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宋代词坛的好"仙"风气颇为突出,从庄子<逍遥游>中"神人"到<世说新语>中"神仙中人"再到宋代词坛"诸仙",他们的共同意向都在于建立一种以自由精神为核心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文人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
"韵"是宋代文人提出的有别于前代"韵"意的新兴审美理想.范温对于"韵"意的精微剖析,除了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所推崇的简易平淡的美学情趣的影响,也特别反映出苏门文人的共同美学情趣.秦观虽然没有流传下来多少对于"韵"的言说,但他的词却体现出了对于"韵"的觉悟和到达.  相似文献   

3.
和谐是中国古人最崇尚的审美理想,和谐审美对古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晋宋山水田园诗展现的自然美和生活美均以和谐为审美的标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的剖析深入探讨晋宋山水田园诗以和谐为核心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4.
宋代士大夫隐逸思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一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文人士大夫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却处处凝聚着一股归田、退隐、出世的思想,凸显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隐逸思潮。宋代士大夫隐逸思潮的盛行,不仅与宋代冗官、闲官政治紧密相联,也与宋政权对文人士大夫的牵制以及朋党之争息息相关;宋代意识形态领域中儒、佛、道三教融合的社会思潮,则使他们能够在当世之志遭受挫折之际,退而出入佛道,用佛道出世远世和遁隐的精神解脱自己;宋代文人士大夫自省、内敛的心态和审美趣味,使他们在审美意象上更加注重内心情感的体验和对平淡闲适生活的追求,并由此将退隐作为体验自由、寻求心灵解脱和淡泊澄静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文论重要组成部分的味论发展到了宋代,明显地不同于唐代,是将"淡"作为味论的审美理想广泛推崇.究其原因与庶族地主的崛起与平民文化的兴起,儒学朝理学方向发展的影响,宋代文人生活环境与心路历程,以及宋代文学形态和风格变化的要求密切相关.从中看到味论的延展性,也为考量味论融入当代文论体系提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有宋一代,文人士大夫对声伎之乐的追求极为盛行,其流风所及,几乎每一文人士大夫都与歌姬舞女有过交往和联系,从一定程度上讲,追求声伎之乐已成为宋代文人士大夫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时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审美境界。宋代士大夫声伎之乐的盛行,不仅与宋代最高统治者有意识劝导臣僚“以声妓自娱”的政策导向有关,也与宋代士大夫宦海升降浮沉紧密相联;宋代各类娱乐业和服务业的兴盛和发展,也为宋代士大夫对声伎之乐的追求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被称为"建安之杰"的曹植亦是建安时代人格的典范.他的儒学人格为后世文人所认同.曹植对曹丕曹睿的低就称服态度并非如有些学者所言是曹植人格的缺失.曹植的态度是在儒学思想主导下的对皇权的一种主动选择,这种选择指向儒学价值理想的实现,最终又完成了对曹植儒学人格的构建.本文从分析曹植对曹丕曹睿低就称服的原因入手来讨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诗人行吟贬谪路——古诗词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言志",中国封建时代的文人,怀着"匡时济世"的政治理想,有一部分人走进仕途为官从政.他们在官场政治斗争中艰难地周旋,一旦遭遇贬谪,他们的思想情感也同时遭受重创.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文人的诗词,了解遭贬文人的人格变化、情感起伏及儒、道、释思想作用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大鹏"意象的起源,分析、探讨了"大鹏"意象的发展及其演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鹏"是一个带有神奇象征色彩的意象,具有深厚的审美意蕴,对于华夏民族的审美心理,尤其是士子文人的人格理想、精神追求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绘画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绘画艺术及其绘画美学都很繁荣,宋代的绘画美学思想实际上是新旧绘画美学思想交替、融合的时代.画派之间的斗争极其频繁,其中文人士大夫画家作为一个新兴的绘画群体,由最初向院体画家发起论争到宋代末在画坛上占主导地位,他们的绘画美学思想改变了宋代院体画家们的审美思想、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标准等.文人画从而成为时代的主流,而且对后世的文人画与文人画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人相轻"的实质并非"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而是文人之间的相互嫉妒.所谓"贵古贱今"、"贱同思古",也是"文人相轻"的表现,实质上也是文人的嫉妒心理的反映."文人相轻"作为文人嫉妒心理的表现形式,与竞争心理相联系,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作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文人,应该抛弃"文人相轻"的陋习,提倡"文人相亲"的新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2.
在整体美学风貌及品格上,《庄子》对唐宋以后形成的古典诗歌"意境"论、宋元以后逐渐成型的文人画美学标准,皆影响至深,此点前人已多有论及。文章拟从创作心态的角度入手,通过梳理传统画学对绘画功能的认识、宋元时期逐渐成型的文人画从传统绘画的"形似"发展到宋画之达理适意、再渐至元画之"意趣"入手,分析文人画对绘画功能认识的逐渐转变,在此基础上渐渐蕴生了文人墨戏,并探讨贯穿于前述整个艺术史过程中的《庄子》对文人绘画创作心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代董其昌提出:“文人之画,自王右皿始。”仁’1 此后研究者基本皆以文人画始祖为唐朝王维之说以 嗣其响。王维确是一个文人画家,但早在几百年以 前,南朝宋时宗炳和王微已提出抒发情感和畅神的 文人画主张,所以称王维为文人画始祖有所不妥。 那么宗炳和王微是否如某些理论  相似文献   

