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科学认识运动的展开中,空间是多层次、多形态、相对有条件地存在着的认识形式。认识空间形式的相对性,依赖于认识主体、认识对象和各种认识要素在认识运动中所具有的不同的结构方式;换句话说,依赖于主体的各种外在的物质活动和内在的精神活动的不同结构性。所以,与不同的科学认识运动及其结构相关的不同的空间形式,就存在着一个内在地变换的可能性的条件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主体所处的不同的认  相似文献   

2.
本文把纳西族的东巴教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和语态文化两大类,认为物态文化是用物质的形态来表现的,如东巴教的服饰、法器、经典、道具等。物态文化是语态文化的基础和载体,表现了古代纳西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意识。东巴教物态文化具有宗教性、形象性、象征性、变异性、地域性和经典性的特点。研究东巴教物态文化对考证东巴教的文化内涵、经济形态、渊源、融合与吸收、发展层次、变异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石油地质研究的主要对象——地层,是地质作用的物质实体,其形成和变化同样离不开时间与空间。地层演变,在时间上先后相随,在空间上有序可循,从总体来看时空是连续的、有相对的对应关系。但是由于地质历史过程极为复杂,从局部来看又普遍存在着时空非均一性,时间是连续的,而空间上却是断续的,或者即使空间是连续的,却不是一一对应的  相似文献   

4.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空间和时间也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那么,物质的运动与空间时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弄清这个问题,会使我们对物质运动的认识有所加深。物质世界处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在微观世界,原子在不停地运动,在基本粒子内部仍然存在着更深层次的运动。在宏观世界,从地球到银河外更大的天体,也都各自具有特定的运动。生物机体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新陈代谢和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它就会解体、死亡。同时,微观客体以至一切天体都有自身演化形成的历史,生物则是物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物理学革命中诞生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论述,以科学的事实证明了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离性,而人们对微观世界的研究给哲学认识论带来了新的特点,打破了长期支配人们的机械自然观。证明了唯物辩证法的正确性。所有自然科学的一切划时代的伟大成就,对于人类无限的认识过程来说仅仅具有暂时的相对的真理性。那种把自然科学真理凝固化、看成最终的真理的看法,是不符合认识的辩证法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6.
正闺密区别于同学、同事,甚至区别于朋友。那是一种如胶似漆、无话不谈的状态,能满足人的沟通需要,滋补生活的空虚与沧桑,给予安慰、帮助和陪伴,其中处处体现着信任、单纯和善良。但是,无论闺密多么甜如蜜,一定要把握好相处的距离,应做到密而有间。彼此既要有思想上的充分沟通,又要保持各自的相对独立。这点很像婚姻,每天腻在一起只适台热恋阶段,在真正的婚姻中一定是雯给予对方自由的空间和时间。有了空间和时间上  相似文献   

7.
认识互补论     
一、方法的转换与互补原理的启示以往的认识论研究大都采用一种纯粹历时性描述的方法,注重的是认识递嬗的线件过程。例如,把认识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没有共时态结构的单纯物,然后考察其发生、发展以及向实践的转化。这种方法仅仅注意到认识的时间展开,忽视了认识在时间中实现的空间建构,因而无法在时空坐标中达到对认识的立体把握。  相似文献   

8.
“凡立言,先定所用之名,以定命义之所在”,本质概念的明确性释义,是无歧义地译解认识本质的先决性前提;满足本质的第一要义(事物内部诸要素的恒定联系)和第二要义(某物籍以与他物相区别的本质属性),是认识本质界说成立、必真的充要条件。这是马俊峰同志《本质的认识和认识的本质》一文(载《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6期,以下简称“马文”),给笔者的两点启示。但马文将物质和认识对置,把物质理解成认识的他物,进而解证出所谓认识区别于物质的特质——“反映”,起点尚嫌太低,立论似嫌单薄,论证有些牵强,笔者提出如下意见求教于马俊峰同志及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9.
智者察同 愚者察异:对东西方科学的一种哲学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界的事物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西方科学的显著特点是区别事物 ,找寻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规定性 ;中国科学的重要特色是求同 ,探寻自然事物共同具有的气阴阳规律。以察异为特点的科学是累积性的 ,并且是按指数规律发展的 ;以察同为特色的科学则是相对静止的。察同和察异都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某种努力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探索自然界的规律 ,共同深化了对自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认识活动是物质信息活动的一个过程,它以人的神经系统为基础,以外界信息为来源。既然认识的方法和逻辑只有在认识过程中才能显示其意义,那么它们不能不具有统一的、不可分的时间和空间的规定。时间是指过程而言,空间是指客体信息源、客体信息和人体神经系统组成的系统的客观存在而言。认识的过程、方法和逻辑三者在时空规定中的不可分性,证明了三者的密切关系,而分析综合便是这三者统一的概括总括  相似文献   

