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朱谦之的文化观洪九来(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1933年,朱谦之(1899-1972,字情牵,福州人),一个“唯情主义者”,一个“不向政客堆里钻,能保持在文化中心地当穷教授的人”①在完成了《文化哲学》一书后自认其思想历程由第一期(宗教的虚无主义时...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上帝的存在是以理性、信仰、道德“三位一体”表现出来的。哥白尼、达尔文使信仰的上帝死亡,康德使理性的上帝死亡,而尼采要完成的则是使道德的上帝死亡。这使基督教及其相应道德价值也将死亡,带来虚无主义;同时,也使人类有机会拟定新的价值。“上帝死了”和“虚无主义”是同一命题的两种不同表达式,而“虚无主义”分消极的和积极的。尼采坚持积极的虚无主义,通过否定一切价值和重估一切价值两个环节来创造新的价值。因此,上帝之死构成尼采价值重估的“语境”,而虚无主义则成为他进行价值重估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信息与热寂     
一、“热寂说”的提出及其对它的批判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1854年他引入了“熵”的概念,并重新表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1865年他进一步指明:1、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一个常数;2、宇宙的熵趋于一个极大值。在此基础之上,他于1867年推论出宇宙热寂说。按照这一学说,整个宇宙随着熵的增大朝着单一的不可逆的方向变化,宇宙中的一切运动终将全部转化为热运动。而热又总是自发地由高温部分流向低温部分,直至达到温度处处相等的热平衡状态。这时宇宙的熵达到最大值,所有的有效能量消耗一空,宇宙进入了一个没有任…  相似文献   

4.
宋道贵 《兰州学刊》2008,(11):17-20
王阳明的良知教以人之道德实践作为归宿,即良知作为人先天的道德意识,它是判断一切现实是非善恶的标准,顺良知之发,则一切行为无不合天理,由此王阳明强调“致良知”为学问的主脑工夫。而另一方面,当王阳明的视野从人类社会扩展到整个宇宙时,良知又超越了作为心之本体的存在形式,上而为“造化的精灵”,它“与物无对”,它“生天生帝”,天地万物都以之作为存在的基础与本质,这样在存有论的意义上良知就成为一种实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朱谦之借鉴柏格森的"直觉""绵延""进化"等范畴,将《周易》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互相发明,以真情为宇宙本体,用以信仰为基础的默识的方法来达到至神的境界,建构了他的哲学方法体系。真情的默识方法分为爱美、尽性、至神三步。朱谦之的唯情哲学体现出强烈的本体意识和方法自觉,体现了他对中国哲学直觉思维方式的承继,昭示着他归宗孔孟的为学旨趣。  相似文献   

6.
(二)张载的辩证思想张载这样说:“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事有始,卒乃成,就同异有无相感,则不见其成,不见其成,则虽物非物,故一屈伸相感,而利生焉!”他从肯定宇宙的物质性中,进一步探索宇宙现象,从探索中看到宇宙事物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汉静  葛振国 《晋阳学刊》2004,2(4):108-109
一、“知”、“行”范畴的新概括就认识对象而言,孙中山提出“知之范围甚广,宇宙之范围皆为知之范围。”[1]他把整个宇宙作为人类认识的对象。他指出,要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必须通过哲学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的认识方法。他说:“近来大科学家考察万事万物,不是专靠书。他们所出的书,不过是由考察的心得贡献到人类的记录罢了。他们考察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观察,即科学;一种是判断,即哲学。人类进化的道理,都是由此两种学问得来的。”[2]孙中山认为,科学的知识来源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离不开“行”。他提出了“事实先于理论”的命题。他说…  相似文献   

8.
作为哲学家和学者的方东美,兼有浓厚的诗人气质。他不仅著有《坚白糖舍诗集》,而且在其学术论著中,也常以优美典雅的文笔,使读者置身于特定的“诗意化境”而领略其中哲理。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依生命之表现,以括艺术之理法”,形成了自己关于艺术与生命的见解。这就是他的艺术观。一“生命正是艺术,艺术宫有生命”一切艺术,归根结蒂都是表现“美”的。方东美常说,宇宙“美仑美免”,它是“充满纯美的太和境界”。那么,“天地之美”从何而生?他认为,“美”来自生命。(一)美“寄于生命”而“形于创造”。方东美说:“天地…  相似文献   

9.
虚无主义的历史危机--尼采的《道德谱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力意志是尼采所认识的唯一实在。从这一视角他把基督教看作历史上的权力机构并且与之展开交锋。交战的动因来自当下现实的历史经验———虚无主义的来临;其目标指向一切价值的转换。毁灭基督教的道德,它要求人与自身相区分。而完成这一区分的是“切入生命”的精神,思想在此显示出自我超越的力量———反基督,非道德,反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0.
《老子》“无”之思想是中国神秘主义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人类语言所不能讨论的具有终极意义的存在。宇宙太始,就是从混沌之“无”到有形万物,它是超验的,本根性的,是一切由之生成的最终根源和始源。“无”本质上是时间性的,“无”是一种过程,一种流变。宇宙在无声无闻中运行,充溢着神秘主义的造化,但它如期本然构成了一个世界生成演化的空间。人类在这个空间上,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过着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然神秘生活。  相似文献   

11.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湖南道县人。他著有“太极图”和“太极图说”,在“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在探讨宇宙之本体,但从探讨中所得的结论:宇宙的本体是唯心的;又撰有《通书》,其中虽有若干的辩证思想,但整个体系和太极图说是一致的,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是在“明夫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伦,以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说,是在为强化了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经济建立理论的根据。这是周敦颐的唯心主义思想的主旨。  相似文献   

