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2 毫秒
1.
[摘要]汶川地震及其之后进行的大规模、高强度的灾后重建使羌族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本文在分析羌族文化灾后重构背景的基础上从文化认同、文化结构、文化功能、文化运动四个方面对羌族文化重构形态进行了调研,并对羌族文化灾后重构的实践进行了理论反思,对“文化认同”“文化适应”、“文化的指导变迁”等经典理论在羌族文化重构时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5·12"汶川大地震已过去近3年,阿坝州是"5·12"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区,也是我国羌族人口聚居的核心区,国家在灾后重建中抢救与保护羌族地区民族文化,专门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本文紧抓文化部进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契机,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共生为研究核心,对阿坝羌族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游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文化类型与藏回 汉族和谐共生的项目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共生,推动后灾后时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地震灾后羌族文化的修复与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给羌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同时给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造成极大的危害。地震后对于羌族这个“云朵上的民族”,如何进行文化保护和重建,已成为大家迫切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物质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对羌文化重建的建议及行之有效的重建办法,以期望羌族文化在灾后重建中得以保护和延续。  相似文献   

4.
地震灾后羌族经济文化空间恢复重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给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的经济文化空间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民族区域经济严重受损,羌族文化更是几乎面临着濒危的现状.因此,对这一特定经济文化空间范围里的羌族经济文化受损现状、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羌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进行专门的探讨,提出重建羌族经济文化空间的路径选择,是灾后羌族经济文化空间恢复重建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羌族传统文化是羌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切文明的总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羌族传统文化在今天面临愈来愈剧烈的工业化与全球化的冲击过程中,又遭遇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打击.本文基于灾后重建过程中文化保护与发展中所遭遇的困难和问题,将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灾后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探求羌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原则、途径和方式,试图在呈现现状、分析问题的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具体项目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汶川大地震后羌区文化重建问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08年5月12日所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给西南地区,尤其是羌族地区的文化与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民族文化重建工作成为灾后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简要回顾了汶川大地震以来有关羌族地区恢复重建工作的基本方针与进程,并结合本人所参与的重建规划工作与研讨会中的体验,对羌族地区灾后重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思考,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所系,文化重建与灾区经济重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再论民族文化"灾后重建"中的民众主体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后,遭受巨大重创的各地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得到了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援,生产生活恢复迅速.但在灾后羌族民族文化的重建规划中,外来援助者的救援意志以资金和规划的样式,相对淹没了被救助者--羌族民众主体的有效参与.而缺失了位居主体的少数民族民众的有效参与,所谓的"民族文化重建"只能沦为人造的民族文化空壳.必须呼吁停止一刀切的民族重建规划,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主体在灾后家园重建中的根基地位.  相似文献   

8.
羌族聚居区是灾后重建中羌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变迁的关键区域。以SPSS19.0处理数据,分析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考察当地居民对羌寨重建及羌族文化的认识。以“1”为一个步长,将羌族文化感知因子划分为3个分值段,并以受访对象“基本或完全同意”相应选项的累积百分比来表征此分值段内因子的强度含义。调研显示,羌族居民对于羌寨重建基本呈肯定的态度,其民族文化及身份的认同感较强烈。羌族聚居区重建基本符合羌族文化空间重构的需要,部分聚居区异地重建或原址重建与羌族文化传承之间存在冲突,加速了羌族文化的现代变迁进程,不利于羌族文化原真性、完整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结论有助于认识多元文化背景下羌族文化对异地重建的适应性问题,为羌族文化空间重构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摘要]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羌文化的巨大价值,创造了显著效益,但地震灾害使羌文化遭受重创。灾后,羌族旅游产业恢复重建中,对羌文化传承、创新、“经典”与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产生了巨大作用。开发和建设羌族地区羌文化旅游业,这无疑让我们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重新审视羌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定位、目标追求和路径选择。这是一个大胆的、充满挑战性的战略构想,也是一个崭新的、极富创造性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大众传媒一直对羌族社会发展、羌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现代化发挥着重要影响。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传媒在灾后重建的报道进程中,有意识针对羌族文化恢复与发展开展议程设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报道羌族文化遭受的劫难,为羌族文化重建聚合宝贵资源;第二,传媒持续关注羌绣、羌族村寨重建与开发等,为羌族文化资源的市场化、商品化创造机遇。当然,这种议程设置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采取必要的对策加以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为例,重点分析北川地震遗址和博物馆建设运动中所展示的对羌族文化的广泛关注及表述,借此探讨了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人们如何通过物象的收集与陈列.重新凝聚族群认同并再造不同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汶川地震重灾区岷江上游区域的人文背景及民族特点进行了探讨,认为岷江上游区域具有四个基本特点:一,它是一条历史民族走廊和汉地连接羌、藏之通道;二,它是汉、羌、藏交接过渡区和民族文化交融地带;三,它是我国羌族的核心聚居区;四,它是地质生态脆弱和资源匮乏地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的依赖程度甚大.在此基础上文章对灾后重建中如何保护羌文化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羌族纪实影像应是“羌村镜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以真实而富于诗意的细节,充分、全面地显示了羌民族社会历史变迁和古老文化的传承。因而基于此的研究,也必定能对羌民族灾后文化重建和家园重建提供重要的精神武器——从影视人类学出发,找到这个民族发生、发展的渊源;从地方社会发展看,可以引发强烈的认同感与参与感;而从更大的民族文化传承来考量,则可以推进各项非物质遗产继续向深广推进。  相似文献   

