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 ,必须加强法律素质教育 ,提高青少年整体和个体的法律素质 ;杜绝犯罪心理的产生 ,预防青少年犯罪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预防模式 ,抓住教育和管理两个环节不放松  相似文献   

2.
犯罪心理学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由犯罪心理所支配的,犯罪心理则是由诸成份以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完整的动态系统,在这个结构中动机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动力因素。同时,”犯罪主体的各种心理因素,如认识、情感情绪、意志、态度等对犯罪行为产生影响,都是通过对犯罪动机的影响而对犯罪行为发生作用的。青少年犯罪是当前世界各国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我国也不例外,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达80%以上,居高不下,是我国目前社会治安状况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青少年犯罪动机又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社会预控和矫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危险人格的膨胀与失控,往往是导致青少年恶性犯罪的根本原因。在现代社会,诸如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等社会环境直接影响着人格社会化的健康与否。就社会学的“保护层”理论而言,从全社会的范围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建立起评估体系和强化社会预控机制,对于矫治危险人格和青少年犯罪心理,以预防恶性犯罪发生,乃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人们除了重视自身的生理活动,如生理疾病、生理健康外,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心理活动。特别是今天的法治社会,对人与法的研究已从行为本身深入到研究支配行为的心理因素。犯罪心理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了。现代犯罪心理研究成果显示:犯罪心理十犯罪机遇一犯罪行为,即仅有犯罪心理而没有犯罪机遇就无法产生犯罪行为。这一研究成果仅限于犯罪心理形成之后的状态及发展趋势,并尝试在犯罪心理形成后犯罪行为实施前这一阶段找出预防犯罪的方法。本文是从犯罪心理形成前探讨常态心理和犯罪心理之间的关系,并尝试从人心理发展过…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6,(5):73-76
网络犯罪心理具有普通犯罪心理的共性,又具有网络犯罪所具有的特性,包括自我实现、猎奇、贪图财利、报复泄愤、政治目的和侥幸等六大心理因素,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文化环境、网络环境等都是此种心理因素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构建网络犯罪心理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多元角色的共同参与:第一,国家首先要构建其良好的网络犯罪预防的环境基础;第二,社会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和文明环境的形成;第三,学校、家庭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第四,个人要加强对自我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视,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网络犯罪预防任重而道远,但只要全员共同参与、齐心协力,相信终会迎来文明、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网络作为双刃剑,在带给人们知识、智慧、技能、娱乐的同时,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等诸多负面信息也带给了人们,尤其是给青少年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刺激、腐蚀、伤害,甚至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具有其鲜明的特殊性,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分析其心理、行为的规律和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和矫治对策,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有其复杂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片面的人生观和薄弱的法律意识,不成熟的认知结构,情绪易激动性和意志的双重性,盲目从众性心理等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同时,不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因素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和技术理论”是一种研究少年犯罪心理的社会学理论,它指出奉行传统价值观念的犯罪人如何使用中和技术抵消其内心的罪恶感,从而将其犯罪行为合理化。这一理论可以拓宽青少年犯罪研究视野,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当然,“中和技术理论”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家庭社会资本是决定青少年是否成为犯罪者的重要因素.家庭结构失调、家长存在不良言行或教育不当等都可导致家庭教育缺陷.家庭教育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研究探索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社会资本的关系,是为了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0.
我国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社会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并呈现出增长趋势,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越来越低龄化,然而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很多都与其家庭有着紧密关系。文章试图就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形成的影响及预防对策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引导、教育青少年,预防青少年犯罪,使误入歧途的青少年得到更好的改造,重获新生。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痼疾”,其犯罪行为是不良心理的外化体现。作为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正重要手段的心理干预对矫正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再次犯罪具有重要价值。大量研究表明,在社区环境中,针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矫正通常建立在主观的信念和零散的经验之上,由于缺少矫正效果的相应证据,难以实现预期效果。有鉴于此,文章通过Meta分析产生的系统评价结论为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证据,并希望通过完善社区矫正法制建设,构建科学的心理评估与精准矫正机制、持续性干预的经费激励机制、多方社会力量协同的参与机制等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正机制,将研究证据广泛应用和推广至社区矫正司法实践,提高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正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宽严相济的基本刑事政策构成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基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是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本体。14~16周岁的未成年人之所以成为转化型抢劫罪的犯罪主体,是因为转化型抢劫罪属于非身份犯,转化型抢劫罪与抢劫罪可做同质性评价,司法实务中的生态环境也认可这一观点。在此前提下,依行为人暴力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轻重采取不同的出罪机制或者弱刑罚化路径,能够彰显宽严相济的基本刑事政策与"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理念。从而,实现规范与政策的有效弥合,达到制度与理念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省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表明,社会转型时期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严峻:犯罪类型多样化、低龄化、文化程度偏低。重要的主客观诱因是:家庭的教育与关爱不够、学校教育的滞后性、社会的不良因素,未成年人尚未成熟的身心。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作为综合性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力量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犯罪的不良需要有生理性的:如性欲与物欲;也有社会性的:如哥们义气、盲目性爱情、报复和变态心理;都贯穿着三大明显特点:极端利己性、严重排它性和反社会性。矫正不良需要,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环节,关键要正确认识不良需要形成过程中青少年生理心理可塑性与不良信息的相关度,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以素质教育培养良好人格品质,心理疏导与心理救助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在当前的刑事案件中占据一定的比例。但是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无论从指导思想还是在实践操作中都有着明显区别。对未成年人的处罚适当与否,不仅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前途,而且还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试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划分入手,探讨我国刑法中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适用的基本原则,以及缓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16.
广西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形势严峻,体现在犯罪率急剧上升、团伙犯罪问题突出、犯罪类型多元化、犯罪低龄化等未成年人犯罪特点上。犯罪原因主要有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家庭环境消极因素影响、学校教育失误及不良文化影响等。未成年人犯罪有个人的原因,但社会原因更多,故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对策应为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7.
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呈快速上升趋势,并呈现出新的态势。转型期社会加速了弱势青少年群体的边缘化倾向;社会的激烈竞争形成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功利化趋势;不良的文化信息产品和不健康的文化环境等形成了青少年群体的亚文化,这些是当今青少年违法犯罪恶性发展的主要动因。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综合工程,必须构筑家庭、学校、社会的三道防线。  相似文献   

18.
犯罪数量增多;低龄化趋势;犯罪团伙形式;犯罪种类增多、手段更新、涉案范围扩大;是目前未成人犯罪的主要特点。这也是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学校教育职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社会不良思潮和丑恶现象侵蚀等显著外因与未成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预防也必须重视家庭学校教育,坚持全民动员,形成真正有效的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联合力量,共同创造一个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