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的生产关系逐渐萌芽产生。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的加剧,体现奴隶社会分封制实质的国邑制(亦称都鄙制)已无法适应日益变化的新形势,诸侯国中部分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大国(如楚、秦、晋、齐等)一方面为了应付急剧变化的时局,另一方面为了对不断扩大的疆土实行统一管理,以加强应变能力,逐渐改变了西周以来层层分封、世代相袭的传统,在各自辖境和新开辟的疆土内设县置郡,由王、公直接委  相似文献   

2.
税赋制度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中央与地方政治经济良性互动的纽带,在古代封建王朝更是承载着统治阶级的支配意愿和行为。周天子通过贡赋制度约束地方诸侯,诸侯借助“井田制”剥削农奴。井田制集土地、田税、军赋、户籍制度四位一体,贡赋并重、租税合一且多以“借民力以治公田”的劳役形态呈现。而后,受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以及战争等影响,领主制经济内外部矛盾加剧,税赋剥削从劳役税赋向实物税赋转变。东周时期,王权下移,“履亩而税”成为诸侯国稳定生产关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招徕移民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土地兼并战争升级,税赋制度更成为各诸侯国政权斗争过程中招徕流民、鼓励耕战的重要手段。税赋制度映射了阶级阶层关系、生产关系甚至生产方式的变革,府际关系与税赋制度的互动互构关系是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3.
孙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在我国历史上正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周道凌迟”,周天子权威失落,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自为政、群雄争霸的局面。诸侯国与国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谁都想通过战争手段保存自己,消灭对方,独霸天下。战争的胜负已成为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的头等大事。因此,选准将帅就成为事关大局的重要问题。《孙子兵法》不仅对战争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在全国普遍推行县制,是秦统一中国以后的事情,这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集小乡邑聚为县”(《史记·商君列传》)政策的继续。但县制的产生还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对此,前人已有研究,作了论断。本文试图对旧说中一些观点略作辨正,以就教于史学界。一、春秋史料中“县”之涵义。在有关春秋史料中,“县”以名词出现时,多与典制有关。稍予辨析,可知“县”一词具有三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涵义: 第一种涵义指县鄙。周初封建(本文“封建”一词均指裂土分封的意义),就每一封国而言,“国,郊以内也;鄙,郊以外也”(《国语·齐语》韦昭注),“国有都鄙,古之制也”(《国语·楚语》)。从《国语·齐语》所载管仲“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的说法及其为齐国规划国鄙制度的史实,可以推断,凡国以外地区都是鄙,国指封国的国都,而鄙就是相对国都而言的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的规模日益扩大,车兵已退居次要的地位,步兵则愈益上升为主导的地位,并出现了骑兵.以步兵、骑兵为毛的野战、包围战代替了车战.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与日俱增.那时候,伴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增长,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其中各诸候图的都城都是最繁华的大城市.它们不仅足政治、文化中心,也屉财富最集中的地方.为了掠夺财富,列国之间常常"争城以战",于是都城就成了兼并战争争夺的重要目标.都城在军事上的作用日益增大.都城的陷落,从某种意义上说,往往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灭亡.所以各国在营建都城时,都遵循易守难攻的原则,认真选址;同时不惜人力、物力,进行设防,以建立严密、完整的防御体系.关于这个问题,迄今未见专文,为此笔者略述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左传》源于《春秋》,二者有不少相通之处,但后者又不是对前者简单的模仿,而是继承之中的创新。首先,以记事内容而言,二者都是以鲁国历史为轴心,以春秋时期为舞台,但后者比前者记事时间更长,记事面更广,叙事更详尽。二者编年记事都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但后者止于鲁悼公四年(公元前646年),比前者多出十七年。前者主要叙述鲁国历史,对它国追述甚少。而后者则以鲁国历史为主线,对东周王室及各主要诸侯国的盛衰兴亡乃至一些较大的兼并战争都作了较为全面的记载。对于春秋以前的历史,前者只字未提,而后者却记述了关于夏、商、西周一些…  相似文献   

7.
从公元前770年周干王东迁以后,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550多年间,是我国历史上的东周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这个时期中国历史进入大动荡、大分烈、大变革的时代。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是各诸侯国兼并斗争十分激烈的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独立性的增长,周天子不能号令诸侯,一些在政治上称“霸主”作用的诸侯国先后脱离周王朝的控制,建立起一套各自为政的政治制度和官吏制度。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的确立和经济基础的变更,作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代人才思想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770年,随着周平王将都城东迁至洛邑(今洛阳),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已经名存实亡。周王室统治地位的动摇,使其在经济上日绌,不得不向各诸侯国“求金”,这就在政治上打破了王室与各诸侯国之间的尊卑关系。同时,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也愈演愈烈。经过近三百年激烈的角逐和兼并,许多小国和弱国相继灭亡,而秦、齐、楚、魏、赵、燕、韩七雄并立。在这样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阶段,统治集团内部的阶级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奴隶主残余势力虽然尚存,但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代之而起的新兴地主阶级已经掌握了政权,社会制度的变革呈现出势不可挡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9.
近来,在东晋淝水之战性质问题上,有些同志提出了新看法:认为这场战争不是“民族征服战争”,而是“兼并统一战争”;战争的正义性是在前秦方面,而不是在东晋方面。我们以为这种看法仍然值得商榷。今提出来,请予指正。一、关于战争的“民族性”“兼并统一战争”论者说:淝水之战“不是以氏族对汉族进行‘种族奴役’为目的的民族侵略战争”,“就战争的实质而言,乃是南北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一场兼并统一的战争。”“在一些著作中赋予以民族战争的性质,纳入侵略反侵略的框框,这是值得商榷的。”又说,在战争中东晋只是“利用当时还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商代“分封”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商代有无“分封”,这在史学界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商代的所谓“侯国”,是商王朝对其四周“方国”进行武力征服的直接产物,名副其实的称谓应是“服国”,它同西周王朝在对其四周进行武力征服之后通过“分封”的方式所建立起来的“封国”,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中国历史上,分封实始自西周,商代并无分封之事。一、西周的“分封”与“封国”分封一词,源于《左传》定公四年的“分鲁公以……,封于少(?)之墟。分康叔以……,封于殷墟。分唐叔以……,封于夏墟”,指的是周初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如细加区分,分封一词的“分”字,是说受封的诸侯国是由西周中央王朝分出去的(即派生出去的),强调的是诸侯国对周王室的隶属关系;封建一词中的“建”字,是说由周王室派出的受封者  相似文献   

