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年代,此时的南方广大地区主要活动着三支较大的少数民族集团,它们是盘瓠蛮、板楯蛮和廪君蛮。由于年年的争战和不断的迁徙,使三大部族的关系显得异常复杂和纷繁,史书上的记载多自相矛盾。就连马端临这样的大学者也发出感慨;“今按《通典》所叙板楯蛮,魏晋以后之事,《南史》谓之荆扬蛮,《北史》谓之蛮獠,而俱以为其源出自盘瓠,不言板楯。然六朝时蛮獠徙而之北,则亦无由究其源流宗派矣,姑两存之”。杜佑也说:“其后种落繁盛,侵扰州郡,或徙移交杂,亦不可得详别矣”。笔者在此仅就板楯蛮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望得到同仁的指证。  相似文献   

2.
《卷二十一·文惠太子传》 "升明三年,太祖将受禅……出太子为持节、都督雍梁二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军事、左中郎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  相似文献   

3.
<正> 一、古汉语词汇研究中的"举例法"中国的词汇研究,传统的便是训诂学.它的起源一直可追溯到先秦.如《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厶,背厶为公."《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观其方法,在训诂学上有所谓声训、形训、义训之别.上面《周易》之例为声训,《韩非子》之例为形训,《左传》之例为义训.这三种方法皆为后世所继承.但严格说来,声训和形训还可称为是一种研究方法,因为它们是从语言的声音和文字的形状去探求词义(是否正确姑且勿论);而义训,却不过是一种解释方式而已,是不能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来使用的.它充其量不过是解说  相似文献   

4.
谈注解     
<正> 注解起源约是《春秋》"三传".汉代注解《五经》,起初也叫传.后来才叫注."盖传者,转也,转授于无穷.注者,流也,流通而靡绝." (《史通·补注》)传与注意义相同,都是把文章加以解释,使读者容易明了.此外还有:解、释、训、诂、故、述、说、音、笺、章句、索隐、正义、音义、解诂、训故、诂训等名称.书中有:作者自注,他人的注,还有给注再加注的疏和疏证、笺证等等.注解的名称多,式样也多.这里只说编辑史料的注释,大体有如下几种:一、以原文为题、撰写记事文章.如《春秋》言简意赅,用几个字记述一件历史大事.隐公元年郑国一场内乱,《春秋》只用"郑  相似文献   

5.
宫刑为中国古代五刑之一.虽然宫刑不与中国古代社会相始终,但其别称颇多.试考述如下:一曰椓刑.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六二《刑一》谓:"苗民费用灵,制以刑,……劓、刵、椓、鲸."由此,知?刑始于上古之有苗氏.》尚书·吕刑》有"劓、刵、椓、鲸",《诗·大雅·召旻》曰:"昏、椓靡共."孔颍达疏:"此?毁其阴,即割势是也."今本《诗经全译》唐莫尧注释说:"椓,宫刑."按孔疏,椓刑殆因木制的刑具"椓"而得名.许慎《说文解字》说文六上《木部》谓"椓,从木".刑具椓,后世不传,据《说文》载,仅知其为木制品.  相似文献   

6.
(一)五水“五水”流域,古代住有少数民族,称为“五水蛮”或“西阳蛮”。这五水究竟是哪五条水?《水经注》说:“五水,谓蕲水、希水、巴水、赤亭水、西归水。……宋沈庆之于西阳上下下讨伐蛮夷,即五水蛮也。”《宋书·夷蛮传》“豫州蛮”下说:“豫州蛮,廪君后也。……西阳有巴水、蕲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谓之五水蛮。”《南史·夷貊传》所载与这相同。这五条水都在大别山南麓,在现在的湖北省东部。近人丁谦说:“西阳今光山县,五水均在信阳州境。”(浙江图书馆丛书)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左传》文公十六年伐楚的戎人,长期以来,被认为在楚国西部.据《左传》记载:"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麋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杜注:"戎,山夷也.大林、阳丘、訾枝,皆楚邑."对于这支戎人的所在,未曾言及.到了孔颖达作疏,事情似乎有所明朗.他说:"四夷之名,随方定称,则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其当处立名,则各从方号.……故楚西亦有戎.戎是山间之民,夷为四方总号,故云山夷也."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关于戎在楚西的最早陈述.  相似文献   

