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浩 《东方论坛》2010,(4):40-47
查尔斯·穆尔(Charles A.Moore)在现代东西方文化和哲学比较研究史上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学者,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对中国哲学研究开始走向繁荣的一面旗帜。他注意到了中国哲学乃至东方哲学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丰富性,并开创性地提出和使用了通过考察"重点"(即东西方主流倾向和立场)的方式进行哲学比较的研究方法。而"实践"这一概念是穆尔比较研究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讨论了当时几乎所有重要的哲学比较的途径和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中西哲学差异的三个重要观点,把当时的东西方相互理解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2.
在五四以来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本质主义的思想模式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和表现,然而有关中西哲学各自的特质及其差异的诸多本质主义的宏大叙事,既不可避免地面对着自己无法解释的诸多反例或例外,而且其本身也并不具有什么实质性的哲学意义.一旦超越了本质主义的思想模式,就会认识到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合理对象只能是具有其内在思想统一性的中西某位哲学家的哲学或者某种类型的哲学;与此相一致,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合理形式也只能是哲学史取向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和哲学取向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而两者之间的理想关系则是: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思想延伸和问题重思.  相似文献   

3.
认为墨家学派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在哲学方面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它对时间与空间、运动与静止、有限与无限、平衡与非平衡以及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理解上,可以说在很多方面达到或超过了古希腊哲学。  相似文献   

4.
"中西比较哲学"和"中西哲学比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关涉到两个问题:一是哲学研究中从比较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历史实存问题,二是比较哲学的学科建制问题。通过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梳理论述后认为,无论是"中西比较哲学"这一学科建制问题,还是"中西哲学比较"这一研究活动都应该将注意力放在解决中国现今的实际问题上来,即比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比较异同抑或是规范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5.
中西管理哲学比较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理哲学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更具有联系性,它源于世界发展的全球化。管理哲学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既要弘扬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的精华,又要吸收西方管理哲学中反映人类管理哲学共同要求的因素,力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管理哲学,以加快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中西哲学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复杂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对其进行全面的比较是非常困难的.20世纪的语言哲学突破了传统哲学的语言工具论,把语言当做存在的建构性力量,因此,通过对西方语言哲学的代表之一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和在某种程度上与其具有相似性的道家哲学思想进行深刻分析,可以为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认识维度。  相似文献   

7.
中西传统哲学的形成和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了中西哲学不同的理论传统.就其主要宗旨而言,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乃在于在一种超时间的无限中重现自我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在于在时间之内的无限绵延中实现自我;同时,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决定了中西文化在伦理观、科学观及审美观上趣旨之迥异;而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建设的任务不是在西学与中学之间扬此而抑彼,而是应走向二者的结合与会通.  相似文献   

8.
高旭东教授的《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一书尚在审校阶段时,就已经在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光明日报》以《用什么引领中国文化的未来》为题刊登了对高旭东教授的独家专访,后被《新华文摘》等多家报刊以及二十多家网站转载。该书付梓出版之后,更因其涉及中国文化的传统与未来等当前学术和文化热点问题,特别是其中针对刘小枫教授以基督教文化对中国人进行归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何把握比较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尤为必要了.本文首先阐明比较研究的必要性,接着介绍了比较研究的现状,最后确立了比较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0.
会议新闻是新闻报道中很重要的题材,是中西媒体重要的报道内容。由于中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媒介生态环境以及媒体的发达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中西媒体的新闻理念、报道角度、报道立场等也有所不同,反应到会议新闻中,就呈现出报道本位、报道思维、报道篇幅、报道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西方媒体在会议新闻报道方面相对成熟,而我国还相对薄弱,如何取长补短,借鉴西方的经验和创新当前的会议报道,是我国新闻工作者应当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哲学维度研究性别问题,着眼点在于研究男女两性社会身份的相互关系问题。西方奠基于理性与感性二元界分的哲学思维,使男性获得被崇尚的理性身份,女性则随着感性身份的被定义而被摒出"中心"的地位,成为两性对立关系中男性主体的"他者";中国哲学的有机整体性思维,规定了男女两性的一体性取向及相依相生的关系。但在中国人伦本体性文化体系中,哲学同时又是伦理哲学或哲学伦理学,伦理学的男尊女卑序位观念获得哲学的合法性认可,女性由此被置于两性构成性关系中的"卑下"的处境。中西女性文学与批评基于各自性别哲学而展开,呈现各自的特色。因此,中国女性文学批评民族主体性建构,应重视性别哲学维度的发掘。  相似文献   

