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悲剧意识是中国现代文学超越传统文学的个体和群体的审美文化自觉。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悲剧审美意识进行了深入探索,认为中国现代作家的悲剧审美意识主要体现为以悲剧的理念方式表现社会人生,感知传统文化的负面对于现代文明的阻拒,探究人的价值的毁灭以及民族生存困境缘由,是一种既具个体色彩更具群体乃至时代色彩的悲剧情思。浓厚的民族意识、文化悲剧意识和生命悲剧意识,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精魂。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六朝文化以其鲜明的特色占据重要一页,无论哲学、文学、艺术、美学、宗教,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主体意识作为六朝文化的鲜明特色之一,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生命意识、觉醒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个性意识.如果我们把文化从广义上理解为人的生存方式问题,那么文化的主体意识则是人对自身价值及其生存意义的一种自觉认识与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从生命哲学的视野对朱熹宏大的思想体系作一整体通观,认为,朱子哲学的形上建构、现实依托和历史文化传承都以生命为核心,生命成为其哲学最本质的内在链结.在朱熹精心构筑的本体世界、现实世界和历史文化世界中,人的本体生命意识、现实生命意识和文化生命意识相互贯通、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形态.朱子对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意识的理性反思,对形上与形下、历史与现实的生命关切也形塑了其哲学的人学特质.  相似文献   

4.
涂鸿 《社会科学研究》2004,2(5):138-144
20世纪 80年代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接纳 ,是一次比中国汉语诗歌创作在西方文艺思潮影响下的现代化意义更为深远的交融。当时中国西南地区不少少数民族青年诗人与全国其他地域的少数民族诗人一样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步入诗坛的。他们以一种特殊的心理、特殊的情感历程和特殊的艺术视野 ,以一种原生的文化形态和一种尚未被现代文明异化的艺术直觉 ,在觉醒了的现代意识的观照下 ,重新审视民族的精神、文化 ,从而寻找民族生命本体里那些神秘而博大的存在 ,并透视了一种神奇的向往。他们在诗歌的主题、题材、手法、语言等方面都延展和更新了传统 ,以一种崭新的诗学观 ,开启了民族诗歌一种更高、更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在新疆,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实现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现代转型应该厘清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现代转型,要有超越传统的理念、包容并蓄的胸怀、敢于突破的勇气。坚持“扬弃”,自觉实践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转型;正确处理好伊斯兰信仰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新疆少数民族中更加牢固地树立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当代哲学陷入了意识哲学形式下的形而上学与后现代旗帜下的怀疑主义之间的僵局,其焦点在于存在构成是否具有确定性,而争执的有趣特征在于,正是现代意识哲学的工作平台———现实经验存在———含有后现代主义可以插足对抗的逻辑裂隙,即内容特殊性观点下的一切哲学思考都必然被推入变动不定处境。后现代主义正是从内容层面坚持怀疑主义的。怀疑主义所导致的消极相对主义破坏认识秩序,钝化人的认识力量,必须给予理性反击,以重新确立人的真理信仰和认识上的严肃态度。其核心任务在于辩护存在构成的确定性。这需要并只有进行先验批判才能完成,因为先验领域才具有抗御无限变动性侵蚀的能力。但康德以形式逻辑为基础的先验哲学难以切中存在问题,不能被承袭而用作反击当代怀疑主义的武器。只有对意识的存在所进行的先验批判,才能使形而上学超越现代意识哲学而完成对认识确定性的解释和论证,最终驱散具有消极破坏性的后现代主义幽灵。  相似文献   

7.
由于思维方式和历史背景的不同 ,中国人的文化超越意识较弱 ,西方人有很强的文化超越意识 ;中国人以温和的方式进行文化变革 ,西方人以激进的方式进行文化反叛。中国和西方在文化超越方面的差异对中西文化各自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首先表现为强烈的困境意识。他对荒谬的领悟 ,对世界图景的“去蔽” ,对非理性、苦难与死亡主题的叙写以及对绝望情绪的表达 ,都创造性地承继了西方现代文学对生存的言说 ;九十年代以后开始了对超越的寻求 ,在以民间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内涵实现的超越中也呈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与人生精神的聚合。  相似文献   

