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立足于福柯的权力学说与话语理论,探索《达洛维夫人》中纵横交错的规训权力体系。通过研究帝国权力对公民的规训、父权话语对女性的规训以及社会“理性”对“疯癫”的规训,剖析个体在无处不在的规训权力下所采取的防御策略及其可行性,旨在揭示社会主体在现代权力网的监视下进退维谷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2.
张焕珍 《南都学坛》2011,31(5):56-57
《达洛维夫人》以娴熟流畅的意识流手法和女性意识被评论界称道。大本钟、斯特兰大街、达洛维宅、斗室等是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空间意象,这些空间意象反映了男权社会女性的生活境遇。  相似文献   

3.
《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小说。文章开头第三段的两个感叹句"What a lark!What a plunge!"表达了作者和主人公对生命和现实的深入思考。lark象征着幸福和达洛维夫人的内心世界,plunge则象征着现实的生活和她平淡婚姻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实验各种独特的写作技巧的首次成功尝试。尽管小说人物貌似不相干,结构松散,但是克拉丽莎与塞普蒂莫斯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语言,他们各自的内心独白如同相互在镜中的影像。通过反衬与对照,他们对于生死的律动的意识之流穿越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使得他们从某些方面相互牵连,无法分割,从而证明他们事实上是一体的。  相似文献   

5.
困惑着人类的生死之谜是文学中的永恒主题之一。关注死亡就是为了更好地关注生存。《达洛维夫人》中通过人物对“生”与“死”瞬间的顿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作者对人类生存与死亡的关注、思考和剖析独具特色、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6.
<达洛维太太>是一部充满实验精神的意识流小说,充分体现了伍尔夫的现代主义创作技巧.文章运用现代小说空间形式的批评方法,从空间并置、多视角叙事、印象主义手法等方面探讨<达洛维太太>的艺术特征,认为其是一部具有空间形式的小说.空间技巧的引入扩充了作品的艺术容量和思想内涵,拓展了小说的审美功能,大大地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7.
《达洛维太太》是一部充满实验精神的小说,充分展示了伍尔夫新颖独特的现代主义技巧。在创作中,伍尔夫大量借鉴了文学以外的艺术技巧,创造性地运用了音乐、电影、绘画等艺术表现手法构建小说结构、展现人物真实的心灵世界、揭示时代的本质特征,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小说审美表现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8.
9.
弗吉尼亚.伍尔芙在《达洛维夫人》中以时间为潜在的叙述线索,通过交替使用客观时间和心理时间,使人物意识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中来回,以探讨小说中时间和存在的关系以及传统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窘境。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英国作家塞缪尔·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克拉丽莎》揭示了拜金主义价值观对个体性格和社会性格的异化作用。主人公克拉丽莎渴望亲情、渴望平等、渴望人权的精神诉求被湮灭在18世纪席卷英国的经济个人主义物质追求的巨浪中。作家发出对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主流话语的诘问,以及对健全人格、健全社会的真诚呼唤。  相似文献   

11.
六六的小说《蜗居》以近似赤裸的写实手法真实再现了身处都市的白领女性的生存困境。以海萍、海藻姐妹二人的生活、情感历程为构架,展现了现代都市女性在经济、工作、婚姻、情感等方面所经受的身心压力。生存的艰难让现代女性感到迷茫困惑,幸福就在前方,而追求的路程依然延伸在女性自强、自立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在《达洛维夫人》中,伍尔夫将表征现代交通技术进步的重要媒介汽车所彰显出的文化政治意蕴直观地传达给了读者。小说中对伦敦汽车的描写是伍尔夫对社会诸多层面现代性演进加以思考的产物,是她思考汽车的外在意象与隐含内涵之间辩证关系的结果。对伍尔夫而言,汽车是伦敦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性载体,奔驰在伦敦街头的汽车赋予人们一种全新的时空关系感知方式,一种"震惊"的都市现代性体验。同时,作为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成为身份、地位、阶级的重要表征物,具有明显的符号价值,是阶级区隔的媒介物。  相似文献   

