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公元10世纪初,由契丹族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的契丹辽国,曾统治我国北方长达200余年。辽代契丹人多以牧猎为生,所以,他们的服饰极富北方游牧民族特色。以往著辽史者,缺乏对辽代契丹人的服饰做全面、系统的研究。笔者不揣谫陋,试就辽代契丹人的服饰做一略考,并祈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2.
《学问》2010,(2)
金代契丹人享有赐姓之宠是随着金朝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绝大多数契丹人在金代前期还是延续辽朝耶律和萧两大姓氏,但是世宗即位后不久,契丹人就开始出现了移剌、石抹的姓氏,而耶律姓和萧姓的契丹人渐渐不见记载。  相似文献   

3.
公元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故去,耶律德光继承皇位,但是辽国军政大权却仍然由思想保守、性情残忍的萧平太后操持,耶律德光便在与母后斗智中,统兵入关攻伐中原区的后唐李氏政权.同时,在支援后唐叛将石敬瑭的战争得胜后,拥立石敬瑭为后晋皇帝,获得农耕业发达的燕云十六州领地,又在新领地上创行了南面官制,耶律德光终于奠定了契丹王朝的盛世基业,从此一跃而为统治北中国雄强的大辽帝国.  相似文献   

4.
两宋之际孟后垂帘听政与民族矛盾靳华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积贫积弱的朝代。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及蒙古族建立的蒙古(元)政权与之对立,民族矛盾贯穿始终。两宋立国320年,除了宋初统治者奠定了比较稳...  相似文献   

5.
耶律德光的历史作用柳孟训耶律德光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次子,辽朝第二代皇帝。继位前他为辽朝疆域的开拓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太祖的得力助手。继位后,继承并发展了太祖的事业。他的一生,对辽朝疆域的开拓、政权的巩固、制度的建立、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 白山黑水一带是我国东北诸少数民族历代繁衍生息的地方,自古以来,他们和关内的中央王朝就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据史书载,各朝代和东北相对应的民族是:周朝—肃慎(息慎),汉朝—挹娄,六朝—勿吉,隋唐—靺鞨,五代—契丹、女真。而历史上的北京作为东北少数民族进关朝贡或文武来往的咽喉之地,其语言文化和民俗必然要受到东北少数民族的影响,特别在幽州(唐五代时的北京)于936年由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后,北京就成了辽金两代入主中原的战略基地。辽代契丹族把北京定为析津府,成为契丹王朝的南京都,距  相似文献   

7.
辽景宗即位历程表明,辽穆宗由于缺乏治国才能,导致宗室诸王对皇权的觊觎,故应历年间诸王“谋反”、“谋叛”、“谋逆”事件频繁发生。应历十九年(969年)的小哥、花哥和辛古行刺辽穆宗,不是奴隶起义,而是由萧思温、韩匡嗣、高勋、女里和耶律贤精心安排的夺权活动。景宗夺权成功,使辽政权加大了铲除契丹旧俗影响的力度,提高了汉官的地位,促进了辽政权的成熟、嫡长子继承制的诞生,使韩匡嗣家族地位跃升于诸汉官家族之首。  相似文献   

8.
契丹是生活在东北山地草原的东胡人后裔.据辽初始创时期的皇族耶律羽之墓志记述,契丹的族属是"宗分佶首派出石槐".佶首即契丹始祖奇首可汗,是鲜卑著名首领檀石槐.这就是说,契丹源于鲜卑.(<辽史>记载"冒顿可汗以兵袭东胡,灭之.余众保鲜卑山,因号鲜卑,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日库莫奚,日契丹."契丹在东部鲜卑中长期活动于辽西、右北平,即阜新、朝阳、赤峰地区,在阜新地区留下了大量的契丹人祖先的足迹,阜新是契丹人的摇篮和故乡.  相似文献   

9.
在辽代,汉族儒家知识分子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中许多人被容纳在政权里,对辽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者以翔实的史料论述了辽代汉族儒士群体形成及发展的过程,并着重对汉族儒士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汉族儒士或被俘,或被招降而来到夷狄之地,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其中大多数人无法返回家乡,不得不对少数民族政权表示服从、就范乃至结合。从中华一体的角度看,汉族儒士对辽朝的承认和适应也并非是消极的,他们对游牧民族契丹的经济发展、生产更新和文化进步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辽朝社会改革的许多方面是通过汉族儒士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族的冲突与融合进一步发展.雄踞北方的辽朝和金朝.以及后来的元朝和清朝,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在建立国家政权和相关制度的过程中,根据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要求,或"因俗而治",或易俗而"行汉法",在结合本民族历史文化风俗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历史上或当时主流意识的国家观及其制度,分别建立起颇具特色的国家政权.这一时期的史学家和政治家们则从历史之势、历史之变与常相统一的思想出发,对其进行总结和阐述,为中国古代国家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辽代契丹习俗文化源流考张国庆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从公元10世纪初至12世纪初,契丹人建立的辽王朝,曾统治我国北方长达200余年。有辽一代,契丹人形成了自己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习俗文化。树有根,水有源。同自然界各种现象一样,一个民族的...  相似文献   

