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罗门之歌》是非洲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在受到白人奴役的历史过程中,黑人的文化不断受到冲击,黑人也在白人文化的腐蚀下渐渐丧失自我,但托尼·莫里森始终坚持恢复黑人文化。《所罗门之歌》正是象征着黑人对自己文化历史的一种追求和对自我身份的一种认可和复原。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把种族、阶级、性别等压迫性结构融入到自己的生态思想中,展示了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精神生态三幅完整的生态图景,探讨了在种族歧视、性别、阶级压迫和工业文明摧毁下黑人的精神危机以及危机症候之根源。通过黑人女性派拉特的诗意柄居生活,莫里森表达了对和谐生态社会的向往,指出了构建人与...  相似文献   

3.
以生态女权主义批评理论重读女权主义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新动向。从生态女权主义的视角来看,托尼.莫里森通过她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对父权制、奴隶制、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进行批判与反思,以唤起黑人民族被湮没的种族记忆和民族自豪感,拯救黑人的精神生态危机,呼唤人类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不同民族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4.
以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为文本,运用成长小说相关理论,通过分析这三部作品中女主人公认识自我,寻找和建构个人身份的历程,解读了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成长,并进一步分析了莫里森对美国黑人女性成长所作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所罗门之歌》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本文意在借助沃尔夫冈·伊瑟尔的"空白"思想探视《所罗门之歌》的语言特点。小说语言中留下的大量空白使得其语言富于音乐的韵律和画面感,这些语言特点成功地邀请了读者的参与,从而实现了小说文本的最高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炜是个大自然的歌者,长期思考人生与自然,是一位最具生态意识的小说家。特别是《刺猬歌》,渗透着浓郁的生态思想。他通过描绘自然的灵秀以及与人的和谐关系,讴歌自然;通过工业技术批判和欲望批判,探索生态危机的根源;通过回归自然,建构诗意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以生态批评理论重读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新动向。美国现代著名诗人惠特曼在《草叶集》中通过对大自然的歌颂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思想,《草叶集》中包含了生态思想的萌芽;而惠特曼的一部不为国内读者所知的散文集《采集日志》同样了蕴含了深刻的生态诗学思想:自然是文学创造的源泉, 诗人的使命是把大自然与人的灵魂联结起来,把常人眼中只看作物质世界和物欲对象的大自然所具有的生命气息、精神韵致和神性内涵揭示给人们,使诗歌变成大自然沟通、走近和融入人的灵魂的精神通道。《采集日志》包含了对诗歌在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生态功能的深切感悟。  相似文献   

8.
人文精神是西方文学、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文章拟以作品《所罗门之歌》中重要人物帕立特的人文追求过程为切入点,通过重点分析“自我”与社会的冲突(人文精神与帕立特的社会);“自我”与自我的冲突(帕立特的人文追求);“自我”与他人的冲突(帕立特的人文追求与奶娃的人文精神成长)三个层面的内容,阐述对人文精神的追求是作品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9.
一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自197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蓝眼睛》之后,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有《苏拉》、《所罗门之歌》、《黑孩》、《宠儿》以及《爵士乐》等。其中《宠儿》获全国书评界奖提名后又获美国全国图书奖、普利策奖以及罗伯特·肯尼迪奖。1993年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荣获此奖的非洲裔美国人。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批评和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圣彼得教授与融入自然和汤姆·奥栏与征服自然两个方面对《教授之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解读。我们必须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贪欲,摆正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及时反省以人类为中心的自我意识,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不能把自己置于自然之上,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社会才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