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一一部悲剧性的作品如何才能获得成功,成名说,成功的悲剧性作品必须具备什么特质,这是理论家们颇感兴趣的命题。有人说:“再现一种巨大的不幸,是悲剧的唯一职能”。也有人说:“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这“不幸”与“可怕的事物”,大凡是指流血,灾变与毁灭之类。但有人却又认为:“悲剧性的本质不在流血的结局,那只会引起令人窒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和古典希腊戏剧决定人物命运的两个相似而又相异的因素:天意和命运."天意"高于"人意",近于神意,是超人的,非人的意愿所能左右.此文以<三国演义>的"天意"和古典希腊戏剧和神话中的"命运"作比较,解释<三国演义>是一部有深刻意义的悲剧文学作品,即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忠"和"义"的道德原则下选择"失败".  相似文献   

4.
论《三国演义》仁政思想的悲剧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三国演义》仁政思想的悲剧实质宋克夫在古代的中国,儒家学说在思想文化领域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以儒学伦理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由于这一特质与政治的交融与渗透,“仁政”仰或“王道”曾被正统的儒学思想家们推崇为理想的政治。作为一部“合天...  相似文献   

5.
马超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位著名的悲剧性英雄人物。他武功盖世,英勇无比,然而在那个群雄争霸的时代,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为了报家仇,马超与曹操打了4年,牵制了大量曹操的部队;他投奔刘备,凭借自己的能力,为刘蜀政权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镇守西凉和阳平关,既保卫了蜀国北门,又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然而马超在《三国演义》中前后变化太大,前期他英勇善战,霸气夺人,后期却谨慎小心,渐渐暗淡无光。得不到刘备的信任,自然也得不到重用,还任人摆布。特定的时期,独特的人生际遇,自然形成了马超特殊的性格。由于马超性格上的一些缺陷,使得他只能沦为权贵者们的附庸,自己的家仇报不了,郁郁不得志。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的作者由于亲身经历了元末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因而对历史、对理想有着深深的失望。这一切 ,构成了该书浓烈的历史悲剧感与理想悲剧感。  相似文献   

7.
论毛本《三国演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六百多年来,它以博大深厚的思想内涵、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而脍炙人口,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自清初以来的三百余年中,亿万民众传阅、讲说和熟悉的,并非罗贯中的原作,而是《毛宗岗评改本三国演义》(简称“毛本《三国演义》”)。奇怪的是,人们长期以来却对毛宗刚贬抑颇多。胡适称之为“平凡的陋儒”;后来的学者或夸大其封建思想较为浓重的一面而否定其积极方面,或将其贬为金圣叹的机械模仿者而忽视其独特贡献,直到最近十年,人们才开始比较全面地评价毛宗岗和毛本《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历史演义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苑囿中第一技报春的奇葩。但是与《红楼梦》、《水浒传》相比,我们对《三国演义》的研究显然是比较薄弱的。一些基本的艺术问题,大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有的至今仍认识模糊不清。在以往的研究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占了很大比重。然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至今尚处于一种近乎混乱的状态。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对《三国演义》艺术特质的认识模糊不清,因而导致研  相似文献   

