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芳 《兰州学刊》2008,(4):92-95
两性平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妇女解放几十年,社会无疑是朝着更加平等的方向发展,但根深蒂固的社会性别不平等仍然存在着。江苏省第二期妇女地位调查数据显示,社会转型期,女性意识出现了向传统回潮的趋势。联系目前女大学生征富豪、“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社会言论的盛行,该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文章采用社会性别研究方法,从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入手,探讨社会转型期女性意识出现传统回潮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王东  张慧霞 《天府新论》2008,(1):102-106
社会公平是社会政策的主流价值观,男女平等是社会政策诉求之一.但是,社会政策与男女平等并非天然相关.从实践来看,社会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在社会性别意识缺乏的条件下,社会政策对女性权利的保护可能会"事与愿违",成为巩固男女不平等机制的保护伞;在性别平等意识主流化的条件下,渗透了社会性别意识的社会政策必将成为维护女性权利、实现男女平等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赵忠良 《湖南社会科学》2006,(6):105-107,123
研究经济增长、社会不平等和公共支出的相关关系,有助于我们解决经济增长及不平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文章第一部分通过对经济增长、社会不平等和公共支出之间两两相关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增长与不平等相关关系不显著,但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的增长与不平等具有相关性,而第二或第三产业的增长与不平等并无相关性。尽管公共支出对增长有正效应,但公共支出不能使不平等收敛,反而增加了不平等。基于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文章第二部分提出了改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社会不平等关系的政策建议,进而提出了我国财政支出工作的重点应从重视效率转向社会公平、改善公共教育支出结构、加强低收入群的医疗保健支出、增加失业救济等促进社会公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教育领域的性别平等是两性平等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分享社会经济资源的基础.从性别的视角考察教育的发展,对于实现教育领域的男女平等并进而推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伴随着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湖南的女性教育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结合我国<婚姻法>保护女性婚姻家庭权利的相关规定,探索"同一平等"与"差异平等"的法律价值区分,得出我国婚姻法应当纳入社会性别意识,坚持差异平等的结论,并对我国现行婚姻法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齐艳英 《理论界》2007,(7):95-97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是近年来国际上分析男女平等的重要概念。社会性别平等要求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平等的考虑、评价和照顾。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某些方面,男女两性的发展差距有所加大。各种造成男女地位、收入、权力悬殊的因素,正在不断改变着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又由于我国的幅员辽阔,情况多样,社会性别状况在不同地区、在城乡之间、在不同民族群体中是不平衡的。因此,对于男女平等,不能只强调字面意义上的、形式上的平等,更要强调现实生活中的、实质上的、结果上的平等。男女平等不仅需要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男女平等,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真正为男女两性的发展提供同等机会,从而实现结果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流散写作成为全球化时代文化研究视野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从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视角对其分析探讨发现西方主流社会对流散作家种族歧视和偏见是以一种性别的形式将其女性化、边缘化和文化他者化,因此,流散文学文化身份的建构,首先应该是性别身份的建构,获得平等的国家身份和广泛的社会认同,以改变不平等的社会政治处境。在后现代多元文化主义浪潮中,原先处于被忽视的边缘地位的弱势族裔开始解构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逐步摆脱从属的女性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刘欣  顾源 《社会科学》2023,(3):148-159
在老龄化过程中,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的影响呈收敛还是发散趋势?这是老年人口健康不平等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使用“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追踪调查(CLHLS2002—2018)”数据,并采用“分层年龄—时期—世代增长曲线模型”对社会经济地位与老年人口精神健康的关系分析后发现,不同社会经济地位指标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存在分层敏感性:教育方面,上过学的老年人口的精神健康水平虽然略高于未上过学的老年人口,但健康梯度未随年龄和世代变化而改变(即平行趋势);非农劳动者相对农业劳动者的健康优势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收敛,且在不同出生世代间保持一致;有足够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口的精神健康优势随年龄增加在年轻世代间呈发散趋势,而在年老世代间呈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中国《刑事诉讼法》在应对关涉女性重要权利的性犯罪以及家庭暴力问题上,由于立法中的性别缺失,导致女性在刑事诉讼中相关权利缺损,无法获得法律的平等保护。因此,刑事诉讼立法应实现性别回归,确立性犯罪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与被害人隐私保护机制以及家庭暴力的公诉制度,以救济女性在刑事诉讼中缺损之权利,实现刑事诉讼中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0.
社会性别、人口流动与艾滋病风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使用两个独立调查取得的数据,检测了不同性别的流动人口流动后性行为的改变及导致女性流动人口感染艾滋病的个人和社会因素。结果显示,流动和性别不平等的相互作用导致女性流动人口高度集中于增加其临时或商业性行为暴露的工作行业。女性而非男性流动人口在流动后经历了临时或商业性行为的显著增长。个人认知和社会影响因素对女性流动人口感染艾滋病风险的构成具有重要的相关关系,其中行为能力是与安全性行为最接近的显著因子,而工作场所的支持则可以增强女性流动人口在性关系中的权利。本文提出了一个研究重点的变化,即不仅要研究艾滋病病毒在流动人口中的传播,更要看到其中的社会性别差异。对社会性别的关注其实是和构成艾滋病风险的因素相应的,它同时伴随着以产生结构性干预为目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性暴力、性别不平等与艾滋病传播之间的联系。本文的前提是:艾滋病是一种有性别倾向的泛流行病。作者指出了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模式如何由性别不平等和社会不平等建构。其原因部分在于妇女的性健康和生殖健康受社会文化期待的控制,受妇女社会地位低的影响。本文以非洲国家马拉维的个案为例,说明性暴力对妇女艾滋病易感性以及妇女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权的影响性质如何,程度如何。文章特别注重性暴力概念的形成以及当地经济和渔业中的性交易,并关注性别和性的建构,因为它影响着文化习俗以及妇女对艾滋病的易感性。本文认为,马拉维妇女所处的环境,在社会、法律和政治经济上维持了不平等的性别权利关系,这种关系助长了针对妇女的暴力,使她们面对艾滋病的感染和自身性健康、生殖健康权利的侵害而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12.