12.
哲学界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总的趋势是螺旋式上升的。例如有的文章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总发展过程,所以具有一种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粗糙变为完善的趋势,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有否定之否定这个规律的存在。” 这一观点似未能正确反映宇宙一切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有简单化和片面性的缺点。  相似文献   

13.
禅宗实际的创始人慧能提出,禅修要做到“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①关于“无念为宗”。慧能说:“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念”本指记忆,此泛指分别、认识,即思维活动。“无念”的含义有两个要点:一是就主观方面说,心体要离开念,即认识本体,远离一般的思维活动;二是就客观方面说,见一切现象(“一切法”)而又不执著。这就是说,思维时不执著主观思维和客观现象,为无念。无念是对外不执著境,所以要竭力排除世俗的分别、认识,也就是世间的各种概念、判断、…  相似文献   

14.
马里翁在其著作中对胡塞尔的“一切原则之原则”进行了深入讨论。一方面,他指出该原则解放了现象性。另一方面,他也指出该原则使得直观成为现象性的尺度,进而对现象性造成了如下诸多限制:第一,直观使自身成为显现的唯一形式;第二,以意向性为基本特征的直观使得现象性被还原成对象性,使得现象处于视域和自我的限制之下;第三,直观在本质上是可能匮乏的,并且事实上是匮乏的,这导致显现的现象也是贫乏的;第四,“一切原则之原则”脱离了还原,进而失去了现象学的严格性。在此基础上,马里翁通过发掘被给予性和还原的作用,提出了“还原越多,给予越多”这个原则,从而超越了“一切原则之原则”,通向被给予性的现象学。  相似文献   

15.
人们历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整个世界的一切现象归结起来不外两类: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本世纪中期,当代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雷蒙德·鲍波尔(Karl Raimund Popper)明确提出:除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存在之外,还存在一个思想的客观内容世界。他认为整个宇宙由三个世界所组成:世界1,物理客体和状态的世界,它包括整个宇宙间的物质和能量  相似文献   

16.
<正> 鲁迅并非孤立的历史现象.他是文学的,又是政治的,而且属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就以香港同中国大陆来说,其鲁迅研究的姻缘关系,是十分密切的.1936年10月19日,鲁迅溘然长逝,恶耗传来,香港同胞反响强烈,各报刊均载讣告与悼念文章.在此之前,香港当然也偶尔报道鲁迅的活动,特别是鲁迅在广州及亲到香港讲演时,曾有文章谈论鲁迅,但算不上学术研究,评介鲁迅最多的是在鲁迅辞世之后从1936年至1941年,人们都沉浸在哀悼“民族魂”的一片泪海之中.不少文章带有浓烈的悼念意味.其中以毕明的《悼鲁迅先生》最有代表性.他称鲁迅为“中国文坛的巨人”、“东方弱小民族革命斗争的领导者”.由于鲁迅精神沟通了海内外的“中国心”,所以有些文章直接挑明,今天追悼鲁迅,“更要坚定地勇敢地接受其遗志,促进民族阵线之巩固与迅速建立太平洋的集体安全制度,与世界上一切的恶劣势力奋斗.”  相似文献   

17.
郭象的“独化”论思想不仅在魏晋玄学关于“无”、“有”等本体思想之演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整个中国哲学史上也独树一帜。如何看待郭象的“独化”论呢 ?人们往往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把它作为抽象概念来认识 ,由此将其视为神秘的唯心的思想。其实 ,郭象的“独化”论并不是一个抽象概念 ,而是一种现象性的存在论。当然 ,郭象没有明确的现象学的思想 ,但他有明确的“相因”论的思想和方法论 ,由此表现出了其“独化”论的现象性义蕴。郭象的“独化”本体论不仅具有现象性 ,他的“遣之又遣”的“冥而忘迹”的认识论也有现象性  相似文献   

18.
周濂溪是宋代新儒学的奠基人,他所取得的一个十分重要成就,就是将“无”全面系统地引入到新儒学体系之中。首先,他将“无极”引进到新儒学的形上学之中,“无极”成为高于、先于“太极”的宇宙本原;其次,他将“无为”作为儒者的最高人生境界之中,将“诚”规定和描述为“无为”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况;其三,他将“无欲”作为一切有志于学圣的修炼方法。濂溪学在坚持儒家伦理的基础上,又将佛、道之“无”融汇于儒学之中,提升了儒学的形上智慧、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女神》中的有些诗句是很难理解的,如“一的一切”,“一切的一”,而不少作品选本的注释又多有错误,更是增加了自学的困难。其实,《女神》中的疑难诗句,都是郭沫若受了泛神论的影响而写成的,带有浓厚的泛神论色彩,弄清了泛神论对郭沫若的影响.这些诗句就不难理解了。泛神论是一种解释世界的哲学思想,其基本观点是:整个宇宙世界是一种自本自根的客观存在,并非由外在于自然界的“神”所创造。它认为,宇宙间的万物(包括人)都是这种客观存在的表相,表相互为因果,相互依存与矛盾,便由运动而产生一种内在的创造力。这种创…  相似文献   

20.
老子美学的逻辑起点是什么?这影响着我们对整个道家美学深层结构的把握。我认为老子美学的逻辑起点不是“道”、“无”、“有”,而是“朴”。《老子》研究中,“朴”这一范畴向来被忽略,一般视之为表述“道”的普通概念,讲老子美学时,把“朴”简单地归属“无”的名下。我认为“朴”是与“道”,“无”有同等地位的本体性范畴,它是大宇宙无名之浑沌与小宇宙(人)无欲之冲虚的统一。“朴”的观念奠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