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宏玉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4)
超越“雕塑”这一常规公共艺术品形式,首先阐述了具有交往空间的公共艺术品是能为人们提供交流场所的公共艺术形式;其次从精神和物质层面阐述了这种公共艺术品中人与人、人与公共艺术品、公共艺术品与所处场地的互动方式;再次介绍了这种公共艺术品兼顾座椅、公共车站、移动厕所、游乐场甚至文化走廊的设计可能;最后提出这种公共艺术品应该借鉴建筑空间理论、环境心理学和人体工程学的相关讨论,并建议应关注大地艺术和装置艺术中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2.
社会学视角下的公共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成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4):92-98
当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的产生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最重要的特征乃在于它的“公共性”。其中关于“公共空间”的权力问题尤其受到公众的关注。它包括行政权力、资本权力、专家权力和公民权力。在我国,要保证公共艺术健康、有序地发展,建立完善的公共艺术制度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4.
地域文化一直与设计息息相关,本文想以公共艺术介入地铁公共空间设计为例,分析地域文化与公共艺术的关系和认识地域文脉与现代形式语言的用处,并概括介入地域文化的公共艺术设计的价值与意义的具体体现方式。 相似文献
5.
刘伟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2):51-53
本文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表现形态、进步意义等方面阐述了公共艺术的内涵和外延,肯定了公共艺术对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认识和理解是公共艺术创作的基础,倡导以积极进步的人文精神、艺术精神和民主意识来设计当代城市公共艺术.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蕴含丰厚深刻的哲学意蕴。其中,认识论意蕴阐释了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本质特性,使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具有扎实稳固的学理支撑;价值论意蕴深化了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意义追寻,使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彰显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方法论意蕴构建了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使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具有鲜明强烈的现实关怀,成为切实可行的应然之举。三重哲学意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为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张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城市建设日益完善,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也随之而增加,对公共空间进行科学、艺术地设计,是现代社会向我们提出的新的课题。本文对设计艺术中一个新的设计分野——公共空间设计作了阐述,并提出公共空间设计是在城市里用艺术来浓缩、来还原自然,打开通向自然的窗口,创造新的城市风景,创造人与自然的融合,强化人们的心灵联结,演绎历史以找到人们与历史的接点。 相似文献
8.
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城市雕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架上雕塑”的思想与方法来对待和处理城市雕塑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雕塑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的主要瓶颈。其实,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城市雕塑,重要特征在于公共性及其与城市环境的联结与共生。城市雕塑建设作为一种表达公众艺术追求、反映市民文化意识的公共性事件,通常是多方决策,其操作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协调制度和组织机构来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以公共艺术规划推进城市人文景观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宏武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94-98
公共艺术是城市人文景观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公共艺术在推动人居环境的人文景观构建方面有许多优秀案例和成功经验。公共艺术规划是构建城市人文景观体系的重要措施,在城市公共空间和园林绿地建设中将公共艺术纳入专项规划存在必要性。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实践,探讨了公共艺术规划的工作框架,规划的性质、实施主体与参与方式;指出构建城市公共艺术人文景观体系对塑造城市人文内核和地域特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杨晓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6):150-153
当代公共艺术存在于公民社会的文化背景中,以兼容性为基本内核,是融合了社会文化和艺术语言的集合体。新的文化内涵衍生出区别于传统审美角度的的方式和意义,这也决定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方式将由瞬间的情节体验向"即时性"的过程体验过渡,其审美意义的文化构成形态也发生着由"仪式化"和谐向追求"戏剧性"冲突的嬗变。发掘当代公共艺术潜在审美价值,旨在为公共艺术的创作者和观赏者提供多维的审美视角,一个新的艺术"观看"的方式,并试图对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合乎当代文化语境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地铁公共艺术是一座城市独特的风景线,也是当代城市快速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景观。将地铁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可以提高城市轨道的区域识别性,使公众对所属区域更具有认同感及归属感。以地域文化介入地铁公共空间来分析地域文化与公共艺术的关系,并概括地域文化与公共艺术设计在轨道交通空间的艺术表现。地域文化在地铁公共空间的艺术表现在于优秀地域特色民俗元素、特色建筑文化元素、地域历史文化元素等有机融合。地域文化在地铁公共空间的应用策略在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融合,体现文化地域性特色和创造文化互动性体验。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艺术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杨文会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9(4):56-58
步入新世纪,中国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生产工业化所带来的人文建设和环境景观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都市风貌的急剧变化,已造成了现代人新的环境价值观。同时人文景观的建设和城市环境空间的改观已成为新世纪重要的设计课题。 相似文献
13.
法治教育进社区是提升公民法治观念,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法治教育进社区既要遵循法治逻辑、教育逻辑和宣传逻辑的规律,也要遵循公民接受心理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国家推行普法宣传的一系列工作的梳理中可以看出,法治教育实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重点不突出的问题.为此,在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加强公民法治教育,需要遵循现实逻辑,将法治教育的重点下沉到基础社区,关注公民对法治知识的真实需求,规划法治教育的递进顺序,体现法治教育目标指向的发展逻辑.实现法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通过切实有效的基层法治教育路径将提升公民法治观念的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马云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7):227-229
本文探讨公共艺术在不同类型城市文化的形成中所发挥的深刻而细致的作用。通过阐述目前国内城市在快速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合肥本地的城市发展和公共艺术现状,解答怎样利用公共艺术结合自身地域特色从而有力塑造鲜明的城市文化这一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Z2)
本文首先对当前阶段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全面的深入分析,指出城市文化是公共艺术得以有效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城市文化的发展则会对公共艺术的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最后分别从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与城市文化的自觉构建两个方面的内容探索了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塑造中的作用,旨在充分利用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塑造中的优势,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孙丹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21-123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其中,公共文化和公共教育是建设的重点。艺术展览作为实施美术馆、博物馆等公众艺术教育职能的主要形式,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实现文化产品公共性价值的重任。对公众来说,艺术展览不仅是对艺术学习的补充,而且可以通过艺术品的欣赏培养独创精神。因此,笔者认为展览策划应该以公众为核心进行,根据大众的丰富层次设计多元化的展览形式;建立关注和公众互动、注重艺术策划、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展览体制,创新艺术展览运营模式,从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7.
18.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Z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空间的范围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其功能和特点越来越需要被界定和提升,公共艺术作品便是填充与体现特定区域审美水准的标杆之一,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识。本文以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石节子村为例,阐释雕塑这种公共艺术作品给乡村带来的经济表现。直接的经济表现为增加了石节子村村民的收入,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间接的经济表现在使村庄的公共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村民的自信意识得到增强,生活品质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9.
环境陶艺是公共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以独特的材质特性和艺术语言表达着人类的丰富情感.环境陶艺融入唐山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空间,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环境陶艺的现代艺术创新观念与唐山现代化的公共环境艺术规划思路不谋而合;另一方面:环境陶艺的材质特性和艺术语言是对唐山的历史文脉、陶瓷文化最亲近的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0.
李建盛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2):12-18
公共艺术建构和生产城市的公共文化和美学空间,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传达城市的文化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随着北京城市文化发展定位的转变,实现了从单一性向多样化的文化和美学转变,构建了不同的城市文化和城市公共艺术空间,但在数量尤其是质量上,北京的公共艺术与全国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具有世界影响力文化中心城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未来的公共艺术在国家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应有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