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毛泮文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2):132-133
鲁迅和契诃夫都是描写小人物的高手,他们都善用客观冷静的白描手法去挖掘小人物的精神世界,显示出较强的思想深度。鲁迅在借鉴契诃夫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在自我反思和国民性挖掘上具有更强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2.
刘碧波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5):131-134
鲁迅的文学创作是中西文化合璧的结晶,特别是与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中外学者在将鲁迅与俄罗斯作家进行比较时议论最多的是鲁迅与契诃夫的相似。两位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狂人日记》和《第六病室》十分具有相通之处,而正是由于东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和主体意识的不同又造成了鲁迅笔下“狂人”形象的变异。 相似文献
3.
查晓燕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4)
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和舞台呈现是构成外国文学经典传播中的“契诃夫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契诃夫的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迟于对其的研究,但一经译介后即引发了广泛的影响;契诃夫戏剧作品的“非戏剧化”倾向对中国现代戏剧及其舞台呈现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当代契诃夫戏剧作品的舞台呈现则表现出演绎化、多元化的特征.从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传播历程这一角度考查“契诃夫经验”对于研究外国文学经典传播具有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性心理视角阐释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会产生更多的阅读愉悦和体会.《阿Q正传》中阿Q向吴妈求爱,合乎情理;吴妈性压抑,几近麻木.《祝福》中祥林嫂被贺老六婚内强暴,而后和谐;柳妈有变态的窥私癖.《肥皂》和《高老夫子》中,四铭和高尔础并非“男盗女娼”,他们只不过是意淫.《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不仅是由于经济拮据或子君平庸、涓生自私,这同男女的性心理差异有关.鲁迅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其小说的性心理运用,揭示了人的“灵魂的深”.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的人物与音乐——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祖华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3):31-38
文章所论的问题不是鲁迅小说的人物是否涉及音乐的问题,而是从音乐的艺术规范与艺术效果方面跨艺术地探讨鲁迅小说中人物的音乐性与鲁迅对人物描写的音乐性及其审美效果,也就是从音乐艺术的角度探讨鲁迅小说中人物生命迹象与生存状况的音乐性、人物内在生命诉求的音乐性以及人物感觉的音乐性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金霞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朴趾源和鲁迅是在本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经常被提及的著名作家。分析两位作家的代表性小说作品,不难发现朴趾源和鲁迅在各自作品中所塑造的先知者形象贫贱者形象嫠妇形象的艺术特色及原型意蕴,两位作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同时又保留着各自的特色。运用类比学方法对两位作家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契合与异构进行研究,能够考察出两位东方文学大家的作品特色以及中朝两国文学的相通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7.
兰守亭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4):23-26
阿Q与王龙分别属于鲁迅和赛珍珠笔下的人物,文章从剖析两位人物形象着手,探讨两位作家在人物塑造和对人物本质的把握方面的相似性,并通过对两位作家生活经历和思想背景的比较,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查晓燕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8-112,141
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和舞台呈现是构成外国文学经典传播中的契诃夫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契诃夫的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迟于对其的研究,但一经译介后即引发了广泛的影响;契诃夫戏剧作品的非戏剧化倾向对中国现代戏剧及其舞台呈现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当代契诃夫戏剧作品的舞台呈现则表现出演绎化、多元化的特征。从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传播历程这一角度考查契诃夫经验对于研究外国文学经典传播具有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静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6(4):140-141
自觉地向契诃夫学习,使自己的创作向更加完美方向发展的,首先是曹禺。曹禺不仅欣赏契诃夫的戏剧,而且深得契诃夫剧作的精髓,向更生活化的契诃夫戏剧学习,改变了自己戏剧创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吴惠敏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6):115-118
本文作者认为契诃夫高尚的人格魅力,高超的艺术技巧,与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人类理想的严肃思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具体指出契诃夫对中国新文学作家的影响.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契诃夫的小说与戏剧创作在中国具有着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李天英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212-214
从小人物外部生活环境和自身生活方式以及作者创作的角度,对契诃夫短篇小说进行了分析,得出“喋喋不休”不仅意味着小人物孤独的境遇,还体现了小人物随遇而安、聊以自慰的生活方式,进而展现作者对这些人奴性心理的鞭笞;“喋喋不休”还表达了契诃夫对小人物生活近距离的表现以及他仁爱之心的轻轻长叹。 相似文献
12.
