为竞争性诉讼模式①。日本学者滋贺秀三教授进一步将中国传统诉讼形态归纳为“父母官诉讼”②。我国法文化学者梁治平先生也指出.对抗需建立在某种文化的共识之上,而维持整个社会的和谐,构成了中国古代法的出发点。③家国传统与和谐精神,使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缺乏竞争和对抗的要素。正是由于这种传统,加上当时的“情境因素”,近现代中国的诉…  相似文献   

18.
小泉八云作为第一位向西方介绍日本的学者,他的异文化探访为整个20世纪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研究日本的学者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行动指南,也为当时中国的一大批日本研究学者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他的一生共写了20本书,其中有12本都是关于日本的。他被称为透视日本人心理的灵魂的研究者,是探访日本民族潜意识研究的一代文学大师。  相似文献   

19.
辛亚民 《船山学刊》2013,(2):179-180
《易经》被称为“六经之首”、“三玄之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即哲学,易道即易学哲学。从孔子以柬的中国先哲,都认为《易经》是讲“阴阳”哲学的,是一部讲运动变化的“变”经,蕴含着高深的哲理、无穷的智慧。《易经》哲学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巨大作用,19世级西方传教士将《易经》翻译成西方文字,传播到西方世界,受到西方科学家、思想家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文化的定位与文化建设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 ,我们的文化建设如果脱离实际 ,所提出来的文化建设远离民族文化心理 ,或者简单模仿西方先进国家的文化建设模式 ,不适合我国的实情 ,都会极大影响文化建设的成效。所以 ,我们的文化建设既不能照搬日本的模式 ,也不能照搬美国的模式 ,我们应该在给“文化”进行清晰定位的基础上确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