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汉的土地制度是历来争论较多的问题,在近年来发表的文章中,又有新的论述: 一是认为,商鞅变法以后至秦始皇初年,秦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土地所有制,还没有对土地的“完整的私有权”。秦统一后,“令黔首自实田”就是私有土地确立的标志。(《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二期载张金光的《试论秦自商鞅变法后的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2.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共有两次,第一次始于秦孝公六年,变法的主要课题是奖励告奸与耕战;第二次始于秦孝公十二年,变法的主要课题是推行新的授田制。历史界对于商鞅第二次变法中的田制同题,长时期来曾进行了反复探讨,但遗憾的是,由此对秦国社会形态作出的结论却是很不相同的。郭沫若同志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就中国古代史的阶段划分问题指出:“我们因为材料不够和认识不足,所以还不容易划分阶段而聚讼不决。”这个意见,我看十分中肯。秦国历史的研究也是如此,占有史料不够充分和史料的解释存在偏差,是秦国社会历史阶段不能彻底澄清的重要根源。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商鞅变法的田制问题,从史料和事实的角度进一步作些探索,以期对促进秦国社会历史阶段的划分有些帮助。倘有不妥,尚希方家赐教。  相似文献   

3.
商鞅变法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功绩如丘山,声名传后世。这是法家人物王充、桑弘羊对商鞅变法为秦朝统一中国奠定基础的功绩的赞美。商鞅(又叫公孙鞅、卫鞅)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坚持革新,反对复辟,为开创新兴地主阶级的事业,与奴隶主贵族反动势力和孔孟之道拼斗了一生。下面讲的是商鞅变法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楚国吴起与秦国商鞅,都是卫国人,他们在青年时代分别从事兵学、“刑名之学”的研究与实践,都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当时周王室进一步衰微,随着诸侯王争霸的历史潮流,吴起服务于楚,官至令尹;商鞅出力于秦,升为大良造。虽然吴起在楚推行变法在先,商鞅在秦主持变法在后,但都是处在战国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大变革时期,他们所采取的变革措施和政策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当他们的革新支持者楚悼王、秦孝公薨后,旧贵族势力反扑,吴起被旧贵族乱箭射死,商鞅车裂身亡。他们的遭遇看来是相同的,但他们所从事的变法事业并不完全一样。楚国的变革,随吴起之死而夭折,人亡政废,从此衰败下去,  相似文献   

5.
商鞅本人的结局是悲惨的,但他在秦国的变法却是成功的。 当时和后世对商鞅及其变法有过许多公允的评价。战国时秦国蔡泽论述商鞅的政绩说:“夫商鞅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应侯范睢对商鞅也有适当的估量,他  相似文献   

6.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即“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关于为田开阡陌的记载和解释历来均不一致。《战国策·秦策三》载蔡泽语云;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史记·秦本纪》云:“(孝公)十二年,……为田开阡陌。”《汉书·食货志》云:“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  相似文献   

7.
商鞅是我国历史上法家的杰出代表。他在秦孝公时代实行的变法运动,是一次在当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社会革命。这次变法的成功,成为秦国由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转折点。“秦行商君法而富强”,经过商鞅变法,原来民众而兵弱,地大而力小的落后秦国,迅速繁荣强盛起来,一跃而成战国七强的元雄。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谈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我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时代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是当时新兴地主阶级革新派、法家的杰出代表商鞅(?——公元前三三八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的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本身,就是一座法家的胜利纪念碑。正因为如此,在儒法斗争的历史上,商鞅变法成了儒家攻击的一个重要目标。历代的孔孟之徒花了大量笔墨来诬蔑它、中伤它。叛徒、卖国贼林彪也对它进行恶毒的咒骂。今天,是彻底清除尊儒反法的历史垃圾、恢复商鞅变法应有的历史地位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9.
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家。秦孝公六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初步实行了变法。秦孝公七年,商鞅被任命为大良造。秦孝公十二年,商鞅又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封疆”,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重农抑商,奖励垦荒发展地主经济;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耕战,废除奴隶制的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推广“连坐法”,统一度量衡。商鞅之法“行  相似文献   

10.
词曰,滚滚大江东去, 千秋功罪谁评? 评法批儒起雄军, 马列光辉指引。 历史人民创造, 商鞅变法强秦, 儒家邪说要澄清, 述古为今革命。 前面一阙《西江月》,引出一段故事来: 话说战国中期,我国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兼军事家。此人复姓公孙,名鞅,卫国人,后来由于辅佐秦孝公变法有功,被封为商君,所以人们都叫他商鞅。  相似文献   

