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冷战后,美日同盟与美韩同盟从冷战结束之初同时弱化,发展为世纪之交"一强一弱"(美日同盟强、美韩同盟弱),而经过韩国李明博政府和日本鸠山内阁时期强弱态势的短暂逆转,自2010年中开始,两同盟出现冷战后的首次同步强化态势。地区冲突爆发是两同盟同步强化的直接诱因,美日韩三国安全政策趋向统一是决定性动力,日韩两国的国内政治形势则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两同盟同步强化,加剧了朝鲜半岛的战争危机、东北亚地区的战略紧张和军备竞赛危险。  相似文献   

2.
美韩同盟对于保卫韩国、"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发挥了重要作用.但70年代的美韩同盟却麻烦不断,撤军问题、人权问题及"韩国门丑闻"成为损害同盟关系的三大问题.虽然韩国"自主国防"的实施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其独立性增强,在同盟中的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韩国并没有彻底摆脱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对美国的依赖,美国仍然占据同盟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美韩同盟是冷战的产物。冷战的结束以及共同敌人的消失,曾使传统的美韩同盟关系遭受到一次巨大的冲击。但是两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达成了新的共识,使得美韩同盟关系得以维持下来,而且在两国政府的战略“规划”中得到了长期确立。  相似文献   

4.
试析冷战后美韩同盟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韩同盟关系是研究东北亚战略格局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分析变量。本文的重点在于探讨冷战结束后美韩同盟关系在结构上所发生的变化 ,对这种变化的状态、动力以及限度进行系统的分析 ,以求对冷战后美韩同盟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前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文章同时指出 ,这种变化必将对未来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态势产生新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而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论证 ,则是摆在研究者面前一个至为迫切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5.
1953年10月美韩同盟建立至今,两国关系起伏不断,曲折发展。2008年李明博上台后,美韩关系进入"修复"期,2010年3月的"天安号事件"和11月的延坪岛炮击事件为两国关系注入了"固化剂"。美韩同盟的强化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中国崛起的宏观背景,也与美韩两国出于国家利益的战略选择密切相关,突发事件成为美韩同盟强化的直接动因。美韩同盟关系的新发展对中国东北亚安全利益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如何应对当前的被动局面,有效化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事关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局,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6.
1968年1月,朝鲜半岛接连发生了"青瓦台事件"和"普韦布洛"号危机。在为两起事件定性和努力缓和紧张局势的过程中,美韩同盟内部产生巨大分歧,互信关系严重受损。表面上看,此次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是美韩双方对1968年朝鲜对韩国安全"威胁"的认识大相径庭,更深层次的根源却在于长期以来两国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和对国际事务认知方式的显著差异。比照格伦.斯奈德的"同盟困境"理论,从更长的时间段来观察,还可以发现冷战时期美韩"同盟困境"的外在表现形态有其自身特点,防止"受牵连"和"被抛弃"的手段也较为独特。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亚太同盟体系一直都是美国拓展其全球战略的重要支撑。自奥巴马政府实施"重返亚太"战略以及特朗普推行"印太战略"以来,美国尤为强调同盟的重要性,将同盟视为应对中国崛起的重要"工具"。但是,美国的盟友们并没有设立和美国相同的战略目标。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因美国盟友间战略目标的差异,美国与同盟的关系将发生变化。本文以美韩同盟为案例,探讨在中美权力变迁的背景下,美国的同盟关系如何变化,美国的同盟管理面临着何种困难。本文运用了非对称同盟关系的分析框架,以评估大国和小国结盟时不同的收益和成本计算,论述了权力变迁时期衰退国家普遍采取的政策将如何影响其同盟关系。案例研究发现,随着中国崛起且美国加强与中国的竞争,美国结盟的成本变小,而结盟带给美国的收益则增加了;韩国在与美国结盟的过程中收益变小,成本变大;美韩同盟面临着"大国担心被抛弃—小国担心被牵连"的困境。值得强调的是,美韩同盟关系的变化是权力变迁时期的结构变化所致,且美国亚太同盟体系很可能普遍存在这种困境。  相似文献   

