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考察夫妻之间的不满行为时,有些隐蔽的思维村程是不容忽视的。对婚姻问题归因的转移就是影响婚姻不满进程的一种认知过程。归因是人们对行为或问题原因的解释。对婚姻问题的归因主要有四种方式:(1)外在归因——就是把问题归结为夫妇之外的人或事,如经济问题,儿童疾病等;门)对象归因——把问题归结为对方的特征,例如,认为自己的配偶是‘咱私的”、“侵犯性的”等;(3)自我归因——把问题归因于自己的特征,例如,认为自己“不会处理问题”,“不善于表达”等;(4)相互作用归因——把问题归因于双方相互作用中的差异,例如,…  相似文献   

2.
田犇 《社科纵横》2009,(9):138-139,142
韦纳提出归因作为成就动机有一个前提条件,即个体的信念(包括价值观)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倾向有影响。研究发现个体的行为价值判断对学生学习成就活动的归因有显著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价值判断显著影响着他们对学习策略的原因判断。  相似文献   

3.
王甫勤 《社会》2011,31(3):155-183
本文从自利理论和归因理论出发,以2006年8月-2007年1月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市居民的阶层地位与社会意识”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当前中国大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大城市居民对主要社会群体的收入分配感到明显不公平。阶层地位是否具有优势对居民分配公平感的形成没有显著影响,但社会经济地位及其对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归因则与分配公平感明显相关。具有优势经济地位的群体既直接影响人们的分配公平感,又通过对社会不平等的归因偏好间接影响人们的分配公平感。归因偏好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比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更加显著:越是将社会不平等归因于个人绩效因素(内因),其分配公平感就越强;越是将社会不平等归因于权力、政策因素(外因),其分配不公平感就越强。  相似文献   

4.
近一、二年来,随着刑事犯罪发案率的降低,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女性的性罪错有所发展。在女性的性罪错问题中,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女性开始时总是受害者,后来才变成害人者的。她们在自身被害之后,为什么还会去害他人?在害他人的过程中,她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又总以牺牲自己的肉体为代价,其行为是自主的、自觉的、持续的,有的甚至劣性难改,她们为什么心甘情愿这样做?不少人常常对此不可思议。性罪错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同样是情境行为、自主行为和差异行为的统一,除社会环境影响的客体因素之外,必有某些自我意识和主体素质在她们身上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了解女性性罪错行为的心理归因和动机方式,我们以某开放大城市中犯有性罪错行为的125名女性为样本,作了抽样调查,经过初步研究,发现了病态的性观念是她们产生性罪错行为的主体动因。一、封建贞操观念的“负向效应”是引发她们产生性罪错行为的主要起因  相似文献   

5.
论自我呈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们并不是被动地对他们的社会环境做出反应的。秘们总是企图影响他们的环境,以便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氛围,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对环境的操纵往往是从操纵目D已开始的。他们不断地调节、控制呈现给观众的信息,特剧是有关他们自己的信息。这种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对社会信息和个人信息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信号交互作用I理论(cooley,1902;Mead,1934)。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交往中的人会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角色位置时可能的情况,会设想他人对各种行为的可能反应,从而选择相应的行为,最…  相似文献   

6.
丁华 《社会》2002,(10):16-19
何谓面子对于面子的定义 ,不少学者认为面子是中国人重要的心理特征 ,可作为研究中国人心理及行为的切入点 ,这些心理性的分析对于理解中国人的行为 ,揭示其特有的文化现象而言是很有价值的。但本文不是分析面子的心理基础和产生过程 ,而是尝试解析面子的社会性特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功能 ,以及由此产生的“面子问题”。面子的社会性特征意指面子的产生是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 ,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它代表了一种社会关系 ,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 ,离开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也就无所谓面子的存在。换言之 ,面子不仅是…  相似文献   

7.
激励:动机的现实化和对象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机能够对行为的选择、发动、维持、制止做出解释,成为行为发生的根据,这表明动机是激励的出发点和动力源;而激励是动机的唤醒方式与活化手段,没有激励的发生,动机可能是潜在的或静态的,这又表明激励是动机的现实化和对象化。学界对动机的探讨从未终止过,需要理论、成就理论、平衡理论和归因理论中都浸润着作为激励源的动机因子,这些因子又是解释激励发生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即处理人我关系的方式有着两种相反的情形,一种是不顾他人的需要、利益而只从我的需要、利益、意愿出发,由此动机出发就表现为自私行为。与之相反的情形则是考虑他人的需要、要求,认定他人有着与我相同的意愿、要求、需要、利益,并同样需要实现、达到、满足、获得的。据此动机发出的行为就是被评价为善的道德行为,产生对他人作出合乎道德准则和要求的行为的动机的整个过程,就是道德知觉中的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9.
心理防御     
在社会生活中,成功和失败是每个人经常遇到的事情。成功使人高兴,失败使人沮丧。在成功或失败之后,人们很自然地会去寻求原因,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为什么会到失败?这种寻求原因的过程在心理学中称为归因。成功或失败的具体原因固然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主观的内部原因和客观的外部原因,前者如能刀、努力程度等,后者如任务难度、机遇等。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可以分成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一个人把成功或失败归结于何种因素,对他的情绪和工作积极性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研究指出:把成功归结为稳定的内部原因,使人感到自豪,…  相似文献   

10.
曹正汉 《社会》2014,34(6):52-70
在研究中国国家治理时,同时考虑中央政府关心的效率目标和政权稳定目标的理论有三种,即:周黎安提出的“行政发包制”模型,曹正汉等提出的“中央治官、地方治民”模型以及周雪光提出的“帝国的治理逻辑”。然而,这三种理论关于中央政府的效率目标和政权稳定目标能否兼容存在着明显分歧;此外,这三种理论在分析层面上也存在差别。导致分歧和差别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关于兵民能否分治,三种理论隐含着不同的假定;另一个是关于中央政府着重防范的统治风险的来源,是来自地方分权本身(如地方政府的“各自为政”、“偏离”、“失控”等行为),还是来自被统治的民众(如民众可能的抗议、反对或对抗等行为),三种理论持有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