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传统文化中,休闲体育文化有着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本文追溯了南宋市民的娱乐生活,认为休闲体育不是舶来品,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梳理浙江省传统休闲体育项目.通过实践考察浙江省休闲体育文化丰富的本土资源,指出保护浙江省传统休闲体育“文化空间”刻不容缓,并得出浙江省当代休闲体育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不能摈弃本土资源的论断.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休闲体育对增进健康、丰富生活、加强人际关系、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安徽省女性休闲体育发展受到场地设施条件、传统体育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和水平、传统社会性别思想等因素的制约。应从城乡场地器材等公益品投入、提升女性自身素养、更新传统体育观念、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资源的优化、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建设安徽省女性休闲体育。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性的分析,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是一种包括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冲突、交流和融合的过程。结论是其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结果,即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区域的资源可以被全人类所共享、共有。  相似文献   

4.
从发展适合农村本土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主题和原则着手,对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人本意识、师生自主开发能力的培养等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得出:建立适合农村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体系是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提升体育校本课程的本土化意识,资源的开发不仅体现在节约型校园和利用率的提高上,最终就是要符合学生个体需求,以达到学校体育传统文化和区域本土体育文化的特色融洽结合与传承的目的 。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民族都有丰富多衫的民族体育活动,把这些丰富而且有特色的资源科学合理的引入到体育课程中来,既丰富了体育课程资源,又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优势与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在体育课程中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几点对策,使之成为新一轮体育课程资源开以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6.
西部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休闲时代到来之时,民族传统体育应实现其文化价值.其一是与现代旅游业融合,实现其在民族文化资源中的主流地位;其二是将民族传统体育附着于大体育的基础上,逐步成为独立体育形态的重要构成要素,以整合自身原生态体育功能价值;其三是转变其原生态文化功能价值,凸现其文化功能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7.
城市滨水风光带建设已成为城市文化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衡阳市湘江滨水风光带景观建设的基本优化方案为:显山露水,建设浑然一体的景观带;合理规划,形成优美的景观轮廓线;挖掘文化,建设本土式园林景观群;以人为本,建设多元化沿江休闲区;丰富水景,增添滨水休闲区的活力;量化资源,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村落传统体育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村民对本土传统体育的认同日渐趋弱,传承人才短缺,许多不可再生的优秀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不断消失,村落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愈加窄小.村落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的资源宝库,保护村落传统体育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只有依靠地方政府、社会各界、村落传统体育传承群体等方面力量的协作,才能使村落传统体育从消极维护走向积极保护、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绍兴民间传统体育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与分析。结果发现,绍兴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休闲娱乐性突出,具有广泛的民众性。绍兴民间传统体育在活动内涵上表达了祈求生产丰收、生活富裕、平安等美好愿望;在活动表现形式上与戏曲、舞蹈有着密切联系;在活动场合上主要与庙会等宗教活动地点有关;在活动时间安排上一般按传统节庆以及跟季节气候有关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0.
江苏沿海地区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沉淀丰厚,以国家级港口为主的都市体育旅游资源、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的休闲体育旅游资源、以名山森林为主的探险体育旅游资源、以现代化体育设施为主的健身观摩体育旅游资源,均亟待开发和利用。通过重点发展港口旅游、绿色旅游等休闲体育项目,创新营销手段,规范体育旅游市场,推出专项体育旅游产品,培养专业体育旅游人才等手段,既可以在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同时,拉动沿海经济发展,又能够实现江苏沿海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健身的场所,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了更好地利用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将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与休闲体育建设有机融为一体,城市有关规划者应在了解研究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内涵之后,分析其等级体系,进行空间的选址与布局工作,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并规范性地评价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建设,促进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规范性与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传统武术生态资源开发是民族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以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为背景,以武术之乡湖南新化梅山武术拳种为具体对象,对梅山武术文化在形成与发展中凝聚的传统生态元素进行剖析,并探析其传统生态资源开发路径,可见,各地传统武术在传统生态资源开发路径上,应结合各自凝聚的传统生态元素,在区域性本土文化圈打造、本土武术竞技性能挖掘、民间社团组织的建立以及本土武术文化进校园等路径建设上下功夫,为当地民众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13.
