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信仰从其形成的状态讲 ,既包括道德信仰作为客体的形成过程即道德信仰形成的发生性过程 ,又包括道德信仰作为客体被主体客体化的形成过程即道德信仰形成的完成性过程 ,具体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一、习染—经验方式从主体客体化的向路看这是一种常见方式。习染是在道德主体不受任何强制指向的作用中 ,通过道德环境的不断作用 ,在无意识状态中所完成道德信仰的过程和方式。人自从出生起就不能不受到客观道德环境的作用影响 ,接受社会文化对他的塑造 ,“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埃及、巴基斯坦或印度尼西亚的穆斯林家庭 ,那么他很可能成为一名…  相似文献   

2.
西部开发中处理民族宗教文化问题的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闵丽 《学术论坛》2002,(3):125-127
民族的神灵信仰及其影响下形成的习俗、道德和价值观等 ,是民族的生存智慧和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 ;西部开发一方面能加速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另一方面必将冲击西部众多少数民族传统的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了规避民族文化消亡及民族消解的危险 ,必须保护和发展民族优秀的特色文化 ;在西部开发中 ,运用民族特色文化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 ,并由此提高该文化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这是保护和发展民族特色文化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3.
道德信仰从其形成的状态讲,既包括道德信仰作为客体的形成过程即道德信仰形成的发生性过程,又包括道德信仰作为客体被主体客体化的形成过程即道德信仰形成的完成性过程。从后一过程来看,它是道德信仰作为客体被内化为主体的观念意识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人通过何种方式确立其道德信仰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道德信仰才真正完成了其主体的信仰构建,这是对道德信仰主体客体化的最终完成。一 从主体客体化的向路看,经验-习染是完成道德信仰的一种常见方式。 经验-习染是在道德主体不受任何强制指向的作用中,通过道德环境的不断作用,在…  相似文献   

4.
道德信仰在其实践活动中具有神圣化、一元化和整体化的特征。在社会实践上,其本质呈现为道德主体通过自我设定自身、创造自身的对象化活动形成道德客体,并在道德客体的对象化过程中创造道德主体的双向互动性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形成其独立于社会政治、民族、阶级、国家和社会日常生活而存在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一、民法是文化的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人为环境和方式,是“人”化、“文”化、“伦理”化、“本质”化的人类历史运动,是以人的生存价值体系为核心,包括心理意识、行为方式、知识、艺术、制度、习俗等要素构成的文明建树,是“由历史传递的、体现在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或意义之网。”(吉尔兹语)因此,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就是要以人的现实的生命存在及其对生存意义的追求作为文化本质,同时把人在交往关系中的普遍心理态势与行为模式,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把人及其世界的优化,作为整体…  相似文献   

6.
<正> (1)民族习俗,即民族的生产、生活(饮食、居住、婚姻、生育、丧葬、信仰、衣着、服饰、节庆、娱乐、好恶、禁忌)等方面的传统习惯。对民族习俗的研究表明,民族习俗的功能是两方面的。它既是民族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反映出民族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精神风貌),又是民族物质文化建设水平的反映(体现了民族的知识水准、劳动技能、生产力状况)。民族习俗的这种双重功能,决定了它与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民族人口的身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与各民族的进步和繁荣,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民族习俗的优劣,影响着民族现代化的进程;对落后的民族习俗进行改革,理所当然地应摆上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议程。这是在近年开展的民族传统与现代化的讨论中,民俗改革的问题引人注目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民族意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共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情感。“它反映着每个民族自身的祖宗崇拜、族属感情、历史渊源、生产生活方式、共同的文化习俗,以及特别的民族心理素质和气度等内容。”就其性质而言,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特定区域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历史变迁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别的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学的灵魂和生命。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约翰·穆勒《论自由》观点为依据结合中国现代化生活实践中人的存在的历史变迁,阐明功利主义价值主体的特征,说明人是欲望与良心的统一体,社会的健全与人的进步之间的历史的必然关联.穆勒通过“天才观”与“习俗专制”的对峙,强调功利主义社会的人观并说明“个人与社会和谐”的阈值.穆勒功利主义社会观对中国社会的考察既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良又倡导以社会的发展来推动民族的进步和个人独立自由,以自利为圆心,以知识、自尊、平等、责任、义务、利他等为半径的功利主义价值主体的培育是中国转型期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的祭祀习俗及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的祭祀习俗及其变迁陈烨祭祀是古代原始民族崇拜、信仰观念的一种行为表达方式,是一种内涵特殊的文化行为。其延续、传承便构成了人类社会在一段时期内世代陈袭的习俗。由于祭把的内容和方式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水平及社会发展意识相适应,因而祭祖习俗也随着人类物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和形成了民族。但任何一个民族形成后它都不是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的,除了自身人口的繁殖,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外,还必然产生各民族间的交往和相互影响。这种交往和影响,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习俗等方面。在各民族相互接触中,必然会产生自然同化。民族同化是一个渐进的漫长过程,所以,在同化过程中的某个历史阶段,反映在民族特征上必然会具有双重性、过渡性的特点。民族同化在历史上存在,也在今天民族杂居地区现实生活里大量存在,这是民族发展中的进步现象,是民族发展规律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笔者试图在此从精神文化背景上探讨信仰对道德规范建构的重要性,以期说明只有跟一定信仰相融合的道德才是真正强有力的道德。一道德一开始就是作为功能性的精神现象与人类相伴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调节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挥着维持或改变社会生活秩序的功能。但从迄今为止有文字的历史来看,道德在人类精神文化系统中远不及于宗教和政治那样具有显著的独立位格。它总是依附于一定的信仰体系或政治思想体系而存在和延续的,其功能是通过它为一定主体服务而得到认同和强化的。道德的宗教化和道德的政治化表明道…  相似文献   

