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清代涌现了大量的女诗人,创作了许多诗歌,咏物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清代女诗人创作的咏物诗固然多写她们琐细的日常生活,但同时也敏锐地关注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尤其对西洋传进的物件深感兴趣。总的来说,清代女诗人的咏物诗并不刻意追求寄托,但也重视对于“意”的表达。她们的作品非常重视以形传神,甚至希望做到遗貌取神。处于强大的中国文学的咏物传统中,她们也和前代的经典作家或同时代较为重要的文学现象进行对话,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这些都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色、性别特色和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2.
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俄罗斯文学当中极具特色的一支,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章研究俄侨女诗人的创作"共性"特征,并在此框架下就其作品的题材和女性形象等加以分析。首先,根据《松花江畔紫丁香》一书中收寻的作品剖析女诗人创作的普遍题材;其次,在此基础上,解析大量作品中彰显的艺术特色;最后,又着重解读女诗人笔下的女诗人形象,进而挖掘俄侨作品中的共性和个性,努力找寻女诗人作品中独到之处,进而阐述俄侨女诗人作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伊丽莎白·白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浪漫主义女诗人,席慕容是20世纪台湾女诗人。她们均擅长于吟咏爱情,创作的爱情诗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和热爱。本文试从背景、思想、艺术等方面对这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女诗人的诗歌创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死是一门艺术”─—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死因初探范革新“死是一门艺术,/所有的东西都是如此,/我要使之分外精彩。”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SylviaPlath,1932-1963)在《乞丐夫人》一诗中,毫不掩饰地述说了她对死的...  相似文献   

5.
一位被遗忘的女诗人──林徽因高秀芹一还是在1931年的时候,陈梦家在编写《新月诗选》时就提到一个名字,他在序言中说:“渴望更奇丽的诗篇的出现,对于林徽因初作的几首诗表示我们酷爱的欢心。”后来,沈从文也真诚而欣喜地肯定了这个女诗人的诗歌,认为她和孙大雨...  相似文献   

6.
那一片幽篁     
梁伟 《社区》2014,(2):34-34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段话:到了成都,拜访了杜甫、诸葛亮,不可不拜薛涛;观罢草堂、武侯祠,不能不观望江楼。前不久,偶去蓉城,慕名游览了望江楼公园,凭吊唐代女诗人薛涛。  相似文献   

7.
美感渲染下的“死神”——浅析《因为我不能等待死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为我不能等待死神》是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写下的著名诗篇。女诗人以柔美吐折的方式表达了爱情失意后的无限感伤和领悟真理的欣喜,实现了对死亡的超越。意象“陌生化”和语言“亲近化”技巧的有机结合、独特的诗歌形式(韵律、破折号等)让读者获得新奇审美体验的同时,也阐释了女诗人自己重要的美学观:美和真理一致并永恒。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台湾女诗人诗作的三种主要类型——都市诗、爱情诗、消费诗入手,分析了台湾现代化进程中女诗人诗心的发展演进,并指明其诗的价值、诗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蕴含在痛苦、奇想中的真情──论艾米莉·狄金森的爱情诗董洪川本世纪初,西方文学评论界和读者开始把目光转向一位生前默默无闻的女诗人,深深为她那一首首从废纸篓里拣出来的清新美丽伪诗所吸引。这位女诗人就是艾米莉·狄金森(EinyD1Ck1CSOO,1830—...  相似文献   

