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宋代"钱荒"成因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学界关于钱荒成因的传统看法,导致宋代钱荒的根本原因是商品交换规模扩大和细碎性贱金属货币的支付能力有限这样一个矛盾。如果这一判断成立,则钱荒将主要表现在长途贩运性大额贸易之中;然而历史实际表明,宋代长途贩运可以使用交子、钱引、钞引、银锭等支付手段,钱荒主要还是表现在基层市场的细碎性贸易中。至于铜钱向官府集中,同时在民间(富豪)沉淀,又往海外流失,则是导致钱荒的直接原因。然而,宋代铜钱的钱面值(名义价值)小于其币材值(实际价值),导致铜钱不断退出流通领域,乃是造成上述状况的深层原因。而两宋政府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钱禁"和"铜禁"法令则加剧了钱荒和铜荒的程度。中唐以降愈演愈烈的钱荒问题,要到明中叶以白银为主币的贵金属货币体系取代此前以铜钱为主币的贱金属货币体系时方才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在以铜钱为主要货币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北宋川蜀地区却出现了铁钱盛行的现象。川蜀地区自东汉以来铜矿资源匮乏,铁矿藏却非常丰富,冶铁技术的进步,给该地区行用铁钱创造了条件。北宋商业的繁荣导致了严重的钱荒,迫使政府在某些地区发行铁币以缓解钱荒。宋代铜钱外流现象十分猖獗,四川处于宋朝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接壤,北宋政府将该地区作为铁钱行用区,以隔断铜钱的外流通道。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北宋钱荒的研究往往认为,钱价低于铜价所造成的铜钱的熔化、外流和窖藏等是导致钱荒的主要原因。但若从北宋时宏观货币供求和微观经济运行来探讨北宋铜钱体系下的物价变动及货币供给问题,会发现单一铜铸币制度是北宋钱荒的根本原因。而技术落后导致铜钱铸造成本高,使得北宋政府自身货币供给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北宋社会日渐增长的货币需求,则是这一根本原因的具体表现。决策者们试图通过打破单一铜铸币制度,铸造铁钱、发行纸币和使用贵金属等方式解决货币供给不足问题,但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4.
论宋代图书出版的版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版权问题的产生,是宋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科技、书籍生产等因素全面发展的产物.宋朝产生了中国古代书籍生产与传播中比较显著的版权观念及相对成型的版权保护法制规范.可以认为,宋朝是中国古代书籍著作者与生产者真正开始实现版权自觉的时代.宋代版权问题是宋代商品经济与雕版书籍业发展的必然产物.不了解宋代历史,就不可能对宋代版权问题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宋朝的版权问题是历史地客观存在的.宋朝的版权保护只有在宋朝的历史背景上才有它的真实性及其意义.宋朝的"文治"政治总体上使其书籍生产的出版环境十分宽容,因而一直被称为中国古代书籍出版史上的"黄金时期".虽然宋朝并未制定出专门的出版法,但是在宋朝的法律框架内,已经运用国家政权、法律以及民间协调的力量对诸如盗版等侵权行为实施治理.从政府到民间,关于版权保护的一般观念已经普遍产生.眉山程舍人宅出版书籍上的刊语"已申上司,不许覆板"即是一句典型的版权保护语言符号.总之,宋朝已经形成了从版权及版权保护观念、法律申诉、依法断案、判决与执行乃至民间协调等一系列的版权保护程序.  相似文献   

5.
明中后叶形成的银钱并行格局一直延续至清代,但相同的货币格局下,两朝政府对钱法的管理能力却显现出很大的区别:明朝自成化弘治时期(1465—1505年)以后强力疏通钱法、屡开铸局挽救铜钱流通体制,然效果甚微,明晚期私钱泛滥、铜钱价值紊乱、银进钱退、铜钱流通范围大幅缩小,政府几近丧失对货币市场的干预能力;反观清朝,铸钱制度有序开展,钱价围绕官价上下波动、较为稳定.铜钱流通突破明代"行钱之地"的局限,出现广泛的"钱进银退"现象.政府对货币市场的干预能力相对较强.明清铜钱流通体制从式微到重整的转变原因在于明清商品经济既有基础不同,市场组织力量存在差异,民间对于小额通货的需求不断上升,以及最为关键的原因是清廷强有力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银钱比价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考察了明清时期(1368-1911)白银和铜钱这两种金属货币的比价变动情况及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明清时期白银和铜钱的比价一直是变动不居的,而中后期银钱比价波动尤为剧烈。从总体来看,明清时期一两白银所能兑换的铜钱数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白银和铜钱的数量及其本身的价值、海外贸易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银钱比价。市场上劣质铜钱的大量涌现则是导致银钱比价剧烈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两宋时期出现的“钱荒”危机的根本原因有三个,即由于逐利的需要使人们大量销毁铜钱另铸器皿,铜钱的大量外流以及国家、私人私藏大量铜钱。“钱荒”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说明了两宋经济的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8.
五代时期出现了一种新型政区——军。在之后的宋代,宋朝政府主要在一些军事要地设置"军",目的是加强军事防御和治安。除此之外,宋朝政府还在帝王陵寝和国家重要的宗教圣地设置"军"这样一种政区,这样做的目的除了加强治安的考虑外,主要是提高当地的行政级别,与当地的地位相称。  相似文献   

