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诗书画印结合是中国画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又称“文人画”,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北宋时形成完整的理论,元代迅速发展,明清两代日臻完美。文章对诗画结合、书画结合、画印结合分别进行阐述,指出唯有诗书画印相结合,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才能创作出完美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人画以浑然整全的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这不是形式上的浑然不分,它由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浑朴思想转来,以艺术的形式来注释中国哲学中的"无分别境界",是传统文人画追求真性理想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出文人画重视体验、反对技巧至上的创作倾向。本文以黄公望的浑厚华滋绘画境界为对象,分析其内在的理论含义。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文人画发展的轨迹,归纳出文人画的发展规律及特点,以及各个朝代文人画发展的原因.对文人画对水墨艺术发展的贡献,以及所谓的新文人画及在中国的发展也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4.
元代文人画以山水最为盛行。从几位典型画家的作品分析元代文人画的笔墨特点。文人画中有明显的独特的审美倾向:形似之外求其画;气韵非师;诗书入画。元代文人画的审美倾向,不仅通过创作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从文人画家的诗文评论和画谱画诀等理论中体现出来,这些审美倾向直接促进了文人画寄情写意和品格形态的建立。此后,文人画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趣味和风格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5.
近期,有两件事引得"新文人画"再度成为热议话题:一是"新文人画的领军人物"朱新建先生与世长辞;二是"真正的文人画家"刘斯奋先生的"贯通融会——刘斯奋书画诗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观者不无惊愕地发现:刘斯奋先生散淡的写意之作和朱新建先生充满情欲的宣泄表达,风格是如此迥异,却都属于所谓"新文人画"的"代表之作"。在中国历史上,文人画的面貌清晰可辨。它有着"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基本形式,还有着宁静含蓄的脱俗格调。而在当下,"新文人画"的世界里,古风犹在的有之、充满肉欲和亵玩态度的有之、实验性质的抽象水墨亦有之。那么。“新文人画”这一概念究竟应该如何界定?传统文人画是否可以复兴?本期“品味”,我们诚邀相关专家学者就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宋代宗室画家置身于文人画与院体画两大风潮并行的宋代画坛,与皇家画院有着天然联系,又保持着士大夫的精神趣味,成为沟通院体画与文人画的津梁。北宋后期赵令穰响应苏轼文人画的号召,擅长文人化的烟水长卷和山水小景,将院体技法融入文人画。南渡画风趋于多元化,士大夫化的赵伯驹、赵伯骕兄弟复归金碧山水,将文人意趣融入院体画。晚宋文人画上升时期,诗书画大家赵孟坚擅长岁寒三友、墨水仙和墨兰,将院体画技法融入文人墨戏而消融无迹,成为对苏轼以来文人画重“神似”轻“形似”的纠偏,对入元宗室文人画家赵孟頫影响甚巨,也对后代文人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文人画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实践形式,既是对传统文人画的继承,又是对传统文人画的扬弃。新文人画在创作题材、表现技法和审美旨趣三个方面展开了对传统文人画的现代性转换。通过对新文人画对传统文人画的现代性转换的认识,可以加深我们对新文人画的理解与体认。  相似文献   

8.
文人画与禅画存在许多相通点,然而,禅画又不同于一般的文人画。其差异主要表现于艺术形态、审美观照、哲学渊源三个方面:首先,存在艺术形态差异:自我肯定与自我超越。具体包括两者的历史态度、自我倾向、描写对象上的不同。其次,两者的观照方式不同:借景寓意与缘境观空。最后,两者的哲学渊源不同:儒雅道逸与禅观智慧。文人画与禅画虽然存在差异,但同时异中有同——它们都是人类精神无限可能性的敞开方式。两者都需要依托于隐逸空间的扩大,只不过文人画隐于儒道互补的诗境,而禅画则隐于空观智慧的禅境。  相似文献   

9.
以文艺创作"三环论"为基础,第一次运用创作者心境"内容"的概念,对中国文人画意境与创作者心境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探讨和论证.弄清文人画意境与创作者心境之间的联系,对文人画艺术的赏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人画与民间年画是中国绘画中的两朵奇葩,无论是政治倾向、思想内涵、创作目的,还是审美取向、审美追求、艺术处理上,都存在着差异,将两者进行认真比较,无疑对今天的绘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文人画的渊源周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发展至宋代,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分野渐趋明显,文人画开始以清晰的面目出现在绘画领域。宋代以后,文人画更是成了中国画的主流。有一种观点以为,文人画起源于宋代,因为宋代绘画在理论上先后有欧阳修、苏拭、黄庭坚、米第、郭若虚、...  相似文献   

