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的“大音希声”是以比喻来说明“道”的特点的,它涉及到文艺创作中“有”和“无”、“虚”和“实”的关系问题。虚实结合、重虚的方法,表现出中国古代文艺不同于西方的重要美学特点。虚和实的具体含义,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主要的有:一,虚和实的关系即虚构和真实的关系;二,虚和实指文学作品中虚字和实字的关系;三,虚和实的关系就是作品中的神形、情景、意境的对立统一;四,虚即文艺作品中未直接描写的部分,实即直接描写的部分。对文艺创作中虚实关系的处理,大致有两种:一是实以引虚,二是虚中孕实。无论实以引虚或虚中孕实,均应虚实相济。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形象与诗法的角度,对古典诗词中的虚实进行了讨论。认为古典诗词虚实的处理是以买入之,以虚出之;以实写形,以虚赋神;实以为体,虚以为用的。  相似文献   

3.
虚与实,是写作艺术中常用的概念。但是,何谓实,何谓虚,历来具体所指又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无非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两个方面来认识的。从内容的角度看,“实”是指对事物的具体描述,“虚”是指从所描述的事物中引发、升华、联想出来的思想意义和道理。从表现方法的角度来看,“实”是指从正面直  相似文献   

4.
“虚实”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种美学理论,“虚实”说根植于老子的哲学思想;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技巧,“虚实”说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起着积极的作用。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讲究“虚”与“实”的妙用,以实写虚,虚出灵韵;化虚为实,实中见虚;虚实相生,境界全出,这是中国古代诗人所追求的虚实结合的三种常见形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诗论中的虚实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与实一直是中国诗歌理论中一对应用十分广泛、含义又十分丰富的概念。如虚实相生、虚实相成、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虚运实、以实带虚、化实为虚、以虚就实等等。当然,虚实理论不只是存在于古代诗论中,同样也存在于古代文论,以至画论、书论中。如画论中的“笔虚笔实”、“计白当黑”即是。不过虚实理论在古代诗论中最为丰富。由于虚实理论的丰富和应用的广泛,带来的问题也较多。首先是它的概念内涵的不确定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中“狭义的生活真实”主要指人物和事件合乎生活的常情常理 ,也就是合乎生活的可然律。广义的“生活真实”包括狭义的生活真实、历史真实和科学真实。文学作品中的科学性 ,即科学真实 ,指的是用自然规律来检验文学作品中的某些叙述和描写。要考虑作品中所写的景物、器物、人物的活动是否符合科学性 ,是否符合人与物的自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史实。对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严密性的思考不能不包含着对科学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艺术上的“虚”、“实”统一,包括“以虚代实”、“以实写虚”、“虚实相生”等整套表现体系,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优秀传统之一。它来源于古老的“有无相生”的老子哲学,构成我国文艺的含蓄蕴藉、简练深沉表现形态的基础。在古人长期创作实践的丰富经验中,证实“因心造境,以手运心”的虚境可以造成艺术空间,调动观赏者的无限想象力,进行能动的再创造,从而获得言不尽象、象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魅力。“虚实”论的丰富内涵渗透于我国民族艺术的各个方面,研究它,不仅对美学本身、也对新文学的发展和对西方世界探寻东方美学的“诗境”和“秘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空间虚实谈     
对单体建筑、建筑群体、城市建设的空间进行虚实分析,探讨以实为虚、化虚为实、以虚补实、虚实相生的关系,指出人与环境共生存的空间在"无画处皆成妙境"之理念.  相似文献   

9.
关于概念和虚概念的问题曾经展开热烈的讨论,也解决了不少重大问题。但真概念、假概念、虚概念、实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仍然悬而未决。以是否正确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作为划分真假概念的依据,以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非现实世界作为区分实概念和虚概念的依据。实概念中有真假概念之分,虚概念中亦有真假概念之分,且概念的真假虚实会随着论域及实践而发生转换。  相似文献   

10.
关于概念和虚概念的问题曾经展开热烈的讨论,也解决了不少重大问题。但真概念、假概念、虚概念、实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仍然悬而未决。以是否正确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作为划分真假概念的依据,以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非现实世界作为区分实概念和虚概念的依据。实概念中有真假概念之分,虚概念中亦有真假概念之分,且概念的真假虚实会随着论域及实践而发生转换。  相似文献   

11.
关于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虚实问题,自清乾隆年间章学诚提出“七实三虚”之说后,后之学者尽皆附而信之,由于鲁迅先生也赞成章学诚的说法,研究和评论《三国演义》的都依据此说,久而久之,人们对“七实三虚”之说就信而无疑了.其实,《三国演义》并非‘吃实三虚”.今见《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是嘉靖本.这个本子共24卷。分为240则,后人合成120回.为了将章学诚的“七实王虚”说法闹个水落石出,我们最近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作了一次统计.全书共写了参与当时活动的、有名有姓的人物1075个,其中姓名见于《三国志》“纪”、“传…  相似文献   