徐君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60-67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区别于传统媒介的建构,以互联网创作为代表的鲁迅改编融合了当代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和青年文化,由此呈现出了新的形态和特征。媒介文化研究者劳伦斯·格罗斯伯格的接合理论为理解当代大众媒介建构的内在逻辑提供了学理性视角。当代大众媒介建构中的鲁迅改编在与当代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的接合过程中,以解构和建构的方式,在现实和作品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从而使人们在认识、理解和阐释新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和共同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3.
穆海亮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5):82-84
荒诞派戏剧和契诃夫戏剧之间看似截然不同,其实在思想表达和艺术形式上均有诸多相通之处,如荒诞意识的表达、情节整一律的颠覆、零行动的剧情发展、循环式的结构等。不过,分别作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戏剧经典,二者在些许相似的艺术呈现下体现着不同的戏剧精神。 相似文献
14.
王佳琴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6):39-43
在20世纪40年代以延安文艺为代表的解放区文学创作中,知识分子群体的审美趣味因涉嫌小资情调而受到主流政治话语的排斥,无法得到充分的彰显。然而,审美趣味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尽管受到意识形态和作家主体双重的抑制,审美趣味仍在小说创作中留下了可待考察的痕迹。解放区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以及创作主体的创作过程。就隐含了其独特的“审美趣味”。从审美趣味的角度,深入解读其时的小说创作,可以更好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和作家的创作活动。 相似文献
15.
丁颖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91-395
在关于殖民都市上海的镜像描写中,现代作家鲁迅的体验和书写无疑具有标本式的意义。展开对鲁迅及殖民都市上海的关系研究,不仅可以观照一种崭新的极富创造性的城市文本,丰富物理意义的上海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能通过鲁迅对上海殖民时代众生形态的刻画,接触到一个别样的殖民都市上海,感受到一位“波西米亚”气质的“浪子文人”复杂而浩渺的伟大心魄。 相似文献
16.
萧军是“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第三代》代表了他创作的最高成就。作为鲁迅弟子,萧军创作深受其影响。与鲁迅相识相交时,萧军仅是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没有形成成熟完备的技巧与风格,创作上有着较强的可塑性,鲁迅巨大的人格精神魅力和具体入微的指导,对萧军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代表作《第三代》尤其在人物塑造方面不乏“鲁迅式”的闪光。 相似文献
17.
李嘉宝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在契诃夫创造的“沉闷”人物系列中,导致他们“沉闷”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思想意识的超时代性他们在自我存在方式中首先领略到了20世纪的人才普遍领略到的孤独感。他们的孤独一是表现在他们与其所生活的世界格格不入;二是表现在他们的思想意识的超卓拔群;三是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沟通。而归根到底,这一切都是作者孤独的心灵观照世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杨挺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8(1):57-61
契诃夫对奥尼尔的戏剧艺术产生过重要影响。二者的相似之处是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精彩情节;人物都耽于幻想,逃避现实,缺乏意志,无所作为;晚期剧作动作性都很弱。从奥尼尔对契诃夫的戏剧作品熟悉的程度和赞赏来看,这种相似并非巧合。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尤其是晚期戏剧,继承和发展了契诃夫戏剧的内心现实主义。就戏剧艺术而言,它可以和契诃夫的戏剧媲美。 相似文献
19.
契诃夫的抒情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家宝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契诃夫成熟时期的抒情心理小说和抒情心理戏剧,以情感逻辑结构作品和以人的主观存在作为主题,以平凡琐事低声倾诉和以结构上的空白激发读者的共鸣,以细节刻画心理,以简洁通往含蓄,以景物掩映感情,以故卖破绽的客观表达倾向,以及注重潜台词的运用等等,构成其基本的抒情策略。 相似文献
20.
黄志雄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1,20(1):34-37,59
鲁迅的新诗理论内容丰富,见解深刻,是我国新诗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的新诗创作对我国新诗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助威和推动作用;他的新诗独具风格,自成一家,基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