12.
三星堆墓葬与古蜀人的丧葬习俗傅正初丧葬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每一个民族对灵魂、来生、鬼神等冥世观念的综合反映。它既有社会生活习俗的特点,又有人类特有的处理死者的信仰性质。丧葬形式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而且还受到人们宗教观念的影响。作为一种社会意...  相似文献   

13.
嘛呢经是流行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乡村妇女生活中的一种珍贵而又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念唱嘛呢经是当地大多数中老年妇女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课业,从侧面反映了她们的生活情趣及道德取向、精神信仰等。嘛呢经与民和当地的各种民间宗教信仰、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从总体上反映了这一地区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特性,同时也是研究该地区民众(主要指妇女)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重要依据,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价值和女性文化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4.
道德究竟是什么——对道德起源与本质的追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是文化形态之一,弄清了文化的起源和道德在整个文化中的位置,就会基本上弄清楚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果实,道德作为指令性文化中的非正式规范,从属于广义习俗,是由原始习俗演化而来。原始习俗形成于原始人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的经验总结。道德虽源于习俗,但也存在差异,品质规范的出现乃是道德脱离习俗而独立的显著标志。所有文化之物满足的都是人的生存发展需求,只有道德是通过提供善的为人处事的方式来为人的生存发展需求服务,其特定价值指向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人的完善。因此,道德就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品质规范之总和。它受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直接维系推动,以善恶为基本评价词,负责为人提供善的为人处事方式,以满足人处理人际关系和实现自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3世纪,分布与中亚地区的阿尔泰语系乌孙族后世的蒙古族中传乘着狼和乌鸦的双重信仰习俗和与之相对应的神话传说。该信仰习俗和神话传说的盛行现象,是狼和乌鸦在自然界里的“搭档”关系在古人头脑中的反映所致。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似乎是富于理性的快乐主义者,这一点与欧州人不同——罗素英国文化人类学创始人泰勒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个定义揭示了文化是一种结构复杂的,超有机、超个人的存在。但是,文化或文明,又决不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的拼装和组合,而是潜隐在这些具体意识形态背后的,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化,是指每一民族或社会的人们由学习和社会传承而获得的关于政府权力和政治行为模式的一系列态度、观念、信仰和心理反应等①。不同民族由于其世界观i价值观、历史遭遇和社会发展阶段等各方面的差异,其政治文化也必然存在差异。民族政治文化一词就是用以强调政治文化的民族性的概念。在特定民族中,民族成员“生活在民族政治文化的环境氛围之中,并在其中学习和掌握民族政治文化与独特的民族政治生活方式,接受和传承该民族的政治观念、信仰、理想和价值观;同时,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也介人民族政治文化的创造,参与民族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卓仓藏族社区为基点,分析卓仓藏族在族群建构方面自觉的信仰、礼仪习俗等,是如何强调尚存的某些印记与线索以防止社区淡化历史记忆.从而展现这个族群与周边民族在交往互动中如何维系自身的文化边界并以此作为群体成员的认同标准。  相似文献   

19.
关于“尔曼里”的社会人类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北地区信仰伊斯兰教苏非主义的穆斯林民族群众是中国穆斯林当中信仰最为虔诚、信念最为坚定的群体之一。从人类学角度对于“尔曼里”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作者认为它是典型的文化符号 ,是族群凝聚的主要手段 ,具有社会整合作用和文化分隔的意义。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 ,中国西北穆斯林们依然恪守他们的宗教信仰 ,以其自身特定的文化、历史和传统为前提 ,继续保持着自身的宗教生活方式 ,以频繁地干“尔曼里”的形式 ,固守着他们的精神家园 ,并向世人昭示着他们与众不同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的伦理道德教育是现代人类文明化进程中一个共同的历史性课题。作为这一课题的重要方面,是如何处理好各民族伦理传统与新生代文化立体亦即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之间的联系问题,或者说是文化后代如何承袭和对待其民族之本位道德传统的态度和方式问题。然而,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又必须看到一个越来越明显的客观事实:随着现代文明的日趋发达,文化后代自身的素质、他们的生理—心理结构、情感体认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交往特点等等都发生着新的变化,其中,他们在文化(尤其是道德文化)传递中的角色已显示出愈来愈强烈的主体选择性特点。这一事实无疑给青少年传统伦理教育的课题研究增添了复杂性。 中国素以道德文明古国著称于世,深厚悠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