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生命是东西方哲学的共同主题,对生命的解读和诠释是东西方哲学交融会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直觉式体验成为老庄道家与西方生命哲学的共同方法,这种直觉表现为老子"涤除玄鉴"式的"观"和庄子的无己式"坐忘"、"心斋"、"吾丧我";柏格森则称其为生命冲动直觉。虽然就主题和方法,老庄道家与西方生命哲学实现了融通,但柏格森将生命理解为冲动,以绵延为生命本质,从进化论的生成角度规定生命无疑与老庄道家有着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2.
老庄哲学把对自然现象、人类生存状况及生产经验的观察、研究,作为切入点,建立起了道家的自然观,展示了老庄在自然科学方面最初的理论自觉。老庄坚持"道"生万物说、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的理论;庄子提出了生物起源、循环演变的猜想、万物一体的生态论;老庄尤其确认了人的自然本质及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并由此衍生出了老庄的养生论,所有这些都显示了老庄哲学独有的理论品质以及它在理论上的前瞻性、现代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1895-1976)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1889-1976)在上个世纪30-40年代,不约而同地把现代哲学思考的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道家思想,而且都关注艺术和诗对西方技术世界的拯救作用,并希望藉此复归人类精神家园的栖息,反映出西方现代哲学的历史动向,孕育了中西哲学的潜对话.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林语堂是一个相当活跃、很有影响的人物,大概没有人比他更西洋化,也没有人比他更东方化。林语堂一贯注意东西方文化异同的比较,并强调东西方的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不管是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还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林语堂都力图从东西互补的角度进行文化综合。这种对东西文化作综合观的关键在于老庄思想,是老庄思想使林语堂理解的东西文化交汇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西方小说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前苏联学者巴赫金与捷裔法国小说家昆德拉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从西方现代文化的危机、西方现代人的生存危机出发,本着探索生活世界本真的责任感,展开了对西方现代文化批判性的审思和对人的具体生存境遇的探究.本文对二者小说理论的哲学基础进行了比较阐发,旨在发掘整合其小说理论的哲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学界对"新道家"的呼吁和境内外的"道家热"现象彰显了老庄道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与世界意义.以"艺术精神"来概括道家美学的精神实质是20世纪道家关学研究收取的一颗硕果."老庄艺术精神"作为道家美学的内核,某种程度上参与塑造了中国现代美学、现当代文学的面貌与格局,并通过中西文化交流所潜伏的比较诗学视城引渡西方、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因为主张和论证"道法自然",老子被西方学术界奉为世界环境哲学的先祖。阐扬老子思想的庄子则被列入世界历史上50个环境哲学家之一。道家对环境哲学建构和完善的突出价值,已经得到许多西方专业哲学家的高度肯定。这类共识可谓越聚越多,为道家的生态转型和通向环境哲学殿堂铺垫起一条通衢。但是在西方人的发现抑或赞誉面前,中国学人不可沾沾自喜,浅尝辄止。我们应该保持文化和自然自觉的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清醒、更  相似文献   

8.
受30年代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林语堂自身的经历以及他所接受的资产阶级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林语堂在这一时期极力推崇道家,并在老庄哲学的直接影响下形成了他名士式的心态:在对待政治的态度上,他标榜“不涉政治”,当纯粹的文化人,主张“超政治”和“近人生(情)”;在文学上,他创立了独特的远离政治现实的文艺理论体系;在生活上,他用幽默和闲适等手段来借以逃避现实,表明取向。这种名士式的心态也显示出林语堂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特别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文化现代性就是指要以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主导,以民族文化为本位,保持中国儒学文化所蕴涵的稳定性、延续性和包容性,学习西方的理性精神,把握真、善、美的理性认知方式,直面全球背景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反思现代人的实践行为和思维方式,拯救现代人心中的困惑、彷徨与焦虑,使东西方文化从差异逐渐走向融合,这也正是笔者所要探讨的问题——对文化现代性哲学解读之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文化现代性就是指要以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主导,以民族文化为本位,保持中国儒学文化所蕴涵的稳定性、延续性和包容性,学习西方的理性精神,把握真、善、美的理性认知方式,直面全球背景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反思现代人的实践行为和思维方式,拯救现代人心中的困惑、彷徨与焦虑,使东西方文化从差异逐渐走向融合,这也正是笔者所要探讨的问题——对文化现代性哲学解读之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诗歌中常常不以主观的情绪或知性的逻辑介入自然,力求以自然自身呈现的方式呈现自然,使之与人的情感平等交融;而西方传统诗歌则将人的感受放在主位,以人的情感而不以自然的存在为依归,使自然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中国诗歌的这种现象可从老庄的道家思想中追溯哲学本源,而西方诗歌的此种倾向亦可从其文化中天人相分的传统哲学内涵中寻求根源.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道法自然”、“天人一体”和“上德无为”等哲学观点与现代生态哲学的自然中心主义、人类回归自然和遵循自然规律等观点之间相似性 ,认为先秦道家是生态哲学的先驱。西方传统哲学中“征服自然”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应为人类掠夺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现代生态危机负责。以先秦道家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哲学中蕴涵的尊崇自然、师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是实现人类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宝贵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立足于道家思想与其最重要成就《道德经》,结合卡西勒的神话思维观和海德格的语言论,旨在由语言创世观出发,用道家思想剖析《地海传奇》,借东方哲学解读西方文学,进一步探讨厄休拉·勒奎恩笔下的地海世界中,西方奇幻元素魔法与东方老庄哲思的内在联系,并揭示魔法的新阐义。  相似文献   

