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尔比”是彝族人民总结生活经验,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最为普遍的口头文学。它内容丰富,包括的范围广泛,除精湛的格比、玛子等小体裁外,还有一些没有严格区别的、与汉族成语、谚语、格言相似的小体裁。它们区别很小,形式基本相同;只是格比在形式上长一些,有的长达几十句。所以说尔比是前面几种小体裁的总概念。我们不能用下属于它们的任何小概念如谚语或成语去替代这个总概念。  相似文献   

2.
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也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蒙古族的民间谚语包括多种形式。它以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精美活泼的艺术形式,在蒙古族文学中占有特殊地位。如果说蒙古族民间谚语是蒙古族民间文学园地里的一束艺术鲜花,那么《世界三宝》则是其中的一枝奇葩。蒙古族的三句谚语即《世界三宝》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它从自然规律到日常生活,从黄(僧)黑(俗)的封建主到普通的“阿尔达”(百姓)都进行了艺术的概括。如“群星之中月亮美,百鸟之中孔雀美,万木丛中杜杉美”。这些诗一般的语言,概括了自然界中“美之  相似文献   

3.
民俗学简介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传说、口头文学等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它包含着一个民族未曾记录下来的传统。“民俗学’(folklore)一词是十九世纪英国学者汤姆斯(W.J.Thoms)提出来的。对此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他想用这个词去替代一个从拉丁语演化来的术语popular anti-quities(民间流传的古代风俗),另一是说他想用这个词去取代在农民的传统中幸存下来的早期文化的智力“遗留物”(intellectual“remains”)。  相似文献   

4.
在俄罗斯各种民间文学创作形式中,谚语及俗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最古老、最为人们喜闻乐见、也是最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诗。谚语及俗语真实、精妙、富有表现力。它用三言两语蕴涵极其深奥的寓意,而且准确、形象、生动、贴切,这样的语言表达效果与其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手段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对俄语谚语及俗语采用的修辞手段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5.
谚语,彝语称“尔比尔吉”,有谚语格言的含意。它与宏篇巨著史诗相反,是彝族民间口头文学中最精致、小巧的形式,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6.
大凡一种艺术形式,其生命力的强弱,除了靠自身的优势,还要看它获得了多少主体力量,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主体的需要,完成了主体情感的抒发。正是创作主体这种内在要求,成为艺术形式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就词而言,它擅长言情。查礼说:“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可以委婉形容之。”从词在言情上对诗某些  相似文献   

7.
桐城谚语在语言表达上注重修辞艺术.在语音上具有音乐性,单句形式谚语以五言、七言为主,节奏鲜明;复句形式谚语大多押韵,押韵形式灵活多样.在用词上常对举使用反义词,使音节整齐对称;善于运用当地方言词,使谚语呈现出很强地域色彩,更有利于谚语为当地群众服务.在句式上"整"中有"散",给人一种参差美.并运用多种修辞格式,不仅使谚...  相似文献   

8.
诗歌化用谚语俗话,是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常见的现象,很早就为文人学者所注意.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谚语“圣贤诗书采以为谈”.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的诗人词客喜引谚语俗话入诗呢?我认为除诗人有着为加强反映现实生活的客观需要而外,更重要的是俗谚本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正如鲁迅说过的那样,谚语“意味深长”,“是现世相的神髓”,“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恰如文言用古典,听者也觉得趣味津津”.  相似文献   

9.
谚语是民众的创作 ,是其智慧和经验的总结。谚语的内容具有经验性、哲理性、蕴情性、阶级性和时代性的特征 ;形式具有口语性、异变性、精炼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征。谚语是“熟语”的一种 ,它既有使用的工具价值 ,又有创作手法的借鉴作用和赅博、乡俗、浅近、雄辩、“极言”与“歧异”的美学价值。为了保存和发挥谚语的文化作用 ,应采集与编纂有中国特色的谚语  相似文献   

10.
中国谚学若干问题谭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谚语是民众的创作 ,是其智慧和经验的总结。谚语的内容具有经验性、哲理性、蕴情性、阶级性和时代性的特征 ;形式具有口语性、异变性、精炼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征。谚语是“熟语”的一种 ,它既有使用的工具价值 ,又有创作手法的借鉴作用和赅博、乡俗、浅近、雄辩、“极言”和“歧异”的美学价值。为了保存和发挥谚语的文化作用 ,应采集与编纂有中国特色的谚语  相似文献   