流散文学在新世纪的世界文学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体现了本土与异国之间的一种文化张力:相互对抗又相互渗透。从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视角来看,西方主流社会对流散作家的种族歧视和偏见是以一种性别的形式将其女性别化、边缘化和文化他者化,使其一直以来都在经历着文化变形的生存体验。因此,流散文学文化身份的建构,首先应该是性别身份的建构,获得平等的国家身份和广泛的社会认同,这也是流散文学改变不平等的社会政治处境,获得平等权利的必要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从家务劳动社会化到21世纪之交性别平等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再到最近十多年来与家庭政策和儿童照顾政策相关的政策工具和内容,中国支持母亲就业的诸多社会政策建议隐含了对母亲就业问题的认识从单一的解放女性劳动力到劳动力市场性别平等,再到工作与家庭平衡、经济与社会整合的发展过程。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以来,母亲被视为"理想照顾者"、男性被视为"理想工作者"的文化规则逐渐形成。支持母亲就业的支持政策要回应此性别文化规则带来的各种问题。对西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促进女性就业的效果及其经验进行梳理,对两家企业在应对"理想工作者"文化规则方面的实践进行分析,从政策理念、政策内容和社会文化三个层面提出破解"理想工作者—理想照顾者"文化规则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理性地审视了个体化进程中的女性境遇:平等教育机会与不平等就业现实的博弈、传统角色退却与复归的矛盾、婚姻与家庭中的性别困境.为了帮助女性走出个体化的困境,提出给以制度支持和保障、走向“后家庭时代”与构建婚姻家庭中和谐的两性关系、倡导女性加强自我反思和超越私领域生活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刘丽珍  朱立言 《兰州学刊》2007,(8):121-124,137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审视现行公共政策,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文章从社会性别理论及相应的政策模式入手,对性别中性政策、性别平等政策、性别差异政策和社会性别意识政策一一进行了分析,指出在社会性别意识下我国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男女生理差异基础上,社会与文化以特定的、先验的方式对其性别意义进行了重新表达,使性别超出了生物学领域而进入社会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范畴,并由此确立了一整套确定两性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社会性别体制,把男女两性的发展置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简化了人们的社会知觉。教育要颠覆的正是现有社会中这种由性别转化为社会性别的文化和权力建构中的不对称、不平等的关系,建构一种社会性别公平理念上的教育——既强调性别差异,又基于性别差异来超越性别差异,追求一种对称、平等与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顾辉 《学术界》2013,(6):104-114,284
现代化理论认为性别角色观念正在从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模式向性别平等的模式转变,但是2000年和2010年两期全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在劳动分工、职业发展、婚姻家庭、生育、子女教育等领域,男女平等的观念有所淡化,传统观念有所回潮。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回归与当前市场转型中女性的处境和遭遇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市场所倡导的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等原则忽视了两性的生理差异以及基于此的性别分工,使女性更容易遭到市场竞争的淘汰,成为弱势群体;而消费主义引导的女性身体商品化,借助传统文化的外衣,贬低了女性的人格,侵害了女性的权益。性别平等政策的推行和女性权益的保护有赖于国家作用强有力的发挥,但是国家性别政策的超前性和实践的滞后性,使女性对国家的作用也渐渐失去了信心。传统性别观念的回潮正是女性对自身所处弱势地位一种无奈的认同,而重新让女性拾起性别平等的价值理念,关键在于国家推行性别平等的法律和政策在实践层面获得有效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平等就业平台搭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困扰、现行法律规定的缺失以及经济因素的制约是当前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三大障碍.在社会性别视角下实现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需要重构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修正现行法律规定的缺失以及利用经济的杠杆手段进行调节.社会性别主流化才能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搭建广阔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周玉 《东南学术》2011,(1):156-169
本研究以福建省为研究样本,描述和分析女性参政的总体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导致"两性平等参政"政策目标与"两性不平等参政"政策结果之间偏差的分析框架,解释了造成当前参政领域性别不平等的政策根源;同时,从制定、实施、评估、反馈等政策过程环节加以全面分析。研究发现,导致"两性平等参政"政策目标的实现有"形"而无"质"的主要问题有:社会性别意识缺失、淡薄;男性价值与利益主导政策过程;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主体对女性参政价值认识不足;女性参政政策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有力的资源支持;女性参政利益诉求无法输入并贯彻于政策过程等。基于此,作者提出要在参政政策过程中确立"互动机制"、"整合机制"、"赋权机制"、"宣导机制"等四种保障机制,并阐明了保障和促进两性平等参政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20.
逯改 《兰州学刊》2008,(4):99-101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产生的,是近年来国际上分析男女平等的重要概念。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影响两性别平等的因素,主要有理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实现两性平等对于弘扬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