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媒介素有"第四种权力"之称,是一个独立于立法、执法、司法之外的一种特殊权力,其存在保证了行政权力的透明公开和社会肌体的健康运行.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及网民群体的扩大,网络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或可称之为"第五种权力".它既具备传统意义上的"第四种权力"舆论监督等基本特征,又发挥着"第四种权力"所不具备的社会功能,从而弥补"第四种权力"的先天不足.能够作为一种第三方意义上的"他者"而存在,是"第五种权力"独立于其他四种权力的鲜明标志.它避免了传统监察中"裁判员运动员集于一身"的弊端,作为社会的"第三只眼睛",最大限度地监督权力运行,实施社会"纠错"功能.  相似文献   

2.
认真对待权力--法治视野下法律与权力关系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由主义者认为,法治的精髓是以法律制约权力,法治意味着"法律至上",这一判断的逻辑前提是片面的,理论根据也具有浓厚的主观理想化色彩.事实上,法律与权力的关系是双向的,而不是单纯的制约与服从.从动态角度看,现代法治意味着以权力制约权力而不是以法律制约权力.  相似文献   

3.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实行的间接民主导致权力主人与权力行使者的分离,有可能使权力行使者不按照权力主人的意志行事即权力异化,这就有必要让权力主人对权力行使者进行监督.监督要采取综合措施,要把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监督作为主要监督对象.  相似文献   

4.
杨华 《东岳论丛》2012,(3):100-104
戴舫小说将笔墨集中在海外具有中国血统的男性知识分子身上,在国际视野中展开了东西方关于生死、男女、救赎等命题的思考,故事带有文化投射意味。其主人公摆脱了"柔弱的附庸"的东方男性形象,转而追求成为强者和"超人"。杀兄情结隐喻了中美之间的权力宰制关系。小说讥讽了美国人试图"扮演上帝"的虚妄,颠覆了美国的救世主形象。戴舫的跨文化写作表现了民族、国家之间的对照想象关系,作者在写作中确认他者,寻找自我,构建全球化背景下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当中.随着乡村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村庄"等新型社区中,如何将传统农村的管理体系纳入现代的城市管理体系,解决社区转型中政府权力与社区权力的关系,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尝试派驻"工作站"等机构进入社区来协助社区的"过渡".深圳市A社区正是这样的尝试者之一,本文试图通过深圳市A社区这一案例来诠释政府权力与社区权力在社区转型中面临的冲突及原因,希望对我国的城市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在晚清白话文运动和"诗界革命"的基础上,五四白话新诗的"尝试者"们首先选择以语言变革为突破口,颠覆了文言权力话语,张扬了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但先驱者们自觉承担的启蒙使命,又使他们难以坚守最初的形式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7.
杭世骏是在"乾隆盛世"中讲了真话,却遭到不公正对待的知识分子典型.通过对其生存状态与心态的剖析,可以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个所谓的"盛世"除了"盛"的一面之外,还存在着阴暗的一面."盛世"君主强化了君权专制,垄断了话语权力,只有极少数知识分子仍保有批判现实的勇气,敢于直言所谓"盛世"之下的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讲真话者不仅被剥夺政治权力,连话语权也无法保有,既无法为自己申诉,又不为世人所理解.其遭遇与处身"乱世"的知识分子相比,另有一种尴尬与苦闷.  相似文献   

8.
夏路 《东南学术》2006,(1):65-71
学术界对区域治理的研究多从"制度"角度出发,忽视了"权力"的作用.与此同时,传统权力概念在理解区域治理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从巴尼特与杜瓦尔的"多重权力概念"出发,对权力概念进行重新界定.通过"社会关系类别"和"社会关系特性"两个分析维度,将权力分为强制性、制度性、构造性、产生性四种类型,并分析这四种权力形态在东亚区域治理中的不同表现及作用,由此论证"权力"才是理解东亚区域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以意逆志"的解释方式,强调以"己意"来意度、推想和体味作品的意旨,是对解释的主体意识的高扬--它强调了接受者和阐释者在理解和解释活动中主体意识的介入和参与,肯定了接受者和阐释者参与作品意义重构的权力;它把解释活动看成是释义者之"意"与释义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形成新的意义的过程,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经典的解释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反腐模式的发展变迁与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反腐模式经历了"运动反腐"、"向法制回归"、"制度反腐"三个阶段.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向人们展示,无论采用何种反腐模式,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解决对"实体权力"的制约问题.就是一方面要实现"监督权力"对"实体权力"的有效制衡,另一方面要实现"实体权力"与"监督权力"运行的程序公正.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发展中,领袖及公务员对社会公共权力的占有和支配具有至高的权威性.因此,对领袖及公务员的道德素质进行伦理性的探索,将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领袖及公务员的政治伦理性质.在当代社会,尽管领袖具有最高的权力,公务员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实际力量,但是领袖和公务员的权力却不可随意滥用,对领袖和公务员的权力必须进行政治监督和道德限制.社会主义中国的公务员.是人民权力的执行者和行为者,他们应该充分地体现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利益.他们所构成的道德理想人格,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仆"人格.  相似文献   