10.
肖复兴 《社区》2008,(26):5-6
第一次读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诗,随手翻着书,像是占卜,翻到哪一页就是哪一页,翻到的是这样的一首: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是我国女诗人中的第一人,易安词的影响力持续至今。时至上个世纪,易安词被西方学者广泛地翻译研究。在许多西方学者眼中,李清照是中国最优秀的女诗人,她的词作不仅展现了大量优美意象和诗意境界,更呈现了“双性同体”的创作特色,即她的作品既有女性的幽怨温婉,也有男性的豪情气概。李清照对中国酒文化的展现增强了易安词在西方文化中的吸引力,而西方学者笔下的易安词所含有的丰富性意象使李清照的作品极富现代气息,西方学者对李清照的另类诠释也让我们读到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学接纳的态度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读罢刘恩义女士的新作《同心草——薛涛传奇》(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出版),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掩卷沉思,一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常吟哦于翠竹幽径之间的女诗人形象便鲜明地浮现在眼前。 唐代杰出的女诗人薛涛,她的芳名和诗作早已载入史册,享誉文坛,在她的故里成都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由于她独特而坎坷的人生际遇,千百年来,她的传说不径而走,赞誉者有之,误解、非议者变不乏其人,使这颗璀粲的明珠蒙上了尘垢,人们很难看清她真实的亮丽风采。……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女性诗歌创作的高涨与此后的迅速冷却、被遗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由对她们散佚诗集的研究可以探察其中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创作特色。论文以“无名”女诗人芍印的散佚诗集《逝水集》为核心研究范本,通过对诗集中旧体诗词与新诗的对读,探讨其主要情感基调“愁吟”在不同诗体中的表达策略和衍生维度,挖掘其间生命表达的共性与差异,兼及管窥在经典化的历程中,20世纪30年代一众“无名”女诗人游离于文学史视野之外的因由及散佚诗集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历代少数民族诗词创作,就汉文记载的而言,已是丰富多采,源远流长,而其中妇女作者代不乏人,并且无论是从所揭示的思想深度而言还是艺术质量审视,都是不容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若是就其历史长河的某一断而来有,有的女诗人的清词丽句甚至具有独占时代风流的地位。如《越人歌》,比屈原创作《离骚》早一百多年,可视为“楚辞”的代表,北周大义公主的《书屏风诗》可视为北朝少数民族女人的压轴之作。各代都有少数民族女诗人和她们的有影响的作品问世。  相似文献   

15.
自白女诗人是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和八十年代中国的两个重要诗人群落。女性特有的命运、文化的压抑使她们的主体世界和诗歌世界充满了对爱、女性身分和死亡的焦虑。由于文化境遇和性格气质相迥异,中美两国自白女诗人从焦虑走向了各自不同的命运归宿  相似文献   

16.
伊丽莎白.白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浪漫主义女诗人,席慕容是20世纪台湾女诗人。她们均擅长于吟咏爱情,创作的爱情诗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和热爱。本文试从背景、思想、艺术等方面对这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女诗人的诗歌创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唐代女诗人薛涛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与她当时所处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作为西川节度使府的一位"女校书",她一生曾与众多男性以诗唱和.她的诗作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中唐时期西蜀地区的社会风貌,同时也展现了这位走进了男性世界的女诗人与传统女性迥然不同的生活道路与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8.
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的诗歌具有二重性,既有男性化倾向又不失女性特质。二者看似矛盾,实际反映了女诗人应对男性中心文化的特殊心态与诗人作为女性的性别特质。这两方面体现了诗人作为独特个体的复杂性和真实性。二者结合,形成了薛涛诗雄逸而又不失妍秀细腻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9.
从纵向看,近代女诗人的地域分布继承了清代以来闺阁文学的地域优势,主要分布在江浙和安徽为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从横向看,受到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在广东、湖南等近代化较早、较深入的地区,女诗人人数比例大幅度增长。这种影响可以从近代学术地理的变迁、近代词人的地域分布以及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女子戒缠足运动的兴起等多种文化参照中得到反复印证。而归根结底,近代女诗人地域分布所呈现的诸多特征正是与整个中国近代文学、文化的地域走向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公元1598~1606年,朝鲜女诗人许兰雪轩诗流传中国,也是明代最重要的女诗人徐媛诗名崛起的时期。徐媛的诗名鹊起,是她20余年学诗、悟诗的结果。然种种迹象表明,她也从许兰雪轩诗中获得启发。中朝女诗人基于相同的"宗唐"诗风、不同的诗学情境和文学个性却殊途同归地走向学习李贺诗的道路,留下了辨识度甚高而又各有特色的长吉体诗。许兰雪轩在明清人构建的女性诗史中占据重要位置。许兰雪轩和徐媛的诗歌交集呈现了中朝文化多向的交流和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