12.
艺术形神论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形写神"是艺术形神论的一个重要方面.自荀子以下,桓谭、王充、范缜均持此观点,到顾恺之则明确提出了"以形写神"的原则.第一,以形写神是以形似为基础.形似是中国早期艺术的基本倾向,在绘画中要求审物切、描写细,追求艺术形象的逼真.第二,以形写神是以传神为目的.到南北朝时,形似的传统已经动摇而变为形神并重;到宋代以后,文人画兴起,神似成为主流,倡导点睛传神,重内在气韵.  相似文献   

13.
董其昌通过“北宗论”建立起一套系统的文人画理论,在绘画形式上董其昌提出了“笔墨精妙论”,总结了中国文人画的表现形式.在审美境界上以淡为宗,反映了中国封建后期普遍的审美情趣.董其昌处在晚明复古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相对的艺术思潮之中,他一方面顺应了中国艺术向主体内心发展的趋势,信仰禅宗,强调“丘壑内营”“淡由天骨”;另一方面,他又推崇古人,讲求节制,从而坚守了中国传统文人清高、淡泊的审美格调.他一方面赋予笔墨线条以独立的审美地位,给予八大、石涛以艺术形式上的启迪,另一方面又没有因为笔墨形式语言的独立而走向八大、石涛等人的以情造物.他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典和谐美艺术的杰出代表,同时又是近代具有崇高特质的艺术在形式语言上的先驱.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中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国画特有的民族艺术形式.中国绘画中诗书画印的结合,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中国画画面上题款的出现,从古籍稽查,大概起源于前汉时代.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曾在麒麟阁画《十一功臣像》便有“法  相似文献   

15.
文人画历来为世人所重,因为它是中国画很重要的一支,它的产生,开始是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一种艺术活动,他们除了要求文人画者具有一定的绘画修养之外,更重品格、文学、书法、金石等修养。他们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通过这些物象表现,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所谓寄情于景,“意余于象外”,赋予景和物的艺术生命,这便是文人画追求的重内在美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得意忘象”“不求形似”是文人画重表现的写意风格。其诗、书、画、印相得益彰,是文人画追求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又一特点。  相似文献   

16.
新文人画是20世纪末中国画坛出现的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们不抛弃传统的文化精神,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对旧文人画的继承,但又突破了旧文人画的局限,是“笔墨当随时代”的生动体现。新文人画对当代画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艺术主张对当今画坛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他提倡古意,有的美术评论家认为他是复古派.纵观赵孟頫的一生,他的艺术理论和主张是借复古以倡创新,在理论上和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北宋的文人画,发挥了承上启下、扭转一代画风的作用,使得中国画的"文人画"性质明晰起来,为后世的文人画蔚为大观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赵孟是元代文人画风的重要开启者,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倪云林为"元四家”之一,又是文人画艺术规范的重要实践者和创立者,他的思想和画风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对于赵孟与倪云林艺术思想的比较研究,不仅是赵孟的美学意义,同样也是倪云林的美学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苏东坡的艺术境界典型地体现了诗书画三者的沟通与契合。他用诗来表达对书与画的见解;他认为诗书画三者的同一性是表现“心”——表现自我;他在艺术上体现的“道”是一种辩证观点;他刻意追求“新”——不断的创造和超越。  相似文献   

20.
文人画作为中国古典绘画发展至今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在我国绘画领域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文人画,在苏轼看来是“士夫画”,指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是一种不同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派别。文人画是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有着文人的气质、情趣及文化追求。所以讨论文人绘画到底产生于何时,怎样发展壮大成为社会一种普遍认同的思潮,绝不是讨论某一个画家的水平与风格的简单问题。从以往来看,文人画与文人这一阶层的独特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研究文人画的产生与发展,必须回到文人及文人画家本身,解读剖析文人画背后文人阶层的兴起,与文人阶层政治地位的高下对文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