12.
注重制约是刑事诉讼中权力分工与防止权力滥用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被追诉者主体地位和基本人权的需要.在我国刑事司法中,权力之间配合有余而制约不足,且几乎不受当事人权利的制约,导致刑事诉讼呈现出明显的"追诉推进性"倾向,不利于防错、纠错以及保护无辜,不适应保障人权和刑事诉讼法治现代化的需要,应当向制衡型转变,即在制约措施设置上实行事先预防与事后纠正相结合;制约权力滥用与强化对不履行职责的监督制约并重;进一步明确公检法权力分工,并合理设置权力之间的制约,注重权力制约程序化,实现制约规范化;以及适当强化被追诉方主体地位和诉讼权利保障,以形成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实质化、有效化机制.  相似文献   

13.
离职官员权力的表面退出并不能消除实质上的腐败可能,其仍然可以利用权力的余威来谋取不正当私利而形成与公共利益的冲突,权力过期可以衍化成为权力延期."过期"权力腐败已经成为我国新生的且十分严重的腐败现象.只有充分消减离职官员的"权力磁场",才能有效防止这种"权力过期并不作废"的荒唐现象.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过期"权力腐败的历史和现状,借鉴美国权力"旋转门"调控的法律矫治经验,提出我国矫治"过期"权力腐败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4.
鲁迅同时期不同体裁作品中塑造的"孤独者"和"过客"形象之间存在诸多相同之处,虽然也有相异的地方,"过客"作为一个用象征主义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多地被寄予了作者的主观愿望,"孤独者"形象则是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结果,他们的身上都体现出了"绝望的抗争"精神,反映出创作主体的深层意识,体现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执着于现世的斗争精神及勇于自我牺牲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15.
李延明 《学术界》2013,(1):93-100,283
权力只能在权力系统内运行。每一个独立的权力系统都有一个处在起始位置上的权力即主权,它产生和决定着其它权力,而不被其它权力所产生和决定。在权力系统外部,互相独立、平等的政治实体之间,只存在利权关系,不存在权力关系,因而主权的对外方面并不存在。所谓"主权的对外方面"实际上是自主权。主权属于权力,而自主权属于利权,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统治者获取或维护权力的手段或工具,是藉以宣示王朝的合法性、突显国家权力、区分华夏与非华夏的象征符号.城墙主要是国家、官府威权的象征.城市的形态和空间布局,主要是基于某些制度安排而形成的,是权力运作与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本身基本适应礼制的需要,从而也被赋予了某种"文化权力".总之,是权力"制造"了城市,制度"安排"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7.
在韩国政府推行的韩国历史教科书国定化过程中,伪史学者们利用政府的支持试图将他们所认同的没有依据的历史叙述贯彻其中,并对韩国史学界展开了猛烈批判,其言行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和排他性,表现为一种"历史法西斯主义".因此,目前韩国历史学受到"国家权力的不当干涉"和"伪历史学的攻击"而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在这种夹缝中把握均衡并克服冲击是摆在韩国史学者面前的沉重课题.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软权力"的消长及当代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金标(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以下简称"郑"):"软权力"概念最早由美国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学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Nye,J r.)于20世纪90年代初明确提出.一般认为,国家"软权力"是相对于一个国家的"硬权力"而言的.国家"硬权力"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国家"软权力"是指一个国家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向心力.一个国家的硬权力和软权力同等重要,将决定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一个国家只有在"软权力"和硬实力同等强大的情况下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大国、强国.  相似文献   

19.
"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对政治权力的一项基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回顾总结相关学者论述政治权力的基础上,从形式分类学的角度,对"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的科学内涵、前提条件及其相互间的关联与区别作了深入阐述,从而为世人思考政治权力运作、为政治当局有效运用政治权力提供新的考量视角.  相似文献   

20.
土地改革中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成效显著.这一运动的效果,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有所反映,作家通过对知识分子形象的贬低批判和他者化,完成了将意识形态所定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化的思想改造,"成功"地将自己身上的"知识分子气"剥离出去.而恰是因为这种知识分子叙事的"去知识化"的追求过甚,限制了土改叙事的高度与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