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复杂性及其特点的原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越有重要的意义。这里,就对此问题作一探讨。一、关于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们一般把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片面地归结为“一因多果,同因异果”和”多因一果,异因伺果”。这不可能说明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个别哲学教科书虽然提到了“多因多果,复合因果”,但没有从理论上和事实上来论述。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们对因果联系的研究局限在客观性、普遍必然性和辩证性三个方面,而忽视了因果联系的具体方式、原因和结果的内在结构等问题。这样一种把原因和结果看作两个没有内部结构的数学点的见解,必然会导致因果联系不是直线式的就是往复式的结论。这就使我们对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和辩证性认识达不到应有的深度。一、因果系统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论因果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上曾经有过“因中有果”与“因中无果”的争论,并存在着“因大于果”和“果大于因”两派对立意见。这就是“因果同一性”问题。它问却结果的内容是否与原因有关,或是否由原因所给予、所转化的?这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和科学问题,涉及到世间事物之由来的根源和变化的...  相似文献   

4.
李世忠 《南方论刊》2015,(2):99-100,14
客观世界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承认因果关系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考察中国封建社会王朝更迭的历史可知,存在于复杂事象背后的因果联系,正是深刻影响古代社会历史走向的基本因素之一。正确认识存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因果关系,对指导人们生活,帮助人们认识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5.
(一) 袁亚愚同志在《谈谈因果联系的绝对性》①一文中提出:“并非凡有因存在的地方,就一定会造成某种必然的结果来”,“一切前件,均被给定”,“当然还是会产生异果”。这种观点,是同辩证法关于因果联系的确定性原则相背离的。因果联系的确定性原则是决定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理解因果律的关键。列宁说过:“决定论思想确定人类行为的必然性,推翻所谓意志由由的荒唐的神话”②。  相似文献   

6.
论联系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恩格斯给辩证法下的这一定义,说明了“联系”在辩证法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较长时间以来,讲辩证法不强调“联系”,直到现在,我们一些哲学教材仍没有给“联系”以应有的位置。因此,当前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对于我们树立统筹兼顾的全局观念,按辩证法办事,贯彻执行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理论复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有一种倾向,即过于注重理论的世界观类型,而不太注重理论所涵盖的信息复杂性。这就导致了一种奇怪的格局:一方面,我们认为拥有马克思主义而掌握真理,另一方面,又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就是在社会科学领域我们也落后西方发达国家许多年,更不用说自然科学领域了。实际上,全部的问题就在于,认识的深化和理论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世界观的类型,而且更主要地取决于理论所涵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正> 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究其原因,与我国哲学界把对立面的联系归结为(普遍)联系的本质联系的倾向不无关系。因此,有必要就普遍联系和对立面的联系的关系,作一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联系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引起了理论界的重视。但是联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中的意义,迄今却很少为人所注意。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积累了丰富的材料。笔者曾在一九七九年第四期《社会科学研究》上发表了《论联系》一文,主要对什么是联系,联系在辩证法中的地位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本文则想就联系作为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普遍联系和具体联系,联系与条件等问题,谈一些看法以引起讨论。联系是物质存在的最普遍的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物质存在是以物质的各种不同形态而存在。恩格斯说:“我们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而我们这里所说的物体,是指所有的物体存在,从星球到原子,甚至以态粒子,如果我们承认以态粒子存在的话。这些物体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李星 《殷都学刊》2001,(2):79-81
李白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盛唐时期.此期由于经济繁荣,政策开明,各种思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李白的思想也不再是单一的儒家思想,而是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在他人生不同阶段,分别受到了道家、佛家、纵横家等多种思想的影响,从而使其思想显现出一种复杂性.基于此,使李白产生了一种永久的个人魅力,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最喜爱的诗人之一.  相似文献   

