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黑暗的心》的文本细读以及结合康拉德创作的社会历史意识形态,本文试图阐述康拉德在对待帝国主义问题上的双重性:一方面,基于向读者"展示真实生活"的创作理念,在小说中他描写了十九世纪末欧洲国家对非洲大陆的血腥掠夺和野蛮统治,对殖民扩张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另一方面,在字里行间又体现了他本人作为当时主要的殖民国家——英国一员的无比优越性。文章最后指出,受十九世纪末英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康拉德在创作上产生了这样一种双重性。他的"展示真实生活"的创作理念受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他的"真实"已经是对客观存在的扭曲反映。这种局限性是他无法避免的,我们在阅读《黑暗的中心》和康拉德其他的作品时应该记住这一点,从而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庞伟奇 《理论界》2009,(1):154-156
本文认为康拉德的伟大不在于仅仅写出了英国商船社海员精神,而在于体现了骑士精神的精髓,在于其精英意识、救世精神和超越感,因为它是体现康拉德作品高贵性、超越性和人文关怀的核心和原动力,具有英国商船社海员精神所无法涵盖的高贵性、超越性内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黑暗的心》和其他两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康拉德逐渐增强的对英国殖民主义的批判意识。认为《黑暗的心》不仅是一部具有反殖民色彩的小说,而且反映了康拉德对英国殖民主义的不满,这种不满在《青春》中其实已有所流露,在《走投无路》中则达到高潮。  相似文献   

4.
张云峰 《江汉论坛》2004,(6):99-101
在康拉德的殖民小说中,帝国强权同男权思想相互勾结,以巩固其统治。帝国强权表现之一是帝国的男性在场,这一在场的实现途径有三:其一依靠对比欧洲男子与非欧洲男子的阳刚之气来突出西方。其二更露骨地将他者女性化,表现强权的自然性。最后就是欧洲男性的团结。  相似文献   

5.
庄天赐 《理论界》2005,(12):188-189
约瑟夫·康拉德是20世纪最杰出的英国小说家之一。他的丛林小说在揭露西方社会现实和剖析人物内心世界过程中,运用了印象主义、独特的叙事方法和象征主义。  相似文献   

6.
《秘密的分享者》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康拉德短篇小说中体现现实主义文学风格的名作,也是他探索自我心理过程的一次尝试。康拉德从心理学的深层角度刻画人物特点,对主人公“我”的精神世界经历了一次梦幻般的自我探索、自我承认和自我掌握的心理历程,并成功地运用了“双重”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7.
侯胤 《理论界》2010,(12):136-138
本文通过分析康拉德作品中的两个人物,《吉姆爷》中的吉姆和《黑暗的心脏》中的库尔兹,来探究康拉德及其作品所表现的流亡意识和现代人在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中人性的迷失。  相似文献   

8.
约瑟夫·康拉德是波兰籍的英国作家,真名为特奥多·约瑟夫·康拉德·科尔泽尼奥夫斯基。他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幼年便随父母流放到俄罗斯。后来,年仅15岁的康拉德独自一人到法国的马赛开始了他的水手生涯。21岁时他来到英国,随商船在世界各地的海港间航行。他的足迹随着海轮遍及南美、南洋群岛、马来半岛、澳大利亚及非洲。早年的他热衷航海,直到19世纪90年  相似文献   

9.
<正>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牛津英国文学史》第十二卷(J·I·M·Stewart著,1963年出版)论述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只评论了八位近代英国作家,其中包括康拉德。著名英国文艺批评家F.R.李威斯(F.R.Leavis)在《伟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英国作家在非洲题材小说中将非洲经历意义的颠覆和重组,他们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对欧洲殖民者在非洲原始丛林里的罪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一度将拯救英国现代文明病症的希望寄寓在非洲乌托邦里,但另一方面又难以摆脱欧洲殖民文化表征的窠臼。这些作家对殖民话语的显性描写与隐性描写杂糅在小说的叙事语言中,也造成了小说的文化逻辑与作者的主观意图的断裂。20世纪英国作家非洲题材小说中的殖民话语最终折射出英国中心论、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11.
在康拉德的多部作品中都涉及婚外情,婚外情的男女双方关系都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上,男性处于主动地位,女性被动服从,但最终难逃被始乱终弃的命运。不过,作品却往往以男主人公的死亡告终,如《海域逐客》中的威廉斯,《诺斯托罗莫》中的诺斯托罗莫以及《黑暗的心》中的库尔茨等,这种普遍性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两性关系的看法和康拉德本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王秀杰  李洁 《理论界》2005,(12):186-187
文化传统中的性别歧视在康拉德的作品<吉姆老爷>中仍有体现.此部作品因此被评价为"没有女人的男人".此文试图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珠儿的言行话语来证明女人并非如男人所说的"失语"与"顺从",她们已拥有了自我与坚强,并走出了生命的地平线.  相似文献   