作为本土文化,孤竹文化与长城文化、帝王文化、滨海休闲文化等兼容共生,是推动秦皇岛市乃至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孤竹文化资源,注重孤竹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代价值阐释,做大做强孤竹文化品牌,有利于丰富秦皇岛市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态,壮大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在阐明孤竹文化的内涵及开发意义的基础上,从宣传品牌的打造、理论品牌的建立、开发品牌的策略、项目的设计和营销策略五方面重点阐释孤竹文化地域性品牌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建设"幸福湛江"、"幸福广东"大环境下论述了湛江体育休闲文化发展的现状,阐述体育休闲文化发展在建设幸福湛江中的作用,并对构建适合湛江发展的体育休闲文化产业链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5.
基于渔文化视角的休闲渔业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渔文化是以渔和鱼为特色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渔文化为休闲渔业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和发展思路,也为发展休闲渔业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休闲渔业作为一种新型渔业经营形式,为弘扬传统渔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机。休闲渔业中的渔文化主要体现在:娱乐竞技、旅游观光、展示观赏、渔业节庆等四个方面。在新时期背景下应深入挖掘传统渔文化资源,不断丰富休闲渔业的文化内涵,全面认识渔文化资源的价值,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整合渔文化资源,增强休闲渔业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加强渔文化理论研究创新,提高休闲渔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休闲体育、休闲体育资源等方面的研究文献,运用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对宜昌市休闲体育资源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地方政府科学合理制定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新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彰显民族文化多样性、实现民族文化认同、维系民族团结与维护本土文化主权等当代价值。针对当前新疆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面临"域外强势体育文化渗透、项目本体文化异化、传承保护后继乏人、现代域外文明冲击、传承保护意识淡薄、传媒资源整合模式相对单一"等困境,新疆应当加强品牌建设,实现本土文化的传承与价值认同;强调与域外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同时,实现"和而不同";培育适宜生存环境,呼吁政府与公众增强保护意识;构建文化传播媒介与平台,引导规范社会参与;推进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扩充练习人口基数;重视民间传承人培养,有效规避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传播的"文化折扣"。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小康生活的宽裕,广场文化日益成为城市文化中最活跃的娱乐与休闲方式。丰富多样的广场文化增加了城市的动感与色彩.显示了城市的文化个性。它集民俗文化、商业文化以及体育文化于一体,开创了政府与民间互动共创的新形式,成为当代城市文化不可忽视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不同学术理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中国的本土文化中,有着非常独特的心理学探索和心理学传统.对中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存在着十分不同的学术理解.有在西方科学心理学框架下的理解,有从中国本土文化传统出发的理解,有片断破碎和语录摘引的理解,有完整系统和深入全面的理解,有限于传统和解释传统的理解,有立足发展和力求创新的理解.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传统应成为中国科学心理学发展的有益的文化资源、思想资源、学术资源.新心性心理学就是立足于本土心性学说资源的心理学创新.  相似文献   

20.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新型教学模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翻转传统的教学模式,凸显学生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将课堂教学改革推向更核心的地带。探索在休闲体育课程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和本土实践的设想思路及推进的价值和意义,构建具有本土化的休闲体育课程翻转课堂教学“三二二一”模型,即内容设计与课程开发、自主学习与问题反馈、双向交流与知识内化三个阶段;师生两个层面;双向努力、课前课后两个阵地;一个以学生学习为目标的信息平台。同时从网络平台互动交流,数字化休闲体育教材开发,大数据技术下虚拟教室在线学习,凸显传统休闲体育前置学习阶段等方面对实施的路径进行多样化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