9.
别尔嘉耶夫的人格主义是俄国白银时代俄罗斯哲学的一个重要代表。别尔嘉耶夫主张在生存的层面直接进入对存在的把握 ,无需通过逻辑的方法 ,达到对存在的生存层面的超越 ,生存本身就具有形而上学的基础 ,因为生存本身就是自由。为此别尔嘉耶夫的哲学具有与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所不同的特质。俄罗斯东正教文化是别尔嘉耶夫哲学深邃的来源 ,别尔嘉耶夫人格主义的根本特征就是将基督教与生存论结合在一起 ,在神性整体中寻找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贺来 《学术研究》2008,(4):35-41
形而上学是传统哲学的核心,贯穿于其中的基本的哲学意识是一种"元意识".在形而上学的"元意识"中,包含着它对于人的理想形象的设定.以这种设定与信念为基础,必然导致人的生命存在的抽象化.本文着重讨论了形而上学"元意识"把"个人之善"与"社会之善"内在统一起来这一深层信念,分析了它所存在的内在困境,指出丛须超越这一信念,才能既保证"个人自由",同时又保证"公共之善".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就在于确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身所固有的客观实在性亦即理论彻底性。其一,在生存体验的层面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源于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共同生活,它是对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的哲学表征,因而它是通过中华各民族并且为了中华各民族而形成的精神财富,它能够唤起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记忆并获得中华各民族的真切认同。其二,在范畴规律的层面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规律性的意义上打破了资本逻辑对民族共同体的抽象束缚,超越了民族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的抽象对立,确立了一种以社会性和共同性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族观,亦即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关于民族国家和民族共同体的认识范式和解释框架。其三,在形上价值的层面上,作为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的当代中国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兼具历史性的特质与自然性的内涵,是联结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介环节。由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获得了“类意识”的社会意义,集中表征着作为类存在者的人的“类特性”。作为一种“意识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现实性——规律性——价值性“三者一致”的基础上获...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首先是一部现代女性精神成长史。借助“生命意识”诠释女性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价值现象学的意义。生命意识是探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和现代女性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交汇点。生命哲学作为女性文学生命意识表现的思想基础,为女性自我实现的主体意识赋予了现代内容。生命哲学和女性生命意识交汇在生命价值的基点上,强调了女性文学关于现代女性主体性的构想。生命意识作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生长点,印证出女性文学发展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3.
现代人对自然的文化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人对自然的文化意识邹广文当代人类文化的发展,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冲突与矛盾。甚至可以说,能否合理地协调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影响到未来人类的生存与文化发展。因此,如何在认真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重建现代人的自然意识,这是当代文化哲学应予以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实践理性的自然基础——中国哲学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即意识能动性 ,中西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对意识能动性反思规定的不同方向和结果。西方哲学把人的意识能动性理解为超越感觉经验的理论理性的能动性 ,形成了西方哲学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传统。中国哲学把人的能动性理解为超越禽兽的道德理性的能动性 ,形成了中国哲学的道德形而上学传统。中国道德形而上学的合理性及其世界意义在于 ,人的满足自身生存的自然需求就内在地包含着实现自身的界限和规则 ,即“良知”、“良能” ,从而实现了性与理、天与人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5.
“绝对意识”与“相对意识”是哲学发展过程中一对深层的重大的理论矛盾 ,如果说“绝对意识”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本理论意识 ,那么 ,“相对意识”则构成了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意识 ,二者处于抽象的知性对立之中。超越“绝对”与“相对”的知性对立 ,已成为哲学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通过对人的现实生命的自觉觉解 ,将可以发现超越这一知性对立的思想可能性 ,并推动哲学达到一种更高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6.
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的关系在先秦的孕育阶段,经过深刻的"华夷之辨",处于关系建构、探索奠立时期。汉唐之间由儒学对我国少数民族先民哲学文化思想观念的初始传播到深入影响,有的少数民族的哲学文化、思维水平甚至显现出与一定时期中原儒学文化的交流融通或理论同构性特征。五代十国两宋时期,演进到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主体意识增强、各以本民族哲学文化思想观念为母体自主地消化融会儒学,元明清三朝转化创新并涌现出"释儒""伊儒"等少数民族儒学形态。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思想观念"和而不同"、交融互动的关系,由外在到内生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了中国少数民族儒学多元化理论形态的创新性建构,是中华各民族团结统一、和谐共进的重要传统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7.
郭象哲学对汉代元气论与王弼"无"之本体论的转换,不但消解了万物外在的生成根据,而且宣告了一种新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诞生。万物个性之"有"无所归因的自然自在,揭示的是生命初始状态的偶在性与独一无二性。万物任性而动的自动机制,彰显的是生命生存模式的率性自由与独立自足。万物适性逍遥与独化于玄冥之境,呈现的是生命境界的个体自得与并存和谐。郭象哲学的个体生命意识不但可视为对晋人个体生命风度的理论概括,其所开拓出的"个体间"关系亦可视为中国文化上的一种新型"群己"关系。不过,郭象侧重把生命意识奠基于个体的自发、自动本性而非自觉、能动心性,导致的是生命精神超越维度的欠缺。同时,在一个玄冥关系已然破碎的现实社会,郭象倡言的生命和谐之境也只能是一种梦想。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而成为中国当代文坛重量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生命情结和强烈的生命气息,从其成名作《透明的胡萝卜》开始,到《丰乳肥臀》以及近年来发表的一系列作品,生命意识一直是其表现的重要主题,莫言对生命意识、生命强力的极度张扬与推崇还包含有复杂而又丰富的文化意蕴。从哲学层面看,莫言对生命强力的推崇与张扬是为了唤回人的感性生命,以使人的生命更加趋于完善;从现实层面上来看,则是“唤回和弥补现实中逐渐衰竭的生命力”,以促进人种的改良;另外莫言对生命强力的推崇与张扬还包含有文化批判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中生态旅游意识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旅游意识是人们生存和休闲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与理性思考,是我国传统文化系统的精要之一。主要表现为:生命为根本的生态旅游伦理意识、"天地人合一"的生态旅游审美观、自然美为审美最高准则的审美观、"取之有度,用之以时"的生态旅游开发意识以及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旅游观念等。探究传统文化的生态旅游意识,对于充分挖掘生态旅游意识的功能,厘定生态旅游发展原则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化的哲学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岐义纷呈的概念。文化研究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是从哲学生存论上对文化进行解读。在生存论的视域中 ,人类文化是在特定的生存境遇中产生的 ,它直接源自于人在应对自然环境的活动中“显”生“隐”死的生命意识和生存取向 ;文化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自身既“逆”又“顺”的双重关系 ,有着“显”与“隐”的结构和功能 ,具有本体和功用双重属性。所以人类文化也具有自我矛盾的性质。人经由文化的创造而提升于动物之上 ,形成具有内在张力的有意义的生存方式 ,但同时也导致人类内部高下 ,贵贱的区分。要卓有成效地研究并解答当代的人类文化问题 ,首先要做好这一哲学的解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