11.
《花间集》对民间曲子词过渡到文人词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花间词”既有文人“长短句之诗”的文学性,又具有民间曲子词的娱乐性,欧阳炯提出“诗客曲子词”这一称谓正好揭示了这种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一 毛泽东一生创作的诗词很多,但经常被人们提及或正式集子所收的通常有42篇。这其中律诗13篇,词29篇。笔者认为,特别能显示作者创作个性。体现其艺术才华的是他的词。作者本人曾经有这样的说法“我偶尔写过几首律诗,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着重号原有——本论文作者)。如同你会写诗一样,我则对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并且批评“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作者在这里提到宋人不懂诗的“诗”,实际上既不是“诗歌”,也不是“律诗”,而是用诗的语言进行创作。并且作者非常推崇唐诗人李白和李贺的诗,认为“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①从而作者便吸取了唐人诗作的优点,采用形象思维,展开想象力,把诗性的语言熔铸于词中,超越古词,用旧词牌,填充着诗的语言,从而使词的创作,取得了超越古人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3.
《诗镜论》是藏族作家,主要是贵族僧侣作家奉为创作指南的一部谈文学理论和诗歌修辞技巧的书。这部书藏文叫作《》一般译为《诗鉴》或《诗镜论》,全译则为《修辞论诗镜》。实际上藏语“” (汉音译为宁俄)一词,是“美妙文雅的言辞”的意思,相当于汉语“文章”一词的含义。汉语“文章”一词,本也是“富有文采,斐然成章”的意思。同时“”这一命名,包括有诗、文和诗文合体三种文体在内,不仅仅指诗歌一种文体而言。因此这部书汉名译作《修辞论文镜》,或简译作《文镜论》,似乎较为合适些。  相似文献   

14.
老子乃“周守藏室之史”,其史职特征奠定了《老子》写作的基础。在先秦众多的实用类文体中,箴句式整饬,声调和谐,是极具训诫性、经验性等特征的权威性文体,《老子》八十一章具有箴言体特征。从形式上说,《老子》箴言以四言、三言为主,多用韵语,借礼乐、《诗》乐之“势”,以庄重凝练之语自重其道;从内容上说,老子经常引用、借用已有的箴言,又大量自作箴言,包括以道之名作箴言、以圣人之名作箴言、以侯王之名作箴言、以“上者”口吻作箴言等四种形式。《老子》箴言体的表达形式,与其思想内容相得益彰,极大地增强了老子思想的传播力,使《老子》在后世成为道家、道教的经典,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以古代巴国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广大西南地区,流行着一种一元性霸主型山歌——五句子歌。它不仅是五句曲体的概念,而且词体结构也是以七言五句为主体、涵四、五、六行式的“泛五句歌”。 这个泽被西南,影响巨大的定格的五行诗现象,不见于典籍,也不见于文人创作。就连大型词典的“五”字条目下,有小小的“五倍子虫”,也没有大大的五句子歌。在民间,中华大地上除了巴境及其边缘,再也不见流行。甚至直接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周边国  相似文献   

16.
元散曲在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方面,显出了与诗、词的不同特色,至于具体的手法技巧,则对诗、词有所继承,并有创新发展。散曲文词浅俗,不以典丽争胜,注重在手法技巧上翻新出奇。在这方面,可说散曲比诗、词有更多招数。李渔所谓“机趣”、吴梅所谓“超脱”,多通过手法技巧来体现。当然,文艺作品的艺术性在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手法技巧属于形式,要能很好地表现内容才有意义。但手法技巧也有相对的独立性,此一作品运用不当,彼一作品却可能用得恰到好处;有些在今天仍可借鉴。因此,对散曲的各种手法技巧部应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苏轼词作的出现,使得中国诗歌史上有了“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唐五代乃至宋初,词被视为“小技”,而苏轼在“以诗为词”的泛文学观念引导下,完成了在词前添加小序、以词人性情为始归、冲破词须协律的限制,使词具备了创作主体特殊的情感特征。他在词的创作中不仅运用诗、文、史,而且使词能够与诗、文表现相同内容,从而使得词体日尊。清代叶燮,作为一位诗歌理论批评家,在《原诗》中提出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主观条件,即才、胆、识、力理论,而且认为只有四者交相为济,方可使人登作者之坛。  相似文献   

18.
撒拉族谚语     
“话美在谚语,人美在胡子”这一句撒拉族谚语,从审美的角度,总结了谚语在语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语言交流中,若准确地使用了谚语,不但会增强语言的感情色彩,而且能够达到长篇大论的说教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道:谚语能够“以惊人的准确性表现出十分复杂的现象的本质” (转引自《民间文学》创刊号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论人民创作》)。谚语既风趣幽默、又言简意赅,易于记忆,而且颇具哲理,一语中的,引人深思,每每使人领悟到一种做人之道、办事之理、处世之法。正如英国十七世纪  相似文献   

19.
古人惜时,有句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令人惜时,也有民间谚语: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在美国夏威夷岛上,学生们上课前,总要背诵一段有关时间的箴言: “一个人的一生中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已经和你在  相似文献   

20.
一 长期以来,我国流传着一本《增广昔时贤文》,最初叫《昔时贤文》。相传是明代初年写成,后经过许多人的不断修改,增补,故名《增广昔时贤文》(以下简称《增广》)。这个《增广》名之为书,实际既无标题分类与篇章序目,也缺乏文理联贯和逻辑结构。是将流传于民间的一些箴言,谚语、格言、寓言等汇集而成的小册子。书中既有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所谓“至理名言”,又有反映广大劳动人民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哲言,诤语。既有唯心主义的糟粕,又有唯物主义的精华。因此,它内容丰富庞杂,前后龃龉矛盾。由于它汇集的素材具有对仗,骈体和韵律的语言形式,因而它言简意赅,好懂易记,是一本通俗的富有哲理的思想修养方面的书,在我国民间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