14.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两年多来的实践表明,在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为适应发展而加速变迁是必然结果,民族文化的"传统保护模式"不能适应灾后重建的发展大势.只有实现文化保护与文化发展的协调统一,在文化发展中才有可能较好的实现文化保护."发展性保护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超常发展的需要,可形成保护、传承、创新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是灾后重建中实现文化保护目的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5.
震后各级政府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其保护措施的应急性特征较为明显,这种"发展性保护"模式是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理想模式,数年后包括羌笛在内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仍令人担忧。本文采取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阿坝州茂县羌笛的保护与传承现状进行走访调查,并根据样本基础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其有效传承与发展的瓶颈所在,最后从民族文化生态发展路径角度提出相应政策性建议,以期为民族地区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经历汶川大地震后,羌族传统建筑毁损严重。研究发现,在对北川羌族建筑重建的过程中,对继续葆有羌族传统建筑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上尚颇有不足。因此,研究羌族建筑的美学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美学的视角审视羌族传统建筑和灾后重建建筑的差异,就灾后重建过程中保护羌族传统建筑原生态审美风格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灾难观是人们关于灾难的认识与观念。羌族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应羌族地区生态环境、预防与应对各种自然灾难的观念,并且在具体场景中指导人们实践。可以说,羌族灾难观是羌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羌族人民生存和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不过,当灾难一旦超出已有的经验认识范围而又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灾后重建时,原有的灾难观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强力冲击。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进程中,现代科学观念的强力进入、抗震标准的强制实施,高新技术的广泛采用,受援条件的限制等,不仅与羌族原有的灾难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张力,并在具体实践中如村落的选址与布局、建筑材料与结构的抗震性,生计方式从多元互补到结构单一,避灾仪式的删繁就简与时空转换等等方面,重构了羌族的灾难观。羌族灾难观的重构对于羌族社会的意义,尚需时日观察。  相似文献   

18.
5.12震后灾区汉藏羌老年社会支持网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5.12地震后社会调查的数据,集中讨论和分析了四川藏羌民族地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状况,比较了汉、藏、羌族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各维度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在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影响下,藏羌民族地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总体上以家庭支持为主,规模小、紧密度高,同时存在民族差异。突发地震灾害后,民族地区老年人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遭到严重的破坏,并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考察在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遭到破坏,而正式的社会支持尚显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恢复和重建民族地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今后灾后重建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摘要]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如何传承与发展羌族文化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教育、科研院所、社区(村寨)是羌族文化传承的基本路径。本文试从学校教育以及政府支持、羌族村寨等方面探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羌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发生改变,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面临着困境。羌族传统音乐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表征之一,学校教育则是实现其传承、传播以及恢复、重建文化生态的重要途径。目前,羌区传统音乐的学校教育存在着教学目标缺失;民族特色课程资源不足;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教学评价形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以及羌区特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文章从学校教育的视角就羌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传播进行了探讨,并就其融入当代社会的机制、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性、恢复和重建羌族文化生态的途径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