14.
奥尼尔对东方传统文化的兴趣由来已久,尤其对古老中国的道家文化的迷恋伴随了他的一生,也深刻影响了他的戏剧风格和创作思想。老庄的道家思想体现在奥尼尔的多部戏剧作品中,以《马克百万》和《喷泉》为例,作者在这两部剧作中表达了道家阴阳周期、对立统一以及事物无限循环发展的思想。事实上,奥尼尔对中国道家文化的迷恋和向往,是在寻求一种精神信仰,旨在遥远的东方世界里找到一种哲理来医治现代西方物质主义的病根。  相似文献   

15.
真理问题是中西哲学的核心问题.但现代以来,随着西方传统认识论被解构,三个问题暴露出来首先,由于人认识能力的有限和世界的无限之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知识能否切中对象成为一个引人质疑的问题;其次,既然人的认知能力不足以把握世界整体,关于其存在根据的本体设定就更缺乏对世界实然状况的揭示能力;再次,人作为认识主体,理性灵魂长期被视为人获得真知的内在根据,但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的发展,却对这种内在根据进行了否定.这三个问题导致了西方传统知识价值体系的瓦解,使反本质、非理性、去中心成为现代哲学的走向,并使虚无代替真理成为世界最后的本相.虚无的发现是西方现代哲学出现人类学、语言学、生存论转向的根本原因.而中国哲学由于在其奠基期就对人认识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并因此产生了道家的本无论和禅宗的空观,所以在这一问题上,中西哲学不但可以相互印证、相互发明,而且中国哲学虚无论的漫长传统,可以将相关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6.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老庄哲学身心修养模式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是对老庄哲学身心修养模式的继承、扬弃和发展 ,它继承了老庄哲学中按规律办事、以社会为本位、主张和为贵的积极因素 ,扬弃了老庄哲学中摒弃知识、回归原始、避世养真的消极因素 ,并针对中国人的特点 ,运用科学的心理治疗理论进行了再创造 ,因而具有了科学性、可操作性 ,并充满时代气息 ,成为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现代文艺发展史上,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最闪耀的戏剧家和文学家.他痴迷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老庄思想,道家学说的“自然”、“阴阳”以及“宿命”等思想,深远地影响着他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体现在《马克百万》、《长日入夜行》、《喷泉》等作品中.通过赏析和研究,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在其作品中无处不在,其作品自始至终均体现出道学的艺术价值.此种文学创作也体现出东西方艺术、文化、思想等领域的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困境及其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哲学课遭遇冷遇和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方面的原因、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原因,以及教材本身方面的因素等.要摆脱这种困境,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完整、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坚信其科学性,这是哲学教学改革的原则;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应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应加强与现代西方文化、哲学的对话和交流;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应关注、吸纳科学的最新成就;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要关注现时代的问题;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哲学的思维方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金岳霖在建立其元学体系时,以深厚的民族情感承继中国传统哲学,而尤其青睐老庄道家哲学。在鞭辟入里的分析基础上,他以学理和情感的两种标准,对老庄哲学进行了较为有说服力的评价,体现了辩证的价值取向。他多角度、多层次地对老庄哲学予以考察吸纳,并经过改造后有机地熔铸到自己的元学体系之中。他以极强的逻辑分析能力,以纯粹的逻辑推演方式建立了一个独创性的元学体系,不仅克服了老庄哲学的不足,而且弥补了中国传统哲学"逻辑意识不发达"的状况,从而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哲学是“爱智慧”,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科技惠及全球,但与此同时带来的弊病不可小觑。对生存意义的怀疑、社会不平等的凸显、民族文化的泯灭都是现代社会的弊病,哲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