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能够在培养英语技能的前提下,在扩展相关专业领域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本研究采用“课前知识储备拓展——课堂设定开放性、思索性、有深度的问题——合作探究、积极思辨、实践体验——成果展示——反馈评价”的“五步课堂模式”开展教学实验,通过测验、问卷和访谈等实证研究手段,证实了大英教学中采用“五步课堂模式”的确能促进非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思辨能力培养对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英语写作,作为语言输出与运用的高级模式,更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从而提高写作品质。结合我国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现状和英语写作教学特点,研究人员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入手,通过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能力、建立学生写作档案、提高教师思辨意识和能力以及完善教师评价机制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3.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是教育界的主流趋势,而创新型人才的显著特点就是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缺乏是日语专业学生的通病,如何克服这一问题成为高校日语教育亟需解决的课题。文章通过分析日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薄弱的具体表现,总结原因,在充分研究国内外思辨能力模型的基础上,认为应在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4.
传统外语教学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未能给予充分重视。以复述和记忆为导向的外语课堂教学未能实现语言能力与思辨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新文科建设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改革的全新探索,必将对外语教学以及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新时代背景下,外语教育教学改革应进一步深入探究新文科的内涵,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探索新形势下外语人才思辨能力培养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标准,培养学生在不同语境下的话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思辨缺席症"进行诊断,并开出了不同的"处方",但因多从宏观着眼导致可操作性较弱而效果不佳。从课堂教学的视角来把脉"思辨缺席症",抓住事物的可变性和病症的可疗性,从微观的角度针对课堂开出"去权威、培质疑、激思辨"的"处方"进行治疗,在大环境难于改变的情况下来微调小环境下的教学思维和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症状的消除提供了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进而彻底根治"思辨缺席症"。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思辨能力的含义入手,探讨培养大学新生学习中思辨能力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各大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逐步开展,商务英语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但是传统的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由于商务英语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内容定位模糊、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度不够等问题使得商务英语教学出现一定的发展盲区,所以,应用现有的优秀理论和模型,构建一种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商务英语新课堂体系成为改善问题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在大学本科英语专业课程《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指出应采用语篇教学法、引进辩论法和阅读写作整合法等开展写作教学。  相似文献   

9.
英美报刊选读教学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专业学生思辩缺席要求专业课程的彻底改革.该文认为英美报刊选读课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应该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就英美报刊选读课提出互联网资源和自主学习平台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新思路,以实现学生语言技能和思辨能力的双重提高.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对新教学模式能提高思辨能力的作用持肯定态度.  相似文献   

10.
针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问题,以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课程学生思辨性表达能力为研究对象,通过启发思辨教学活动和调查问卷形式,研究从学生角度课程是否满足其对信息表达输入的需,哪种活动最能提升其思辨性表达能力。研究发现,学生认为现有课程信息量基本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教材应提高时效性;课堂辩论最能提升思辨表达能力。研究证实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根本在于“学”与“思”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刘欢 《南方论刊》2022,(12):94-96
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依据,自建思辨能力测试框架,依托多样化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活动,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以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多模态测评体系。旨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思政素养,培养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富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陆晓光 《社会科学》2007,1(8):121-131
虽然黑格尔美学把审美可能性限制于"感性显现"范围,但是其著作本身却蕴涵着讨论非感性显现的"思辨之美"的可能性。王元化读黑格尔的著作更是鲜明彰显了"思辨之美"的独特魅力。"思辨之美"的形式要素至少包括:思辨体系的"纯净明澈"之美,思辨概念的"清晰"之美,思辨术语的"准确"之美,思辨过程的"逻辑力量"之美,思辨表述的"文若钩锁"之美,以及基于思辨能力的"艺术敏感"之美。在以图象艺术为主导方式的传媒时代,"思辨之美"的意蕴可能不亚于王国维当年提出的"古雅美"。  相似文献   

13.
研究以Michael Lewis的语块理论(Lexical Approach)为指导,以应用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以藏族大学生为例,通过笔译教学实践以及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前测和后测成绩对比,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笔译能力及英语语言输出能力。结果发现语块运用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笔译能力呈现显著相关性;语块学习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笔译能力的提高和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国内英语专业教学现状的分析,探讨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低下的成因,指出多年来形成的以高强度语言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英语专业教学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本文结合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特点,提出了以语言能力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英语专业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5.
杨玉珍 《兰州学刊》2006,(7):198-199
本文通过对职业院校学生人文教育四个方面,即塑造健全的人格、锻炼学生的想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辨能力的论述,强调人文教育在职业院校教育布局中的重要性,以引起有关人士重视,克服目前重视技术课程,忽视人文课程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潘娜娜 《晋阳学刊》2005,(2):98-102
通常,历史哲学指的是两个截然不同但又不可割裂的分支,一个分支是试图在事件的进程中,或在历史进程的一般性质中发现某些意义或重要性,另一个分支是对历史研究进行哲学分析,即对历史学家所从事的工作进行逻辑的、概念的和认识论的概括.在当代文献中,这两个分支分别被称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对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进行分析,可以探讨出思辨历史哲学和分析历史哲学在解释历史方面的区别,说明解释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性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游兆和 《学术研究》2007,1(8):26-31
断言"马克思不是‘哲学终结论者’"缺乏历史与逻辑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哲学终结"的历史背景是19世纪实证科学思潮的兴起与德国古典思辨哲学的终结,由此"哲学终结"也就具有"思辨哲学"与"全部哲学"终结的双重含义,而"哲学"最终将"消失"在"实证科学"之中则是其最一般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终结"两重含义的不同表述,体现了其哲学终结思想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18.
布鲁诺·鲍威尔片面夸大了黑格尔哲学的自我意识方面,把自我意识提高为历史发展的独立主体,为了确立自我意识的普遍性,鲍威尔批判自我意识之外的一切独立实体,鲍威尔的自我意识概念是同自然相分离的人的漫画。鲍威尔把全部人类历史都归结为自我意识形成的历史,把群众置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对立面,其对精神和群众关系的理解是黑格尔历史观的漫画式的完成。鲍威尔扭曲了黑格尔思辨哲学中自我意识与实体的关系,把黑格尔具有现实内容的哲学变成了毫无内容的漫画,是"以漫画形式再现出来的德国思辨"。  相似文献   

19.
实践证明,"高级日语"课程教学中传统模式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课堂教学中任务型教学的灵活灌输与渗透可以让"高级日语"课堂焕发生机,使整个课堂处于动态互动的氛围之中,真正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掌握日语综合应用能力,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鲍孙燕 《中文信息》2022,(1):150-152
针对阅读中存在的重"单篇阅读"轻"整本阅读"、重"知识检测"轻"读法指导"、重"形式驱动"轻"有效提升"的问题,本文尝试"由点及面,迈进整本书世界""以篇带整,贯通选文和整书""读写互促,关联阅读和写作"等教学策略,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探索"从文本资源到教学价值、从体验阅读到思辨读写"的整本书阅读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