12.
郝立忠在《学术研究》2011年5期撰文认为,中、西、马哲共同繁荣的实现途径,一是打破学科间的学术壁垒,改变中、西、马哲各自固守一隅、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加强中、西、马哲学科间的交流,增进不同学科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促进。二是加强哲学形态学特别是哲学划分的阶元系统(或称阶梯体系)的研究,使古今中外的整个世界哲学发展史上重要的哲学流派、哲学观点都能在其中找到确定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影响研究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世界意义──评《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孙正国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比较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本文所要介绍的《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下简称《比较研究》)就是九十年代国际民间文学比较研究领...  相似文献   

14.
在迄今为止的人类文化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易经》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如果详细分析,实际上,二者有许多惊人的类似之处。文章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的真理性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唯物辩证法四个方面分析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易经》哲学思想的相似相通之处。如能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同处世界的东方,受东方文化传统的影响,在科技哲学研究上有许多共同点,但由于国情不同,因而也有不少差异之处。中日两国在科技哲学研究上,如果能互为借鉴,取长补短,那么,各自必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三十多年来海内外学者关于"李约瑟难题"的一系列不同答案来看,其路径主要有四条,一是沿着李约瑟博士的思路走,正面解答;二是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修正,然后解答;三是从中西方科学的本质不同出发解答;四是否定"李约瑟难题",宣称其为"伪问题",不论何种方式解答,都不可能找到一个简单明确的答案.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参与大于求解,因此,"李约瑟难题"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发展和深入需要一个构架来统摄,吴家荣教授的新著《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对构想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框架、建构研究体系的意识、各种文体研究与叙事理论研究的统一、跨异质文化意识、客观公允的中西态度等方面有重要示范作用。受其启发,本文拟出一个关于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8.
消费价值观是个体在与消费有关的决策和行为中,所持有对消费客体的一般信念,这种信念形成于消费主体对消费客体的认知、需求、动机、态度和兴趣,直接影响个体的消费决策和行为.从消费价值观的中西比较视角出发,可对消费价值观的概念、结构和研究范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东西方消费价值观概念都注重认知、需要、动机、态度、兴趣、人格等心理变量与消费行为的关系;东西方消费价值观的结构并没有达成完全一致,都各自具有典型的东西方文化特征;东西方消费价值观都强调宏观与微观、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研究范式.通过中西比较研究,可为消费价值观的相关研究提供比较和借鉴,促进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并为当代消费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化引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儒道两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主干 ,共同成为构筑传统文化大厦的基石。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对老庄哲学的研究 ,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重大的学术进展 ,成绩喜人。但是 ,从道家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看 ,尚有未涉足的方面 ,也有其关注不够或忽视之处 ,如对道教生命观的研究就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令人可喜的是近几年来 ,学术界开始关注道家的生命观问题 ,但还未见有全面而系统地研究道家生命观的学术专著。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李霞的《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一书是道家…  相似文献   

20.
西方美学的审美情趣体现出以美论美的形式美和由人的欲望引发的对各种冲突导致的悲剧性的壮美的感悟,中国人认为"美"在人自身心灵的宁静即身与心的平衡和谐中,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刚柔相济的平衡中——美是符合"道"的行为或人,是君子、贤人和圣人的气象之美;西方人将美当做独立的认识对象,以科学理性思辨的认识方法去寻求美的逻辑及其本质,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的终极目的是为实现应然之善、成人之道。当下中国美学理论所要倡导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要确立起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做人之信仰,使得每一位中国人立志成为平凡、真实、快乐的人,同时又是有情趣、追求整个社会的人们都能获得幸福的人——把审美情趣的培养看作是由"自然人"上升到"自由人"的路径,培育一种令人的身心得以解放的自由之体验,培育一种"以美启真"和"以美储善"的艺术品味。这也是创建中国美学新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