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女性主义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本文以女主人公珍妮的婚姻问题为线索,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的观点,讨论她成长的几个阶段,说明她如何冲破父权制社会的束缚,不断地寻求自我,从一个不诸世事的姑娘逐步成为一位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成熟妇女。珍妮这个人物成为美国女性主义文学传统和黑人妇女文学传统中的一位光彩夺目、影响深远的角色。这部作品也成为女性主义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2.
《四个夏天》是乔伊斯.欧茨的短篇佳作,讲述了主人公西西从幼年到成年艰辛的成长经历。整篇小说的情节按照天真——出走——迷惘——诱惑——考验——顿悟等顺序依次展开。本文拟借助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成长的角度,分析和解读主人公西西从幼年到成年的成长经历及其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廊桥遗梦》是美国现代作家詹姆斯沃勒的首部小说。本文揭示了男主人公金凯——一个感性的艺术家出现之前,弗朗西斯卡缺失新感性并处于异化状态之中,和金凯的相知相爱,唤醒了弗朗西斯卡沉寂多年的想象和激情并进一步解放了她被压抑的爱欲,从而使她冲破了传统感性的牢笼并超越异化,成长为一个新感性的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汉纳.福斯特的小说《卖弄风情的女人》的简单分析,探讨了文本的成长小说模式,女主人公伊莱扎的爱情悲剧正好暗合了成长模式"成长的困惑——成长的考验——生命的成熟/毁灭",伊莱扎不肯向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妥协,成长的考验也必然导致她悲剧性的结局。  相似文献   

5.
亨利·詹姆斯的作品《一位女士的画像》以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回家结尾。对于这个结局评论家有不同的诠释。这个问题可以从身份认同的角度进行阐释,即伊莎贝尔与"女士"这一身份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认同是让她回归压抑婚姻的重要原因之一。伊莎贝尔在美国时,对欧洲书籍的阅读为她将来的这种认同做了铺垫,而她与梅尔夫人的结识和交往则让这种认同成为必然。伊莎贝尔回归绝望婚姻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她不想违反"女士"这一身份的行事原则。  相似文献   

6.
郝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被奉为黑人文学、妇女文学及整个美国小说界的经典。从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出发,套用《圣经》中伊甸园的神话模式,分析小说中珍妮这一人物形象在《圣经》中所折射出的夏娃原型。解读女主人公从天真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发现,这一过程也是她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对后世美国南方黑人女性的觉醒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芒果街上的小屋》的作者桑德拉·希斯内罗丝,为小女孩埃斯佩朗莎的成长创造了芒果街这样一个独特的移民社区环境。小说中的一些意象,如房子、高跟鞋和四棵细树等,体现女主人公既想保存自身族裔文化的独立性,又试图融入主流文化的成长困惑,以及她最终决定通过离开来达到最终拯救芒果街,实现成长蜕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成长小说中带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主人公道德成长的主题。小说中,随着主人公哈克贝利不同层次需要的逐渐满足,他的心理不断成熟,道德水准不断升华,最终成长为一位"忘我利他"的理想道德的化身,实现了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9.
嘉莉妹妹的创作背景是20世纪初处于变革中的,被金钱至上的思想所充斥的美国大都市。女主人公利用不道德的手段成就她的财富与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体现出美国梦已经从一种通过勤劳苦干、艰苦奋斗和诚实经营实现个人价值的美好梦想蜕变成为一种不择手段获取财富的扭曲的梦想。  相似文献   

10.
从成长小说的视角审视了辛克莱·刘易斯的代表作《大街》中主人公卡萝尔的人生遭遇。小说通过心理分析,揭示了其“孩提般”浪漫心理的形成原因,考察了她在婚姻之后的心理成长过程,叙述了她的个性和思想在坚持自我发展和融入小镇社会的张力中不断被改变的现实,认为她对社会规则的妥协是其成熟的标志。卡萝尔的成长轨迹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是作者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辩证思考和解读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