11.
西周政治地理结构包括二层含义 :一是西周的政治统治格局 ;二是地理结构 ,即政治统治格局在地缘政治上的表现形式。目前有关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的成说都有一定的缺陷。王畿是不存在的 ,“中国”(成周 )也不是天下唯一的政治中心 ,“周邦”不是天下之一邦 ,西周不是“周邦”与“万邦”并存的天下格局。西周的政治地理结构从政治统治上说是 :以周王为中央权力核心的周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周王朝分封建立诸侯国 ,对诸侯实行统治 ,四方诸侯国国君直接统治诸侯国。从政治地理上看 ,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是周王及中央机构所在的三个都城 ,从这里统治天下 (四方 )。  相似文献   

12.
史墨称:“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而然”.秦国的兼并战争使关东六国贵族国亡家破.在秦末农民战争中.他们是反秦复国的旗帜;在楚汉战争中,扮演了被刘、项争取、利用、消灭的角色;进入汉朝,他们成为朝廷显贵、工商豪富、经学宗师.六国贵族是怎样由亡国后裔转化为汉朝臣民?  相似文献   

13.
范睢评议     
在秦昭王时,洞察了兼并战争发展方向的范睢离魏奔秦,并投身到秦国的政治活动中,这对秦国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范睢不仅以其丰富的中央集权思想影响了秦昭王,结束了魏冉集团的专权,促进了秦国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而且为秦国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争方略,使秦国摆脱了兼并战争之累,加快了统一全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一) 秦汉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地区。我国领域内各种新石器文化的分布和它们的民族属性,就反映着这种多民族的状态。然而,我国形成为多民族的国家,在一个国家政权统治下存在着多民族,则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夏、商、周三个朝代,虽然出现了科学意义的国家,出现了行使某种政治统治权的天子,出现了天子统治下的所谓五服“诸侯”,但是各诸侯国则是单一民族或一个民族分为许多诸侯国,天子的统治权力是极其有限的。天子除对自己直接统辖区,即所谓“王畿”行使完全的统治权外,与同一民族的诸候国只是臣服、贡纳关  相似文献   

15.
周人灭商,以“小邦周”君临“大邑商”,首先面对的是治理方式的多种选择。周人明智地汰弃了商代普遍使用的对于方国部落不直接介入的遥控方式,因为遥控的结果是四方方国的叛服不定以及政局的长期动荡,这一因素最后还帮助了周人的兴起和灭商。深切的体验使周人清醒他认识到,要维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局面,必须由周人势力直接介入和控制各个(尤其是东南的东夷、淮夷地区的)方国部落。正是这一指导思想,促使了以周礼为核心的周人政治模式向东南地区辐射。本文以黄河下游的齐鲁、淮河两岸的淮夷以及长江下游的吴国为例,探讨周礼…  相似文献   

16.
古莱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莱国,是山东东部古国之一。它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富饶的物产,曾一度成为与齐国幅员、国力相当并与之抗衡的强国。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五六七年莱终为齐所灭,使齐固的领土扩大了一倍以上。下面拟就莱国历史作几点探讨。一、从莱夷到莱国的演变历史上的莱夷和莱国不是一回事。莱夷原是东夷族的一支。《尚书·禹贡》篇有“莱夷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史或一些论著中.在写到西周封国中常提到“汉阳诸姬”.春秋战国史或楚灭诸小国史中也时而提到“汉阳诸姬’.其地域范围如何?到底包括哪些诸侯国或小国?鲜有系统讨论.我们在综合诸家研究的基础上.对此问题作考述.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的分封制早在商代已开始实行。周灭商后,继续推行分封制。分封制在西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曾对国家统一、政权巩固起过积极的作用。春秋以降,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分封制遭到破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弃分封制而推行郡县制,但秦仅至二世就灭亡了。而作...  相似文献   

19.
战国纵横家,既非政派,又非学派,不过是当时奔走各诸侯国间一些风云际会的政客。他们或纵或横,有的时纵时横。这些人善于辞令和权术手腕,游说各国君主,配合着复杂激烈的兼并战争,开展纵横捭阖的政治活动,从而从中获取功名利禄。但是,战国纵横家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本文就此谈几点粗浅认识,并就苏秦等问题与徐仲舒诸先生作些商榷。  相似文献   

20.
七年战争的前后,在欧洲专制政体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政治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开明专制”,普鲁士、奥地利和沙俄等国先后都实行了“开明专制”。在一些西方学者看来,它只不过是这些国家的君主“为加快发展步伐而采取的措施”而许多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