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元史》卷137有《曲枢传》,传主是西域啥刺鲁族人(又有啥儿鲁、合刺鲁、匣刺鲁、罕禄鲁、哈鲁、合鲁等名称)。哈刺鲁在唐代称葛逻禄或葛禄,是突厥族的一支,和唐朝有朝贡关系。西突厥衰亡后,她据有中亚七河流域,建庭于碎叶城(今苏联中亚托克马克)。九世纪后半叶,一部分回鹘人西迁,和哈刺鲁人共建了喀喇汗王朝(在十世纪后期),并共同信奉了伊斯兰教。西辽(公元1124——1211年)盛时,她成为西辽藩属。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六年)前,其部长阿儿斯兰汗投降蒙古,并出兵帮助蒙古西征和南进。元朝建立后,哈剌鲁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的为数不少,也有  相似文献   

2.
由于受古蒙古语读音规则的影响 ,蒙元时期具有“马夫”之意的兀剌赤常被转写为哈剌赤而著入元代及后世载籍中。哈剌赤一词的释解也随之众说纷纭。其实 ,汉字音写的哈剌赤与兀剌赤实即同一词之不同转写。  相似文献   

3.
由于受古蒙古语读音规则的影响,蒙元时期具有"马夫"之意的兀剌赤常被转写为哈刺赤而著入元代及后世载籍中.哈剌赤一词的释解也随之众说纷纭.其实,汉字音写的哈剌赤与兀剌赤实即同一词之不同转写.  相似文献   

4.
《元史·哈剌?传》是研究元人哈剌的基本史料,但多有缺误,元人碑传资料可以补正《哈剌?传》的若干问题。一般认为元人碑传为《元史》列传的一个史源,但具体到《哈剌?传》,经比勘后发现本传史源并非《巩国公谥武惠合鲁公家传》及《巩国武惠公神道碑铭》,而有可能出自现已失传的元代《后妃功臣列传》。  相似文献   

5.
明代及清初哈密卫部众演进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15世纪中叶后陆续移居河西以及留居哈密的哈密卫部众的融合、演进状况进行了探讨.认为明末清初之际,哈密本地的畏兀儿、哈剌灰部众相继完成了伊斯兰化,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部众最终融合为缠头回;而迁居河西的哈密卫回回、畏兀儿、哈剌灰部众仍然各自为部,至清雍正乾隆之际,似最终融入当地社会之中,成为清王朝的编户齐民.  相似文献   

6.
哈剌和林(突厥语,意为“黑石”)故址位于今蒙古国中部后杭爱省杭爱山南麓、鄂尔浑河上游右岸的额尔德尼召近旁。距乌兰巴托市380公里。现在,该遗址唯一明显标志是一座约六米长的大理石龟趺(见上图)。早在1220年哈刺和林就已被成吉思汗选作自己的京都。1235年,窝阔台合罕继位后正式建都于此。汉文史料及拉施特、马可波罗和威廉·鲁布鲁克都有关于哈剌和林与窝阔台汗宫的记载。该城南北约4里,东西约2里,大汗所居的万安宫在其西南隅,有宫墙环绕,周约2里。据鲁布鲁克记载,城内有两个居民区,一为回回区,一为汉人区。此外,尚有许多官员邸宅以及12所佛  相似文献   

7.
马娟 《西域研究》2002,(1):96-102
随着蒙古西征,大批西域人东来入华.元朝把这些人称为色目人.常见于元人记载的色目人主要有:回回、唐兀、汪古、畏兀儿、康里、钦察、阿速、哈剌鲁、吐蕃、阿儿浑等.终元一代,色目人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科技文化领域,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为史家所关注.近十余年来,国内关于元代色目人的研究论文逾百篇,专著三部.笔者试就这一专题的研究成果作一综合概述.由于学力和条件所限,难免挂一漏万,敬请学界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学界在汉族与非汉族交往研究中曾有“涵化即汉化”的倾向,而此观点大有可补正之余地。民国以后,异地汉族迁入位于彝族聚居区的老寨子村。在彝族文化的影响下,其文化产生了“彝化”现象,形成了异于汉文化核心的边缘区。本文以藏彝走廊中金沙江、西溪河并流处的金阳县老寨子村为调查点,回溯了当地汉族的源流,探索了其文化被彝化而形成边缘的过程,据此分析了汉族被彝化的程度、原因等,强调了边缘之为边缘,而非异文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江西遗存的傩神信仰及其仪式是汉族族群记忆的一种具体化形态:无论是江西傩仪的功能、结构,还是傩神信仰的观念体系,都表征了古傩祭仪式传承至今的汉族族群文化基因。江西傩戏蕴含的汉族族群文化是汉族文化大传统于江西这一特定地域的文化投射,体现了汉族族群文化在江西民间文化上的传承和融合。  相似文献   

10.
哈民忙哈遗址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北纬43°以北地区,首次大面积发掘保存最完整的史前聚落遗址。遗址埋藏条件良好,出土遗物丰富。发掘中清理出的因失火坍塌的房址、保存相当完整的房屋木构架痕迹和极为震撼的大批非正常死亡人骨遗骸殉难场所,证明该遗址是遭突发事件废弃的,而凝固历史瞬间所展示的原生状态,为聚落复原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哈民忙哈遗址遗存的文化面貌独特,与周邻地区已发现命名的新石器文化均不相同,根据对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可确定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哈民文化"的发现,在空间上填补了以往区域考古工作的空白,在时间上充实和完善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在聚落考古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