9.
宋代文化繁荣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既有对前代文化遗产的继承 ,也有宋朝统治者立国之策的推动 ;而教育制度的完善 ,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基础 ;中外文化的交流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这一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漕运自秦朝产生以来,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重视,至宋代达到鼎盛,被宋朝历代统治者视为"国计".本文探讨了宋代漕运中低级武职押纲者与舟卒在各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有关政策规定,奖惩办法及其原因、意义、作用等.  相似文献   

11.
以南宋光宗绍熙年间为界,宋代铜钱外流日本的状况,以及针对宋钱外流所采取的钱禁政策分为两个阶段.宋代铜钱外流日本,促使日本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使日本卷入以宋朝为中心的货币体系之中,标志着以宋钱为主体的东亚统一货币体系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2.
宋代是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大发展的时期,由于宋政府的大力提倡,道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信教人数激增。在这种情况下,对道教进行管理成为摆在宋朝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资料少且琐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一直未及深入,研究内容往往仅及片面。本文力图在广泛搜集、利用资料的基础上,从管理范围、管理机构、运作方式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以期对宋代道教的管理有一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由于宋代借贷关系的日益普遍,宋朝官府加大了对借贷契约关系的管理力度,宋代在借贷的利率、担保、履行方面都制定了严格、完备的法律,国家对借贷契约关系的法律调控在一定程度上为当时借贷关系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维护了借贷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台谏与宋代权臣当政贾玉英宋朝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发展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北宋末年和南宋时期也出现了蔡京、秦桧、韩胄、史弥远、贾似道等权臣。宋代权臣当政的背景和原因虽比较复杂,但无不与台谏(御史和谏官)有密切关系。本文在系统考察台谏与权臣的上台、权臣控制台谏...  相似文献   

15.
宋代实学获得繁荣发展,与宋代科举制的繁荣发展密切相关,正是及第进士人数大增,使更多的读书人看到进入体制的希望,进入体制需要按照官僚体制的需求塑造自己,既要研读科举考试所需要的诗赋经史学问,也要顾及到成为官僚后所需要的技能。在这种大背景下,实学兴起,沈括、秦九韶这些享誉世界杰出科学家的成就明显表现出官员"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旨趣。同时不应该忽视的是,宋代在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背后,并没有改变中国历史上一以贯之的东西。从宋代开始,科学多被纳入实学的范畴,直到近代西方科学传入中国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科学也没有走出实学的窠臼,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用"一直是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6.
宋代是官员回避制度的成熟时期。宋代回避制度对官员有着严格的限制,从官员科举入仕到任职期间的人事调动和任免等都给予了明确规定,其具体内容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科举回避。宋仁宗时期,科举回避制度得到发展;南宋时期,明确规定参加科举考试之人要回避在当地为官的亲属等人,而且对各地的解额也做出了严格规定,完善了回避制度;宋孝宗时正式将科举回避的规定写入省试条法之内。二是籍贯回避。宋太宗时期,下诏登记官员户籍,开始实行籍贯回避制度;宋真宗时期,针对特殊的地域状况,放松了对官员任官籍贯的限制;宋神宗时期,规定不得任用本地人为官,以免出现割据作乱的情况;南宋时期,为解决大批南迁官员的人事任用问题,重申籍贯回避制度。三是亲属回避。宋真宗时期,规定经略安抚司和监司等官,在同一个地方任官者须避亲。宋朝荐举人才时,也须回避亲属。四是同年回避。宋朝建立之初,司法案件的检查、勘验者与审判者,如果是科举同年的关系,需要回避。宋真宗时期,朝廷又规定:司法官员只须回避同年同科者,同年不同科者不在回避的范围之内;随后,又取消了既是同年又是同科及第官员互相回避的规定。五是司法回避。宋神宗时期,回避制度的范围有所扩大,实行了司法回避,南宋时期司法回避得到了严格的执行。六是同僚不和回避。宋神宗时期,同僚不和也在回避的范围之内。宋朝官员回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对澄清吏治和减少腐败也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受到皇权和权臣的影响,其执行难以尽善尽美,也没有改变宋代吏治腐败混乱的局面。宋代官员回避制度对今天的人事任职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以史为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发挥回避制度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宋代户数探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朝各级政府对户数的掌握十分重视,对地方政府、地方官员而言,户数的多少更与切身利益密切关联。宋代户数问题是解开宋代人口数量之谜的关键。宋初两朝的户数,除《太平寰宇记》所载之外,都不是包括主客户在内的总户数。经过鉴别的其他宋朝总户数的记载,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及所处的历史阶段,与宋代社会经济大发展相适应。本文罗列了北宋历年户数,既提供了完整的、经过鉴别的资料,更发现许多数字是不全面的、有错误的。  相似文献   

18.
宋代中国在军事技术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由于宋朝政府推行“崇文抑武”,军事人才遭受不正常压制,使宋代武装力量并没能在技术上取得战略优势。不过在军事训练层面的详细规制与创新,保证了宋军战斗力,在抵御外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今天的国防建设也有很深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北宋钱荒形成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干预,政府的干预一方面是钱荒形成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钱荒的强化因子;而在市场的自然调节下,纸币出现了,白银也开始货币化,钱荒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20.
朋党之争与宋代政治息息相关,且贯穿了整个大宋王朝的政治发展史。仁宗时期的党争是宋朝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党争,对后来熙、丰时期的党争产生了较大影响。两宋时期,随着中央专制主义集权的加强,监察制度也进一步发展。宋真宗时御史台与谏院合二为一的趋势逐渐形成,这使得宋朝台谏的职能远远超过了唐朝,面对党争——宋朝政局动荡的最直接反映,台谏在党争中的作用亦不能被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