12.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在选材取向?结构安排和作者态度几方面都存在着"实"与"虚"的对照。作者乔叟主要取材于客观现实中可见可感的人与物,以典型人物和典型场景为描写对象,这些材料属于"实"的内容。读者既可以了解逝去的时代,又似乎可以看到自己及周围众人的影子,极易产生共鸣,这正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吸引力。同时,原文中所表现出的乐观豪迈精神又是其作者的主观心境,相对较个性化,属于"虚"的因素。作者描绘的人物虽多,但起组织作用的只有两人——"我"和酒店老板。香客是"实"的组件,两位组织者是"虚"的聚合力,"虚"的力量使"实"的组件结为整体。作者乔叟对原文中的人物没有明确的评判,却流露出嘲讽或宽容,其态度也是"虚""实"相生。  相似文献   

13.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在选材取向?结构安排和作者态度几方面都存在着“实”与“虚”的对照。作者乔叟主要取材于客观现实中可见可感的人与物,以典型人物和典型场景为描写对象,这些材料属于“实”的内容。读者既可以了解逝去的时代,又似乎可以看到自己及周围众人的影子,极易产生共鸣,这正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吸引力。同时,原文中所表现出的乐观豪迈精神又是其作者的主观心境,相对较个性化,属于“虚”的因素。作者描绘的人物虽多,但起组织作用的只有两人——“我”和酒店老板。香客是“实”的组件,两位组织者是“虚”的聚合力,“虚”的力量使“实”的组件结为整体。作者乔叟对原文中的人物没有明确的评判,却流露出嘲讽或宽容,其态度也是“虚”“实”相生。  相似文献   

14.
“虚与实”和“黑与白”在哲学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山水画中“虚实”、“黑白”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宋代山水画“黑、白”与“虚、实”之间不同的构成关系,产生了两种经典的绘画风格一“简洁空灵”与“雄强浑厚”;宋代山水画中“画内之虚白”的讲究,追求的是无尽的“画外之虚境”。  相似文献   

15.
虚实桥梁     
桥梁,有实的,也有虚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连接东西南北的桥梁是实的,这是物质的桥梁;连接过去未来的桥梁是虚的,这是精神的桥梁.虚不等于无.精神的桥梁,往往支撑着物质的桥梁. 这些年来,时有桥梁垮塌的新闻,有相关人员统计,自2007年至今,五年时间内,全国范围内公开可查询的桥梁垮塌事故共有15起(作者注:也有文章说27起的).事故共造成141人死亡,110人受伤,18人失踪.发生事故的15座桥梁中,仅有3座至事发时使用时间超过15年.  相似文献   

16.
所谓实,是指艺术作品中直接的有形的描写,它通过语言、文字、线条、色彩、音响、节奏、人体、动作等直接诉诸欣赏者的感觉;所谓虚,是指艺术作品中间接的无形的描写,即我国古典美学中所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文外之旨”,它不能为欣赏者的感官直接把握,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感受到。虚实结合是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7.
根据概念的定义 ,概念不应划分为“虚概念”和“实概念”。概念的虚、实划分会带来许多矛盾和不利后果 ,总的说来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18.
“馬克思主义在理論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馬克思主义者,历史的辯证法就是如此。”邵荃麟同志的“現实主义深化”論,正是文艺战綫上这样的一个产物。拆开这个“新”理論来看,其实也只是资产阶級批判现实主义早已用烂了的旧貨,是现代修正主义者正在大力提倡的东西。邵荃麟同志为了达到否定社会主义现实的目的,提倡排斥革命性的現实性;提倡写所謂“长期性、复杂性、艰苦性”来“暴露黑暗”;提倡写“平平凡凡”,写“大量的存在”来歪曲无产阶級的典型論。他的所谓“深化”,就是向“中間人物”深化,向“暴露黑暗”深化,以此与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結合的創作方法相对抗。  相似文献   

19.
当资本由现实形态独立出虚拟形态后 ,虚拟资本迅速膨胀 ,而现实资本则呈现相对缩减趋势。从定性分析看 ,虚、实资本的相互作用关系 ,既可能成为良性互动关系 ,促进经济的发展 ;又可能成为恶性互动关系 ,导致经济危机。从定量分析看 ,虚、实资本存在黑子型、停滞型、扩张型和泡沫型四种数量关系。我们应充分发挥虚拟资本的能动性 ,监控虚、实资本的互动关系 ,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英汉两种语言在修饰词的使用上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区别。本文着重考察这两种不同语言的修饰词在虚与实方面的差异,认为汉语有大量使用旨在加强语气、凑整音节、修润篇幅的修饰词的特点,而英语则在修饰词的使用上有避虚就实的趋势。以这一观察结论为基础,本文提出了汉英翻译中处理修饰词的一些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