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和文化是互动的。我们在研究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时 ,必须重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应利用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 ,让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接轨  相似文献   

2.
宗教文化资源渗透在云南民族传统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之中,因此,云南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性质是宗教文化.云南宗教文化资源具有完整性、原发性和层次性,并以原始宗教文化资源为根本.因此,认识和定位云南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性质,对云南保护、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和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河湟地区是我国最具民族与宗教文化多样性的文化区之一,从历史学和人类学的双重视角,以河湟地区的道教为视点,探讨了这一地区多元宗教文化的涵化与和合共生模式。在这一地区历史上正是道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的彼此影响与整合,夯实了河湟地区多元民族-宗教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根基。同时基于这一个案的分析,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结构是"儒道释伊四教互补合一"的"一室四间"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儒家道德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承,是儒家道德文化的纵向传递与其在少数民族地区横向传播的对立统一,是中原汉民族文化外在驱动与少数民族文化因素内在结构适应性变迁的交融与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少数民族对儒家道德文化认同的方式而实现的.因此,儒家道德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承过程具有鲜明的共性特征和因民族差异而具有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西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多层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既需要考虑文化建设中的一般性需求,同时也需要兼顾因地域、民俗、民族等相关因素制约而导致的特殊性.西部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游艺民俗资源,既是农村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滋养西部各民族传统文化生活中重要养分.各民族游艺民俗的创新性继承和开发,在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着突出的重要意义和特殊价值,应是西部民族乡村多层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重要源泉,同时也是探索走出有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之路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的重要任务。尤其对于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云南来说,和谐社会建设对保障边防安全、国家稳定至关重要。大理是云南省西部白族集聚地区。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白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和民俗文化旅游,堪称典范。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对白族地区脱贫致富、社会稳定、民族和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因此,政府应对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导向,充分挖掘具有利用价值的民族文化产品,并与旅游业挂钩,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旅游产品,让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在互动中得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国社会宗教的文化属性日益突出,而少数民族地区是宗教文化比重较大的区域,宗教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构成的重要内容。宗教文化的健康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宗教文明是宗教文化的积极因素,现代宗教文明是立足当代、面向世界、服务人类的积极的宗教文化,宗教文明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一部分,开展宗教文明建设是直接提升宗教文化水准、提升宗教文明境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一个有益尝试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宗教工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绕不开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看待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近代以来历次的文化革命,客观地造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树立、铸造起来的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价值体系、伦理道德体系及人文精神的空前解构,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艰难的现实处境和艰巨的文化复兴使命。宗教曾经是铸造中华民族价值体系、道德体系、民族共同行为准则的重要文化主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传统宗教文化应有一席之地,应该让其塑造公民道德和社会伦理秩序的基本功能发挥出来。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研究,因势利导,开拓宗教文化发挥作用的政策空间。  相似文献   

9.