11.
《商君书》一书,是公元前二六○年前后由商鞅变法路线的继承者编撰的一部书。这部书生动地记述了战国中期杰出的法家代表兼军事家——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的斗争事迹,阐述了商鞅所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基本内容。该书在汉时有二十九篇,现存二十四篇。在这二十四篇中,涉及军事问题的就有十二篇,其中  相似文献   

12.
试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序当春秋战国的历史帷幕刚刚拉开的时候,出现在舞台上的秦,还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小诸侯国。但是,到战国后期,秦国竟成为当时最富强、最先进的封建割据大国之一。经过战争,秦国终于消灭了其它割据政权,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朝。秦国之所以能由弱变强,以至最后统一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过程中的商鞅变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当时进行变法的,不仅是秦一国,三晋、齐、燕等国也都先后地进行过类似的封建改革,在这些改革中,有比秦开始早的,如魏、楚等国;有比秦略  相似文献   

13.
商鞅,是我国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杰出的军事家。秦孝公时,他在秦国执政十八年,担任过大良造(相国兼大将军),不但变法取得重大成功,军事也取得重大胜利。他亲自统率军队多次打过仗,迫使魏国旧都安邑投降,后来又率兵伐魏,俘虏魏国主将公子卬,并收复了被魏国占去的河西郡地。他遗留下来的二十四篇著作,几乎篇篇都谈到军事问题,其中《战法》、《立本》、《兵守》还是专门讲军事的。《汉书·艺文志》把商鞅列为最出色的“兵权谋家”(讲战略、战术的军事家)。荀子对商鞅曾有过这样的评价:“秦之卫鞅……善用兵者也。”(《荀  相似文献   

14.
商鞅变法是我国古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历史上曾发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两千年来儒法两家在复辟倒退与反复辟倒退的斗争中,往往围绕商鞅变法这个问题,进行着翻案与反翻案的争论;而历史总是不断地否定了儒家的反动谬论.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翻案复辟从来不得人心!(一)商鞅在秦进行变法的政治活动只有一、二十年的时间,而对于商鞅变法的论争却延续了一、二千年之久.商鞅变法破坏了腐朽的奴隶制,打击了奴隶主复辟势力,限制了奴隶主的反动特权,促使新兴的封建制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起来.当时的一小撮奴隶主复辟势力,不甘心于他们的失  相似文献   

15.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①,在我国封建制的形成中是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史籍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②,说明赋税制度的改革是紧跟着田制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两者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弄清税制的基本原则、内容及其意义,不但对于秦孝公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的研究有裨益,对于封建制度的形成、封建  相似文献   

16.
韩非(前280—前233年)著有“刑名之书”十余万言,后人汇集成《韩非子》一书,是我国先秦思想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韩非被杀的原因,本来史有定论,当今史学各家的著作如: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林剑呜著的《秦史稿》、杨宽著的《战国史》、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等,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也基本是一致的,即韩非是被李斯等人进谗言害死的。但是近来有几篇文章对上述传统看法提出异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举忠同志写的《李斯杀韩非原因考辨》一文。(以下简称《王文》)该文提出:“韩非被杀是因为他阻碍秦的统一。”笔者以这为个论点值得商榷,现试从五个方面谈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王举忠同志。  相似文献   

17.
汉代亩产量问题,前人与近人多有考证,但说法不一。《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一期发表的高志辛同志《汉代亩产量与钟容量考辨》(以下简称《高文》)一文,应该说是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的继续和深入。拜读之后,颇受教益。高志辛同志不拘泥于前人观点、勇于探索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但对文中所考辨的汉代亩产量问题,却感证据不足,故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8.
政权性质问题是当前太平天国史研究中的一个争论问题.笔者在《太平天国政权性质问题商榷》(载《社会科学辑刊》,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以下简称“拙文”)一文中,对主张太平天国政权是“新封建政权”的观点,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见.本文想就这一问题,作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9.
商鞅变法的本质在于建立一种与“封建”贵族政制完全不同的、以军功和法制为核心的新型平民政治体制模式:王的权威至高无上;王以下的全体国民则在等级差序的设计中,给予平等的升赏机会和同样的惩罚手段;建功立业不再是“肉食者谋之”,一介平民可跻身为将相,这是中国传统国家社会政治模式的重大变革.这一模式的形成,并通过秦帝国的统一推向全国,奠定了两千年中国传统政治模式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359年至公元前338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政治革命——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正是战国中期,如果从春秋后期,中国社会开始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这个角度来看,已经是这个历史转折的晚期。在这个时期,一方面是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反对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斗争,经历了几百年的漫长而又激烈的过程之后,封建制已经在各诸侯国取得了胜利,他们不仅在经济上强大,而且也已经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韩、赵、魏三家分晋,实际上是这些诸侯国内封建势力对奴隶主阶级的一次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