12.
具有光辉的文化传统、幅员辽阔、由众多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历史事实表明,中国内部各兄弟民族不断融合逐渐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是经过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实现的。可是几千年来,在剥削阶级的文人笔下,对于中原地区的汉族政权对地处边睡的少数民族地区用兵,有抑有扬,众说不一;而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挥兵逐鹿中原,则被骂成“以犬羊而干天纪,以夷狄而乱华凤”①。直至今日,仍有些史学论者认为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问鼎中原的战争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因而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原…  相似文献   

13.
阎锡山是一个异数。一个本地人统治一个省近四十年,只有在民国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出现,任何大一统的王朝或政权绝无可能。历史给了阎锡山一个机会。山西省是民国时期的“模范省”,美国的《时代》周刊曾对阎锡山治晋作过评价:“阎锡山实际上处在一个独立王国之中。  相似文献   

14.
饶燕文  钟俊 《社科纵横》2004,19(6):37-38
北朝是第一个统一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北朝法制建设成果颇丰 ,为隋唐以后封建社会法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辽、西夏、金、元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通过对内地汉族传统法律制度的学习效仿 ,创建了自己的法制 ;又结合民族的特点和习惯 ,丰富了民族法制的内容。清朝是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封建政权 ,它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封建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学问》2010,(2)
吐尔基山辽墓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契丹大贵族墓,女主人地位极高,当为一位地位崇高的女萨满。根据文献和出土遗物等综合分析,该墓主人有可能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之妹余庐睹姑公主。  相似文献   

16.
公元十世纪初,唐王朝在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下崩溃后,整个中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五代十国”争斗,最后宋朝起而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北方则先后为辽、金两朝所统治。贝加尔湖的大部分地区和黑龙江流域于是先后成为我国辽、金两朝的辖域。辽王朝是以我国契丹族为统治民族的王朝,因而又号“契丹王朝”。契丹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对于我国北方进一步的开发,有较大的贡献。它把长城以北各族更紧密地同华北和中原联成一体。史载“契丹本东胡种”,“与库莫奚异种而同类”,“至元魏自号契丹”,原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和土河(今老哈河)流域。南北朝时,各部即以  相似文献   

17.
辽金元政权统治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三个政权在向中原扩张的过程中也开始了创建城市的高潮.由于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相同的经济形态、地理环境或相同的生活习俗使三者在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构成了辽金元都城文化的共同特点:非单一统治中心的传统,宗教建筑的营建,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形成原因在于:游牧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8.
辽朝是由契丹贵族建立的政权,自公元10世纪初至12世纪初,统治中国北方长达200余年。有辽一代,契丹统治者非常重视军队建设。他们就是依靠着自己强大的军队,南征北战,服室书,降阻卜;灭后唐,占燕云;澶州城下一战,又使北宋岁输贡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契丹铁骑之威名,在当时已传闻于中外。检索史籍,发现契丹辽朝的军队名号颇多,简直是五花八门。笔者不揣浅薄,撰此小文,拟就辽朝军队名号之分类及其由来、寓意等,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19.
《学问》2015,(1)
在金朝灭亡辽朝的战争中,一方面不断有契丹族的官员及部众为了个人前途和生存而投附金朝;另一方面,处于胜利一方的金朝也随着战事胜利俘获了大量的契丹部众。这些归附并认同金政权的契丹人,不仅对金朝灭亡辽朝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金宋战争的重要参与者。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5,(11):80-82
契丹民族之所以崛起于中国北方并建立了幅员辽阔的边疆王朝,有其诸多历史原因和条件姑且不论之。但与其中契丹民族秉承的人口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建国前抢劫财富和掠夺人口来增加劳动力;"军国之务,爱民为本",辽政权对人口增长采取提倡、奖励的政策;"得地无民,将焉用之"。这一人口思想具有积极意义,在辽代统治的阜新地区人口的数量和构成与特点、分布、人口流向有重大影响,推动了契丹人口更大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