13.
为库切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基础的《耻》是一部思想深刻的作品,小说以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为背景,讲述了白人卢里和露茜父女深陷生存困境的故事。他们的遭遇如实地展现了生活在新南非的白人如何一步步丧失话语权,陷入生存“耻”境,最终难逃历史性悲剧宿命的图景。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对人性的思索和对个体生命历史宿命的感悟。  相似文献   

14.
《荒野指南》是一部探讨人类如何与自我、社会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本.阿特伍德通过剖析人类生存现状,指出人类所面临的身份危机、人际关系冷漠和环境问题,批判了理性主义和货币经济,表达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担忧,促使人们反思自我与他人、自然的关系,希望人们在实现自我的同时,能够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以成功地运用意识流而闻名于世,其小说《达洛卫夫人》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叙事模仿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然而,以意识流著称的《达洛卫夫人》并不缺少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作者运用真实的故事情节安排、现实主义的小说时间地点要素,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世界中的人物,体现出现实主义的题材与主旨,因此,《达洛卫夫人》的文学现实性不应被忽视,也很值得学习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达洛维夫人>是20世纪欧美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详尽地记叙了女主人公克拉莉莎·迭洛雏生活中典型的一天,从早上穿行于伦敦街道去为晚上将要举行的晚会买花开始一直到晚会接近尾声为止.在这一行程中达洛维夫人遇到了休·惠特布雷德,两人进行了交谈.这一段看似简单、随意的对话却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政治权力内涵,即在一战后英国父权制社会体制下男性权威对女性的压迫及女性的反抗.本文将对两人之间对话的文体学特征进行分析,揭示文本的叙述形式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内涵.  相似文献   

17.
鲁迅笔下的阿Q短暂的一生中,一直面临着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的双重困惑。鲁迅通过描写阿Q位卑身贱的社会地位、困扰一生的生计问题、悲剧收场的恋爱经历、无法实现的\"革命\"愿望和在麻痹愚蠢中走向死亡,从几个方面阐释阿Q生命历程中的双重困惑。而这绝非只是阿Q一个人所面临的问题,这是鲁迅对整个社会、全人类的生存处境和生命状态的一种观照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中的身体叙事,是对传统中国两性关系的深刻揭示,尤其展现了女性的生存境遇。在男权社会的意识形态与话语系统下,女性只能沦为依附性的"他者",身体则成为她们此在的唯一生存样式,从而暴露了女性的生存困境与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9.
《伤逝》是鲁迅的一篇意蕴丰赡、晦涩难懂的爱情小说。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不仅来自社会环境和经济因素等外部压力,也源自他们精神世界中无法摆脱的自欺意识。这种意识既体现在他们对待生活和爱情的态度上,也隐现在其强烈的自我意识中。在两性关系中,子君试图用自欺的方式挽留爱情,涓生则在自欺中选择逃避子君的逼促。当涓生勇于面对真实、逃离自欺后,子君的悲剧性结局让他重新回到了自欺的状态,他带着悔恨和悲哀反思自己的真诚。《伤逝》中所表现的自欺意识和复杂人格,是鲁迅丰富复杂的思想和内心世界的间接折射,体现出他对人类普遍生命状态的揭示和对人的存在困境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20.
白丹丹 《南都学坛》2010,30(4):138-139
一战的爆发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为重要的是心灵上难以抚平的痛苦。许多曾经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在目睹了战争的血腥之后,开始对眼前的社会感到迷惘不安,于是战后的西方文坛出现了“迷惘的一代”。英国女作家伍尔夫便是其中领军人物。她的小说以意识流著称,作品中流动的意识背后所隐藏的便是浓浓的迷惘与探寻。在《达洛卫夫人》中,这种迷惘与探寻具体体现在人生、宗教以及人际关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