13.
殖民主义是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推动不列颠帝国形成并逐步走向强盛的动力之一.爱尔兰是英国近代早期殖民活动最重要的对象之一,是英国"最古老的殖民地".在不列颠殖民活动中,爱尔兰又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构成一个内部殖民类型,又成为不列颠向海外殖民的"实验室"和主要人力资源输出地.同时,对英国近代早期新的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秀杰 《理论界》2009,(4):170-171
文化传统中的性别歧视在康拉德的作品《吉姆老爷》中仍有体现。此部作品因此被评价为“没有女人的男人”小说。此文试图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珏儿的言行话语来证明女人并非如男人所说的“失语”与“顺从”,她们已拥有了自我与坚强,并走出了存在的边缘,向男权社会发出有力的呐喊。  相似文献   

15.
"Lord Jim"是康拉德小说《吉姆爷》中主人公的命名,也是小说的命名,在"Lord Jim"这一显在的语言横组合背后,有着丰富的隐喻意义。其中,"Lord"隐喻了帕渡森世界对小说主人公的认知,即赋予小说主人公一种神性的光环,这是一种文化误读,是当地人以自己世界的眼光解读来自他者世界的吉姆的结果。而"Jim"则隐喻了白人世界对小说主人公的认知,即只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白人水手。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对吉姆名号解释的差异造成的矛盾和张力以及吉姆自我意象的膨胀,使其最终走向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6.
奈保尔移民英国之后面临的文化选择为我们研究移民文化身份提供了生动个案,他对待英国文化采取了依附与背离并行的二重文化选择取向,依附与背离形成一对共时性的矛盾。一方面,奈保尔家族的移民事实注定了他文化身份的“养子”命运,在特立尼达他接受英国殖民教育,说英语,在伦敦他研读英国文学,用英语写作,并定居那里,形成客观的依附倾向,这样英国文化成为他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文化场;另一方面,奈保尔天然的印度裔种族身份、不可变更的殖民地移民身份、家族文化遗传、印度文化的潜在影响等又让他时时感到文化上的水土不服与排异反应,并对宗主国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形成了背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水仙号"的黑水手》从三个方面表现了康拉德的道德观:首先,小说反映了作者眼中的"人"是一种道德存在,而道德的根本在于责任和忠诚;其次,小说反映了作者对道德的情感基础--同情心--导致的自怜和自恋可能带来的危害的担忧;再者,作品表现出作为政治视域之人应该肩负的道德责任的重要性.本文认为,这部作品堪称为一个道德寓言,它揭示了人之为人的"最纯洁"、"最持久"的本质性的东西,奠定了此后康拉德小说主题的基调.  相似文献   

18.
一 居无定所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海洋文学之父”。 约瑟夫·康拉德出生于乌克兰,出身于文学世家,他的父亲是位作家,但同时又是一位终身反对沙皇俄国统治的爱国志士。所以,自小康拉德就受着家里文学氛围和爱国思想的熏陶。17岁时,他在马赛找到一份海员的工作,此后的20年他是在海上渡过的,并且加入了英国国籍。1898年他开始用英语进行文学创作并于1899年写出了一篇海洋文学的经典文章,那就是《黑暗的中心》。从此,他便一发不可收,写下了如《吉姆爷》、《青春》、《台风》、《大海如镜》等多篇脍炙人口的海洋文学作品。早年间在海上与风浪的  相似文献   

19.
"大熔炉,尚可;巴别塔,不可."——美国建国初期的语言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英国人在北美殖民滨海地带建立第一块殖民地起,无意之中他们的语言文化传统为一种新的文化奠定了基础。美国建国后,出台了一系列语言政策,如确立英语语言的统治地位,统一北美英语,同化非英语语言等,创造了一个看似矛盾的奇迹:“不同种族,统一民族;单一语言,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20.
E.M.福斯特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最具民主思想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印度之行》也通常被认为是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先声。但由于源远流长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他的反殖民话语之下清晰的流露出殖民话语。通过解读作品的中心人物费尔丁,可发掘隐藏的“他者”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