14.
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特殊风格 ,是中国特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产物。文人画发端于六朝 ,其绘画理论与实践 ,从美学史的角度来看 ,也是庄子美学思想、六朝美学理论发展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英子 《南都学坛》2006,26(2):61-66
唐代是一个文学空前繁荣的时代,在这些群星闪烁的文人中,有的是父子相承,有的是祖孙相传,也有的是兄弟叔侄翁婿和各种各样的亲属关系。根据史料记载,考证出五组唐代知名文人的亲属关系。他们就是:岑文本与杜易简、杜审言、岑参、徐坚、杜甫;司空曙与卢纶、元行冲、韦述;李白与武则天、许浑、郝处俊、李阳冰;李翱与韩愈、卢求、郑畋、卢渥;徐铉、徐锴与卢郢、徐延休。  相似文献   

16.
兰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亭雅集是对“孔子与点”、“竹林七贤”、“梁园之聚”、“南皮之游”、“金谷之会”的承继、损益和再造新变,与隐逸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它是魏晋风度的结晶,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的知识人格、艺术品味和精神追求,反映了魏晋士人追求文明、平等、自然、诗意及思想自觉的精神内涵。兰亭诗人在赏会自然中启悟哲思,因此能超越玄学。《兰亭集序》对人生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边城》符合中国山水画的元素,它的绘画特征创造出了含蓄之美,让文字的指涉意义大过文字叙述本身,并开辟了读者更个人的但也更多元的诠释空间。《边城》的文体与其精神互为必要条件,《边城》的表现方式即它的意义。以中国传统文人美学来理解《边城》,可让中国现代小说跟上欧美思想界利用小说来展现哲学观点的脚步,它还可以重新检视中国文人美学,甚至是与欧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并驾齐驱,进而对小说文类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8.
唐朝中叶的文人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通常被认为是经学不振的朝代,却不知唐是科举策经的时代,科考要考策问,而策问的内容就是经义和时务。考诸权德舆、韩愈、柳宗元、吕温、刘禹锡、皇甫、李翱、欧阳詹诸家文集,可以勾勒出唐代中叶配合科举考试缺席和太学教学体制形成的一种“文儒”形态。唐朝中叶的文人说经,具有以下倾向与特点:重义理、尊六经、言圣道、辟异端、辨疑伪、说性命、申礼学。唐代经学是经学史上的一抹异彩。  相似文献   

19.
绘画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理解与追求,文人画是绘画中一个重要的风格流派。文人画是文人创作的画,这些文人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独特的精神追求,不同于院体画与风俗画的画家,他们不注重所画物体的外形,只重视主观情感的表达,这就使文人画具有了特殊的美学内涵。我国古代文人画家利用各种美学原理,表现他们对"美"的独到见解,在画作中构建了文人画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20.
话本起源于市井,它最明显的特点是突出反映了市民的思想和生活,而随着文人参与拟话本创作以后,话本小说则呈现出明显的文人化趋向。《西湖二集》是明末周清源创作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作品大多以与杭州有关的历史人物为题材,围绕西湖来编撰故事,既保持了话本小说道德训诫的传统,又充分地展现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气质个性,并且在艺术手法、审美情趣上也体现出鲜明的文人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