8.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三十六郡。秦三十六郡之名,首有《汉书·地理志》列于前,继有《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述于后,两说当中,有三十三郡名称是相同的,唯有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各执己见。前者以为秦并天下,南服百越,于其地置  相似文献   

9.
《屈原列传》说:"屈原者,名平."可是《离骚》中又说:"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自古注者,率以屈原的名和字讲说,虽有小名小字、笔名的解释,乃是以今释古,想当然的说明.我认为关键问题在上句"肇锡余以嘉名","名"旧解作人名,大误.按名,美誉、嘉奖的意思.《札记·表记》"先王谥以尊名",注:"名,声誉也."《荀子·正名》"无势列之位,而可以养名",注:"名,令闻也."令闻意即声誉.《卜居》"将游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认为诗词中所以有独绝于一世的名句,是因为有"境界".而怎样才是有境界呢? 《人间词话》是这样写的:"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生中之一境.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是境界的辨别标准.喜怒哀乐是人心中之一境的说法很有独到见解.景本指客观自然景物,在诗人词家的眼中,景是感情的依托.而王氏把情也认为是一种境界,指出了文学作品中景的特殊性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景,非是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作为文学艺术,它已经饱含着作者喜怒  相似文献   

11.
中华书局1974年版点校本《明史·艺文志》"经部·三礼类"著录:"孙攀古《周礼释评》六卷."(第2358页)此为"孙攀《古周礼释评》六卷"之误. 此书在不少明清书目都见著录,如:朱睦(桴)《授经图》卷二○:"《古周礼释评》六卷.孙攀."徐乾学《传是楼书目》卷一:"《古周礼释评》六卷.明孙攀.二本."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孙攀《古周礼释评》六卷.字士龙,宣城人.折衷俞廷椿、王次点、吴澄、柯尚迁诸本,别为考订."朱彝尊《经义考》卷一二八:"孙氏攀《古周礼释评》六卷.存."《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三:"《古周礼释评》六卷[河南巡抚采进本].明孙攀撰.攀字士龙,宣城人."然也有误作"孙攀古"者,如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三三六:"《周礼释评》六卷,孙攀古著."这与点校本《明史》犯了同样的错误.  相似文献   

12.
《汉书·百官公卿表(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阳朔元年(前24)载:"陈留太守薛宣为左冯翊,二年迁."意为薛宣此年出任左冯翊,阅二年而升迁它职.按:任期有误. 考同表载,阳朔四年(前21)"左冯翊薛宣为少府,二月迁".《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阳朔元年亦载"陈留太守薛宣为左冯翊";阳朔四年则先载"少府王骏为京兆尹",继载谷永推荐薛宣为御史大夫之奏,奏中称"少府宣",则《资治通鉴》亦以为薛宣此年继王骏任少府,而这恰与"薛宣从左冯翊代(按:王)骏为少府"(《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吻合.又该表所载薛宣阳朔四年后的履历与《汉书·薛宣朱博传》、《汉书·王贡两龚鲍传》、《汉纪》、《资治通鉴》皆吻合.说明该表载薛宣阳朔元年任左冯翊、阳朔四年由左冯翊迁少府的履历无误,但二者相距三年,首尾合计四年,不应作"二年迁".  相似文献   

13.
屈原生辰为吉,其说始见于王逸《章句》.《章句》释《离骚》首二句曰:"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孟,始也.贞,正也.于,於也.正月为陬."寅为阳正,故男始生而立于寅;庚为阴正,故女始生而立于庚.言已以太岁在寅、正月始春、庚寅之日,下母之体而生,得阴阳之正中也."王说有两层意思,一为"寅为阳正",而屈原降生适逢"三寅"  相似文献   

