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保护世界遗产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我国履行公约中喜忧参半。本文对其中现状做出分析 ;从无形文化之一的语言为切口 ,以甘青“小民族”语言的“两难”处境为实证 ,参照世界有关信息 ,并以文化多样性和语言的文化载体、文化象征功能为视角 ,提出有关建立保护机制的认识与观点。  相似文献   

2.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由于遗产开发利用中的粗放型模式 ,造成遗产资源浪费、退化以及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调等现象已相当严重 ,加大保护管理工作已迫在眉睫。目前急需解决的是遗产地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遗产保护 ,法制先行。如果颁布专门的《世界遗产保护法》 ,将对世界遗产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把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好 ,传给子孙后代 ,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通过是传统文化由传统方法保护转变为特殊权利方法保护的例证,也为西藏传统文化保护提供了全新的范式。格萨尔、藏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西藏实施公约义务的有力实证。但应看到的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和保护措施不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属不清的现实,因而,像《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样的地方性立法,不但是传承与发展西藏传统文化的自身需要,也符合创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法律架构的终极诉求。  相似文献   

4.
"文化线路"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线路"是近年来国际遗产保护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它对世界遗产保护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文化线路"带来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和新思维,本文主要阐释了"文化线路"的提出及其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更新、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的借鉴、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从景德镇陶瓷遗产的内涵和外延角度,即景德镇陶瓷业的悠久历史、众多窑址、精湛工艺、文化体系四方面,论证了景德镇陶瓷遗产具备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格,并对申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一、明确意义,统一认识,是申报成功的基础 《世界遗产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具有突出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最  相似文献   

7.
我国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面临衰退、萎缩乃至失传的困境.根本原因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遭到破坏。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文化学的视角出发,比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相关理论和我国的现状,由此反思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和对策.其关键在于处理好四大关系,即"变"与"不变"的关系、"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保护"与"创新"的关系、"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思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法律需要不断地将社会生活中发现的新问题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中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规则机制和权利救济途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的思考必须要建立在我国已有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背景下进行分析与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借助或不借助物质媒介所表现的世代传承的特定民族的文化信息利益。其法律性质具有特定民族性、活遗产性、以口传身授方式体现的传承性和利益性。任何团体、个人乃至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均负有正当利用、不断维护、坚持延承的义务。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则主要表现在对它的使用上和获得相应利益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主体的主要类型包括社会民众型、团体型和个人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救济机制的建构应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原则、、法律救济方式与途径上有所建树。在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协调如下几个关系:1.同已有法律的协调;2.同社会惯例的协调;3.同我国承诺的国际保护义务的协调。  相似文献   

9.
任卓冉 《理论界》2013,(2):103-106
世界遗产是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或文化遗存,是《世界遗产公约》的创造物。我国自1986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制定了以宪法为依据,以《文物保护法》为主体的一系列世界遗产保护法律法规。虽然我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迅速,但在现实中还存在大量不利于世界遗产保护的现象。本文通过对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困境的揭示,进而对其进行法律分析,呼吁通过完善世界遗产保护法律制度,制定世界遗产保护专项法律,来超越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破坏、灭失等威胁,如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议题和使命。从传播学的视野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国际间进行的是理念的交流和传播,而在国家层面是法律与政策的宣传,在微观层面则是传统技艺的有效传递。目前,与具有先进保护经验的国家相比,我国的保护理念和措施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是经济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较大的影响,需要在法治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遏制违背保护原则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传统戏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国众多戏曲剧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戏剧的保护成为戏曲研究与传承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构建戏曲遗产保护体系,首先要充分认识戏曲艺术的生命力和独特性,以及各剧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与实施.保护戏曲文化遗产应该遵循在系统性原则下进行整体保护、在市场化体系下进行动态保护、针对剧种差异进行分类保护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2.
景德镇陶瓷文化与世界文化遗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德镇在中国陶瓷史和世界陶瓷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陶瓷文化,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从世界遗产的视角分析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景德镇陶瓷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作为一种为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见证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是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它应该是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突出的普遍价值”是衡量某遗产能否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标准。实践中,它不仅要求遗产满足相关的具体要求,还要求其真实性得以证明,且存在有效的保护管理体制。红旗渠申遗的关键即在于证明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首先应确定红旗渠以“文化景观”类遗产参加申报的方针;其次要在理论领域深挖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及其普世价值,以证明其真实性;此外,还需科学规划论证,以建立针对红旗渠的有效的保护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可以采取国别性保护、世界遗产式保护和区域性保护三种模式。"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别性保护模式存在保护不一致、外部监管缺乏等问题。"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属于全人类文明成果,但不可能全部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予以保护。"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区域性保护则能够有限度地统一保护标准并将保护更多遗产。中国在"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模式选择建构中应积极推动更多"一带一路"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要积极引导沿线国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区域性保护在"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95年,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元上都文化景观正式被列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元上都作为蒙古民族精神文化的永恒纪念地以及我国一处重要的“准世界文化遗产”正在被广泛认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遗产公约》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群、遗址为世界遗产。”它包括文化遗产、文化景观和自然遗产。文化景观又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交互作用的形式,是“自然与人的联合工程”。元上都既拥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又有近现代蒙古民族传统生活与实物见证,还有反映生物多样…  相似文献   

16.
《琼州学院学报》2020,(1):35-43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由于公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难以解决其实际问题,有必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公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制度。中国作为一个存有大量海洋及水下文化遗产的国家应当积极加入有关公约,并在不断地完善国内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立法的同时,借鉴有关国家的经验,积极保护本国散落在公海的水下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从广义的世界级文化遗产来看,到目前为止,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韩国境内的文化遗产有以下三种,一种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第二种是列入《世界纪录遗产》的世界文献遗产,第三种是人类口传和无形遗产杰作。韩国这些文化遗产及其历史文化特征和价值,其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文化重镇,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自2005年以来,重庆按照国家的部署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现实进展来看,还需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思路、策略以及具体操作等方面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19.
武装冲突情况下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是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拿破仑战争”到“一战”,再到“二战”,文化遗产所遭受的严重毁损和流失客观上导致了武装冲突情况下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的萌芽、形成与发展。武装冲突情况下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在历史演进中,以禁止战时掠夺为基本原则,不断完善法律规范、扩大保护范围、加重保护责任、加强保护措施,从而得以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化线路”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线路"是近年来国际遗产保护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和遗产保护理念,"文化线路"的提出对世界遗产保护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为例,将"文化线路"理念/方法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相结合,对"文化线路"构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