9.
迄今为止,从审美形态的角度研究鲁迅的《吶喊》、《彷徨》,我们还缺乏较一致的认识。大致上有两类看法,一类意见认为鲁迅的小说可以分别划分成悲剧、喜剧和正剧,而悲剧占大部分;另一类意见认为,“单独地作为悲剧或单独地作为喜剧,都不是《呐喊》、《彷徨》的最鲜明的特征,它们最突出的特征是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的完美融合”(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或者说是“以喜剧的方式处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写马谡的篇幅有限,但马谡的知名度却很高,一提及马谡,人们的心里立即会浮现一个“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者的形象。这个看似过场性的角色,在《三国演义》的人物画廊中却有其特定的位置。他的失败的悲剧,很值得我们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11.
一部《三国演义》,从它的题材来源来看,可称之为历史小说;从它描写的主要事件来看,可称之为战争小说;从它表现的思想观念来看,我们完全可称之为伦理小说.伦理小说,顾名思义,就是用小说的形式,讨论伦理道德问题,宣传某种伦理道德观念.人类社会关系非常复杂,中国传统的伦理学所讨论的社会关系,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即所谓“五伦”.作为一部优秀的伦理小说,它不可能囊括所有伦理关系,而往往要受到题材的限制,着重讨论一两种伦理关系问题.《三国演义》也是这样,它主要讨论君臣、朋友关系问题,崇尚仁、忠、义等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是融多种文化于一身的古典名著。士林文化和市井文化是其主要的文化品格,其中又以市井文化作为文化品格的本质,士林文化和市井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任何一部成功的小说都有明确而突出的主题,而不同题材的小说主题自是不同。《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承继了自先秦以来即已形成的、悠久而厚重的、以史为鉴的历史传统,旨在通过叙述和反映三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来揭示历史的分合、王朝的兴衰,进而表明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人心所向。因此,《三国演义》当是表现以歌颂统一为核心,同时也反映历史分合和王朝兴衰的复合主题。  相似文献   

14.
明人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拟话本的压卷之作。其创作成就为后代评论者所推重,赞叹之词不绝于耳;当代因影、视媒介的渲染,其故事情节也几乎家喻户晓;故而如今再论,似欲言已尽、难出新意了。其实,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逐步发展、不断深化的,如果我们改换一下切入的角度,或许可以使我们对杜十娘爱情悲剧的理解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的成就不仅表现在主题思想上,而且表现在艺术形式上,形式和内容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融合在有机的整体中,艺术形式的丰满和完整,使主题思想更为突出鲜明,使作品放射出绚烂的光彩。万斯洛夫说得对:“艺术家在致力于创造形式时,同时琢磨着、洗炼着作品中形象的内容,而最后,也使这内容臻于完善。正因为如此,所以,掌握构成形式的技巧乃是创造深刻的、真实的艺术内容的一个重要的条件,而形式的不完善会导致  相似文献   

16.
<正> 最近几年,文艺作品塑造了众多的悲剧形象,这些悲剧形象,无论在思想深度上,还是在艺术形式方面,比较过去都迈出了新的一步,为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艺术创作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但是,如何从理论上去研究和总结悲剧艺术的美学特质,从而使社会主义悲剧创作得以健康的发展。对于这样一个似易而难、似旧而新的课题,无疑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达七十四万字的宏篇巨制,是一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充满着生命光辉的伟大的史诗。千百年来,父老子孙、递相传述,造成了不可计及的社会影响。早在北宋时,《东坡集》中便说;“涂巷小儿薄劣,为家所厌苦,辄与数钱,令聚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玄德败,则嚬蹙,  相似文献   

18.
论《三国演义》的宗教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中的宗教意识不是单一宗教现象的孤立显现,而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兼有佛、道等思想的综合体;其出现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观念、复杂的心理因素和大众的审美理想使然,以及长期的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三国演义》的创作吸取了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所渗透的人民群众的道德理想和程朱理学伦理思想,从而形成了作品以伦理判断为主体的思维方式。从传统的伦理思想出发,《三国演义》通过三国时期各个政治集团之间伦理关系的描写,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统治者的道德理想。同时,又揭示了伦理理想和封建社会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并通过悲剧性的结局,以伦理思想为武器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又对这种武器自身表现出极大的困惑。  相似文献   

20.
周瑜.作为历史人物,“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以其短暂的一生,为东吴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追随孙策,辅佐孙权,统率东吴大军,攻城略地,屡建奇功;他在几件关系孙吴存亡的大事上.如拒遣人质,赤壁抗曹等等,都提出了正确的主张,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他“性度恢廓”,《江表传》载:“程普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他“姿貌壮美”,气度洒脱;他精于音乐,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谣,……总之,确如陈寿所说,周瑜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奇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