11.
日语因果句结构复杂,形式多样,语感微妙,使用频繁,故而形成了日语表达的一个特点。本文从单句、复句等方面对日语因果句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旨在通过这些分析,揭示其结构特点,以期达到对该句式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2.
人类因果思想是在对必然性的追问中曲折发展的.必然性作为人类理性的认识对象,也是因果观念合理性的基础,及其形而上学预设“宇宙齐一性”的逻辑推论。本文以必然性为线索,追溯了因果观念在哲学传统和科学传统的分离以及其现代困惑。科学前沿成果呼唤看两个传统的重新融汇,并启发我们在自然目的论中,重建复杂世界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论信息存在的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是通过一定媒介对事物及运动状态的一种映射、显示,它标志事物及运动状态间接的非实体性的存在。作者提出了与信源、信道、信宿对应的实有、实在、实得信息概念,并辨析了三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一般说来,以某种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理论是正确的;反之,如果在实践中失败了,就证明这种理论是错误的。但是,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运动过程,在这个复杂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着产生错误的可能性。实践的失败,证明了认识上的错误,但是错在何处?则需要进行分析。第一,错误可能产生于感性材料不准确。感性材料是理性思维的基础,感性材  相似文献   

15.
刘贺青 《理论界》2007,(1):218-219
目前,学术界对基辛格外交思想的研究很多,但对基辛格联系战略(Iinkage)却关注得不够。联系战略是基辛格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这一战略的内涵及其在外交实践中的运用,并思考它对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德育是一个由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以复杂性科学相关原理考察德育,发现德育系统运用不良使德育效果不佳.因此,应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的一体化德育系统,确立明确的价值体系,形成强大的德育合力,不断提高德育质量.  相似文献   

17.
1 “生命在于运动”,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是在永无止息的流动和发展过程中,由共时性与历时性的交错相织而不断地显示其存在的,文学作品生命力的突出直接表现就是它的审美价值。而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是整个文学活动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即它是在创作、作品、接受这一系列的动态过程中得以生成、凝定和实现的,故,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其实是整个文学活动审美价值链的一环。 这里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往往是在文学作品与读者接受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而作品与读者之间经常出现某种“错位”,即经常出现作品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8.
论表面联系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合同有效性 (缔约能力、形式有效性和实质有效性等 )问题发生法律冲突时 ,目前一般是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为指导进行法律选择和适用。但是 ,最密切联系原则无法满足合同关系所特有的对“有效性”的强烈需求。解决国际合同有效性的法律冲突需要一种不同于以往规则的崭新指导原则。为此 ,本文提出“表面联系原则” ,并从合同有效性需求的正当性、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局限、法域选择与规则选择之区别、最密切联系原则与表面联系原则的区别、有效性理论、表面联系原则的功能、表面联系原则的具体适用和例外等方面详细论证了这个原则  相似文献   

19.
论联系与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联系与矛盾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哲学范畴。自马克思、恩格斯之后,这两个范畴在使用中产生了严重的混淆,其根本原因是把对立统一规律意义上的矛盾范畴推展到普遍联系范畴,同时还有矛盾概念嬗变方面的原因。本文考察了作为哲学范畴的联系与矛盾相混淆以及因此而造成某些理论混乱的情况,从而提出:作为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的对立统一规律同普遍联系范畴的相互关系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理论联系实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昌 《河北学刊》2005,25(1):55-61
理论联系实际是认识、实践、生活、创新和感性存在的基本方式。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可能性,只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思维机制的介入才能变为现实;不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论是不全面不深刻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思维机制是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理论和实际在实践思维中的双向对象化同头脑内的实践思维与头脑外的实际活动双向对象化的统一:这两重双向对象化互相包含,互相制约,平行运动。历史创造者的生活和生活方式应在哲学原理中占一席之地;生活方式的构成、改进和影响与决定因素的作用,都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的。理论联系实际分为重复的准联系和待重复的创新联系,认识创新是一切创新的灵魂;理论联系实际是人类认识史和实践史的主线之一,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论。理论联系实际感性世界范畴的提出,彻底扬弃了物我绝对对立的片面思维方式,确立了物我对立统一的科学思维方式。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同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转换相适应,也实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性转换;理论和实际的关系作为现代哲学基本问题,只是包含并不取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近代以前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