14.
邢润川、杨文衡《我国古代对煤的认识利用史略》一文说:“到了汉代,《汉书·地理志》则说:‘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见《学术研究》一九八二年第六期99页)但查遍《汉书·地理志》也找不到这句话。作者可能是误信了前人旧说而未加考辨.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云:“余观前汉地理志: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清汪价《中州杂俎》卷二十物类十四沿袭朱弁之误说:“按《前汉书·地理志》:豫章郡生石可燃,为薪”。张萱《疑耀》卷二则全同《中州杂俎》。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尽管西方哲学根深蒂固认为语言的法则就是理性的法则,也是存在的法则的理性乐观主义传统,被现代人本哲学所动摇了,但是,柏拉图那善的理念和太阳"其一统治着整个可知世界,而另一则统治着可见世界"的命题陈述形式的正确性却是无可怀疑的.可是,当我们看到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我们不会觉得他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老子》第一章劈头喝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所有命题陈述以前,就先给出了语言的边界,否定了某些命题的有效性,而这些命题正是哲学的基本命题.显然,中西传统哲学在语言观上有着根本差异,并表现为哲学的结构框架的差异,反映着更内在的价值观念的差异.只有通过深入的语言——文化批判,才能揭示  相似文献   

16.
问题的提出《资治通鉴·晋纪九》:怀帝永嘉五年(311)四月"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镇东司马王导说琅邪王(司马)睿,收其贤俊,与之共事.睿从之,辟掾属百余人,时人谓之百六掾".《晋书·元帝纪》:"建武元年(317)三月,辛卯,(元帝)即王位,大赦,改元.其杀祖父母、父母,及刘聪、石勒,不从此令.诸参军拜奉车都尉,掾属附马都尉.辟掾属百余人,时人谓之'百六掾'.乃备百官,立宗庙社稷于建康."案以上二则史料记载司马睿辟"百六掾"的时间分别为"永嘉五年(311)"、"建武元年(317)",两者相差六年,原因何在?检察史籍,发现司马睿辟用过江的北方士族组成"智囊团"(百六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约从永嘉五年司马睿听从王  相似文献   

17.
《涉江》"邸余车兮方林."王逸《章句》云:"方林,地名."历代楚辞研究者均承王说,唯明人王夫之提出异议,谓方林是"方丘树林"(《通释》).不过释"方"为"方丘"似无明证.按:《广雅·释诂》:"方,大也."《国语·晋语》:"今晋国之方".注:"方,大也."又,"方"有"长"义,当为楚地方言.例如楚人称"长城"为"方城",郦道元《水经注·沅水注》  相似文献   

18.
《史记·屈原传》曰:"离骚,犹离忧也."于"离"字未作进一步说明.应劭以"遭"训"离",王逸以"别"训"离",二说均未必是.《易·离》:"离者,丽也."明代杨慎《丹铅杂录》说:"丽之为训,连也,又双也."《礼记》所谓"离坐离立",正是"丽坐丽立"——相并而坐、相并而立之意.在先秦、两汉以至隋唐文献中,"离"与"丽"通假,都是相连比并之意,是不言而喻的.故先秦、两汉典籍中,常于"离"字不下注脚,这正是太史公于"离"字"初未明下注脚"的原因.准此,"离骚"当理解为"双重乃  相似文献   

19.
(一)《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尚书·多士》谓"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从《周礼·春官》和《礼记·玉藻》中可以看出,西周的记史和史官制度,比之殷商更趋完备.《春秋公羊传注疏》引闵固曰:"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可见,西周以至春秋时期,周王室及各诸侯国都有各自的史书.《墨子·明鬼》谓西周晚期周、齐、宋、燕皆有《春秋》.《孟子·离娄下》说:"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这就是说,按年代顺序记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事迹的《乘》与《祷杌》,其性质与体裁同于鲁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史籍,《史记·十二诸  相似文献   

20.
秦浙江郡考     
章宏伟 《学术月刊》2012,(2):126-132
历来论秦郡的论著从未提及浙江郡。秦灭楚所设会稽郡,南界浙江。到秦统一全国的公元前221年,浙江水以南的广大区域,尚未纳入秦帝国的版图。《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所载:陈婴"定豫章、浙江,都浙,[定]自立为王壮息";陈贺"定会稽、浙江、湖阳,侯",两处"浙江"不能读作水名,应该都是行政区域。虽然《年表》所叙之事在秦亡之后,但秦楚之际连续几年的混战中,不可能对秦的行政区划有所更动。现存秦代印玺中的"都水"印,如"东晦都水"、"齐都水印"、"琅邪都水"、"长沙都水",均为郡一级行政官员印玺,"浙江都水"自也不应例外。上海博物馆藏秦玺印"浙江都水"也可证浙江为一级行政区划。秦浙江郡东濒海,与会稽郡、鄣郡(故鄣郡)、九江郡(庐江郡、豫章郡)、闽中郡相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