11.
<正>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我们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物质又是运动的,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就是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二者是统一的,但又是有区别的,因此,从这两个不同的侧面观察世界,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就必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基本形态,这就是过程与系统。认真研究一下物质世界所呈现出的这两种基本形态,对于我们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理解,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辩证唯物主义在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对人类的精神现象作了更为深刻的探究,认为精神运动是一种以物质为载体的特殊运动形式,精神现象虽不直接占有时间和空间,但它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而在时空中运动。这种运动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一、互补式同步变化过程。精神运动在反映物质运动的基础上,精神运动又有自身相对独立发展过程;二、协同化有序上升趋势。物质运动是有序和无序相交,并由无序向有序转化的双向运动;三、物质为载体的能动运动。精神运动离不开物质载体和物质运动过程。但精神运动自始至终充满着活力;四、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发展动力。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现行的教科书都把质定义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实际上这只是概括了事物的特殊质。事物具有特殊质外,还具有共同质。特殊质显示出事物的个性,共同质显示出事物的共性,个性和共性都是具体事物客观具有的,事物质应该既包括特殊质也包括共同质。从特殊质认识事物,揭示的是事物的差异性、区别性;从共同质认识事物,揭示的是事物的统一性、一致性。两者都是认识事物所不能缺少的。因此我认为,现在通行的关于质的定义对质的说明是不完整的;同时,把质只理解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也太一般化——它没有揭示内在规定性是什么,这就无法把对质的理解作为方法加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满足实践的迫切需要,概括出正确认识事物质的一般方法及控制、提高事物质的一般方法。为此就有必要进一步探索质这一范畴。  相似文献   

14.
陈宪猷 《船山学刊》1996,(2):91-100
“义”与“利”是孟子思想体系中一对重要的命题,它不但包含着传统儒家对“理”与“欲”关系的认识,即对道德的追求及对名、物态度的基本观点;同时,亦是传统儒家探求人的本质属性必然要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精神与民族精神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精神”的双重涵义 “精神”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字眼。从实际运用来看,对它的理解至少可以在两种意义上去把握。一是从广义看,精神与物质相对,指所有的非物质现象,即作为特殊物质的人脑的活动以及这一活动所产生的一切非物态化的结果。在这里,精神被看作是对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客观反映,它囊括了各种心理、思维、观念、学说等一切意识现象。另是从狭义看,精神是指各种意识现象中处于深层而又相对稳定的方面,指人的心理意识和一切文化现象中作为内核、灵魂的东西,即处于主导地位、起到支柱作用的那种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一、社会预测是社会科学认识过程的最终完成阶段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总过程是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但是,就某个单一认识过程而言,我们认为:预测乃是一项科学认识活动的最终完成阶段。因为社会科学研究作为人类对社会现象的一种认识活动,其功能表现为对社会现象的描述、解释、预测三种不同的形态,而这三种形态在认识活动的序列上是不一样的。首先从认识活动的时间序列上看,它们表现为一种在认识上依次而动的继起性过程,即一项科研活动,总是从描述开始,进而解释,再进而预测。其次,从认识活动的空间序列上看,三种形态呈现…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人生理想与审美境界的艺术表现,是情与景在一定审美空间的交融契合,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情往兴来新形成的空间境象。它在未被艺术形式物态化之前,作为“胸中之境”存在于创作主体的意识中,当“胸中之境”放物态化为艺术意境时,因艺术形式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诗歌以语言为媒介,描绘对时空境象的审美感受,诗境的创造要善于选取能寄情寓意并具有审美价值的物象。中国绘画的构图与造境分不开,诗画互渗,“即诗即画,即面即诗”的观念是中国美学的优秀传统。国画所采用的“散点透视”在意境创造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园林艺术以三维空间的形式把诗、画意境综合体现出来,在对审美空间的营造中把精神品格提到首位。造园以艺术匠心入于天然,以天籁之美为最高标准。借景、隔景、对景、框景、点景是营造园林意境的主要方法。意境创作的核心就是要展现一个与理想人生相契合的审美空间,使这个空间境象成为意境的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18.
论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并不是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国际贸易占世界总产量的比率最高的年份是1913年。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1)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信息和通讯技术手段,而此前的经济国际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交通运输工具;(2)交易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呈现出相对缩小与扩大的对立运动;(3)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模式由外部一体化向内部一体化转化;(4)全球金融深化;(5)全球竞争规则和市场纪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致力于对传统机械论时间观的批判,反对用空间概念描述时间,认为时间是一种纯粹的、不可分割和不能测量的绵延。胡塞尔时间分析的重点不再是对时间与空间进行切割,而是对内时间意识进行描述,认为时间是一个由原印象、滞留和前摄组成的不可分割的连续体。正是柏格森和胡塞尔在时间问题上所做的铺垫,时间才成为海德格尔存在论分析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试论区域史研究的空间和时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史研究是史学研究的新范式;空间和时间是区域史研究中两个基本要素;认识区域史的"空间"范围要把握"历史活动主题"和"历史活动过程"两个维度,以"问题意识"来确认区域史的学术合理性及其"空间范围",认识区域史的"空间"历史建构特点;应当分析区域史"时间"所包含的时序、纪事和变迁的三层含义,认识区域史研究中整体史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