8.
战后初期,美国对如何保障韩国的安全出现了前后迥异的政策阶段。在朝鲜战争之前,美国出于遏制苏联的战略需要和对韩国价值的评估,实行军事脱身的政策。而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遏制战略和韩国价值重新界定,转行军事介入政策。在这变化背后隐藏的是美国维护自身霸权和掌控韩国防务的私利之心,在理论上反应出美国在“中间地带”的冷战政策和美韩同盟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军事演习作为战争的演练与准备,是国家的一种重要战略手段.冷战后,随着国际格局的剧烈变动与安全观的演化,军事演习成为冷战后突出的国际现象,日益超越传统的军事范畴而被赋予更多的涵义,并且在国际关系领域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美韩同盟框架下的“协作精神”联合军事演习在朝鲜核问题上的政治博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和平使命”联合军事演习在地缘政治博弈中同样显现了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美韩同盟缘起于朝鲜战争,维系在冷战环境中,是朝鲜半岛局势紧张、东北亚安全困境的症结之一。21世纪初美国出于护持其东北亚地区主导地位和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需要,采取了同步强化美日、美韩同盟的政策。近年中国东南海疆困局与美国重返亚太的重合性令人疑虑美国正在推行新的遏制中国崛起政策。2010年3月以来朝鲜半岛事态的发展具有超越韩朝争端剑指中国的特点,令中国周边外交与安全开始步入困局。美韩同盟强化是美国在东亚为遏制中国崛起谋篇布局的组成部分,韩美日同盟发展的东北亚小北约走向对中国东亚地缘安全利益产生巨大影响。如何应对美韩同盟强化所带来的东亚地缘安全挑战,护持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安全利益,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1.
冷战时期,美国与韩国订立了联盟关系,两国曾是亲密无间的盟友.美国向韩国提供军事、经济援助,韩国坚决站在美国一边,为美国马首是瞻;冷战结束后,韩国经济腾飞、民族意识上升,加之美国的战略调整,韩国与美国距离拉大,分歧加深并公开化.美韩联盟关系由"主从型"向"伙伴型"转变.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美韩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和战略目标,在转型后将会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并以相对稳定的模式长期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基于对战前中央集权式教育行政体制的否定与反思,日本开始探寻契合现代民主法治精神的教育行政体制。在教育政策法律的引导下,日本不断推行教育行政改革,围绕"集权—分权、统合—分立"两个轴心,先后形成分权—分立型、集权—分立型、集权—统合型、分权—统合型教育行政体制,逐步建立起中央与地方合作管理的教育行政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以来美欧关系围绕一系列多边和双边问题产生的裂隙不断扩大。美欧矛盾的实质在于缺乏对手的美国欲强化其单极霸权地位,而逐渐走上政治联合和统一的欧洲则越来越不能容忍霸道的美国对自己扮演独立角色意愿的漠视。美欧在一系列问题上越来越公开化的争吵特别是法德的反美立场不仅对大西洋联盟构成严峻挑战,也对当今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同床异梦的大西洋联盟能否维持显然值得人们认真思索。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改变地缘政治、外交和军事方面的劣势,以及获得商业利益,1536年,冠以"笃信王"称谓的法王法兰西斯一世,与基督教世界的敌人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结为同盟.法土同盟的形成与发展,不仅维持了欧洲的国际均势及其政治多元化特性,促进了欧洲外交观念的变化和中世纪欧洲统一意识的崩溃,而且在客观上有利于德意志新教改革的成功和法国在东地中海经济地位的上升.  相似文献   

15.
企业动态联盟的构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企业动态联盟是适应新经济时代组织发展的新模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独特的现实基础和深刻的理论基础。构建企业动态联盟要特别关注盟员企业的选择和组织结构的设计两个关键过程,并要根据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风险防范,以降低风险,提高动态联盟运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中的企业环境战略联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企业环境战略联盟可以实现循环经济的资源信息的共享,共同进行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有利于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监督,所以企业环境战略联盟有利于实现循环经济.同时,博弈模型也证明了这一观点.但企业环境战略联盟在达成和运行过程中也会碰到各种困难,必须要想法克服.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企业环境战略联盟,要注意强化企业的循环经济意识,建立有效的管理机构,发挥好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但注意不能用政府力量取代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从关系规范相关研究出发,分析了关系规范在联盟结构与联盟绩效间的作用机制.提出联盟结构是确保联盟取得预期绩效的重要事前安排,而关系规范则是决定联盟绩效的关键过程性要素.实证研究证实,联盟结构中的利益分配合理性维度和控制权对等性维度对联盟绩效的作用显著,而关系规范作为制约企业行为的一种非正式机制,在联盟结构与联盟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且关系规范各维度的影响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18.
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视角解释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校在联盟制度约束下的行为,可提供一种分析高校在具体情境中如何相互博弈构建联盟制度的工具。通过研究,行业类高校联盟的有效运行基于五个元素:一是强强联合的精英性联盟;二是科层化的管理体系;三是共同的行业背景;四是共同品牌的打造;五是以联盟主体广泛开展与政府、企业的合作以及国际化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