云南是一个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已开始了社会、文化转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巨大中击.实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是每个民族兴旺发达之路.没有现代化、就意味着贫穷与落后.但是,一旦丧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就意味着该民族文化的消亡.如何帮助这些少数民族稳定地进行社会、文化转型,促进经济发展,又要在转型期注意保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是国家精神建构的一部分,也是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共性”和“个性”的关键因素。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长期以来受到乡村民俗与宗教文化的交互影响,其乡村社会更加复杂,社会治理更加难以协调,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对乡村社会的解构,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发生了流失与变异,给乡村自治带来了新的局面。研究民族地区乡村传统文化的变迁以及乡村政治的新态势,分析当前乡村文化对村民自治的各种影响,通过对乡村政治的内在需求研究乡村文化的重建,寻找二者的契合与互构。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和最深厚的软实力,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公共文化的角度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方向。其逻辑性和可能性在于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在民族性、整体性、群体性和全社会共享性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其必要性在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文化挑战。在公共文化视域下,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民性、时代性和世界性,使之扎根人民、服务时代、走向世界,将有利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党对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应该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化发展;二是文化是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维度;三是民族文化多样性与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化发展应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学校教育传授知识的集中性、系统性使学校成为当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教育中科学与宗教的矛盾、学校时空的有限性以及学校教育与生活的相对分离,造成学校教育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不完整、脱离现实生活以及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有限等困境。故在学校教育中要合理选择民族文化作为教育内容,并注意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的结合,以保证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在传承民族文化内容和方式上实现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构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认同的互利共生模式,以保证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中原文化植根于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海岱文化植根于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两地无山河阻隔,交通便利,自古以来经济联系紧密,文化交流互动频繁。在中国古代,除华夏族之外,东夷族和苗蛮族都是构成汉民族的重要族源之一。在史前和先秦时期,东夷人和华夏人的交往十分频繁。正如傅斯年所说:“这两个体系,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华夏人和东夷人在长期交往、杂居共处中逐渐融合为一体。西周以迄战国,中原地区和海岱地区的文化交流互动更为频繁。这种文化交流与互动,逐渐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了统一的较为先进的文化,特别是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学说。汉代儒学在全国传布,从而在构建共同的民族心理、促进汉民族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广泛而复杂的,而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往往是渐进且不易被人察觉的。随着三峡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造成了三峡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消亡,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严酷现状。如何在三峡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社会科学和民族文化研究领域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从民族地区多元宗教生态文化的形成特性来看,多元宗教生态文化的多元性不仅根源于宗教伦理观的不同,还在于具有很强的生态环境特征和经济文化适应性特征.据此,在构建生态文化与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互动关系模式的基础上,得出正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的多样性,从而产生了多元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结论,并从两者互动关系分析出传统生态文化有效发挥功能的条件是少数民族传统经济以农业为特征,以可更新生态资源为基本内容的经济模式,生产力水平低,人口规模小,社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缓慢,处于一个封闭的社会生态经济系统内.在开放的、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下,传统生态文化的约束力远不如在传统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中那么有效、广泛.因此,在当前民族地区开放的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下,一方面要加强生态经济系统自身的可持续运作,另一方面有必要改造传统生态文化,使其更具适应性、约束性.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公共文化的陷落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文化整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依然掩盖不住公共文化陷落和衰败的颓势。本文对农村公共文化陷落的原因作出了深度解析,认为从表面上看是农村公共文化形式这个外壳在剥落,其实质则是农村传统文化中公共理念消解的后果。接着在农村公共文化的未来走向论述中,以此驳斥了"农村终结论"、"私性文化替代论"和"经济决定论"。最后指出农村公共文化重构的现实出路应该是"嵌入论"和市场化。即通过农民公共观念和公共文化形式两个渠道的共建和互动,来实现农村公共文化的繁荣与振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少数民族现存不同类型的宗教 ,遗留有大量原始宗教成分 ,历经文化变迁 ,原始宗教主要表现为两类动态性的流变形式 :一是传承 ,指的是少数民族因文化传衍、交流等缘故 ,既使原始宗教在现有宗教中得到相对直接的保存 ,又在通古斯民族的萨满教、藏族的宗教等过渡型宗教中得到延续、发展和引申 ;二是互动 ,它既指诸如中国上古民族与周边民族、晚近诸原始民族的共同信仰物、相似宗教活动所显示的文化碰撞引发的宗教文化互动 ,也指原始宗教文化与体系宗教文化的互融与互补 ,在我国突出地表现为藏传佛教、南传佛教 ,以及汉地佛道二教及其他体系宗教对原始宗教的各种影响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教和佛教作为世界性宗教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涵化力。以伊斯兰教和佛教为内核的回、藏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建立在宗教文化之上的道德观、价值观是回、藏民族交往的基础。同时,回、藏民族作为西北地区两大主体民族在其文化形态上又表现出许多共有的地域性特征。因此,要推动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重视回、藏民族文化传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日本文化具有双重结构的特征,日本民族在坚持固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吸收外来文化,在不断的摩擦融合中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神道教和佛教是日本两大并存的主要宗教,本文通过探究神道教与佛教在历史变迁中的双向交融过程,从宗教的角度展现日本双重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